2022年《散步》讀后感范文.docx
- 2022-08-29 14:45:16發布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2年《散步》讀后感范文一
《散步》是我上初中學的第一篇課文。
這篇課文并不算長,作者用了短短的文字描寫了一件極為普通的小事——散步,卻彰顯出了普通記敘文沒有的主題與特點。
文章的大意是這樣的,我與母親、妻子、兒子在田野里散步,在走哪一條路時起了分歧。兒子要走大路,母親要走小路,我無法選擇起來。最后決定聽從母親的,走小路。于是,每到一處,我背起母親,妻子背起兒子,我們就在田野里慢慢地慢慢地走著。
這以小見大的事,彰顯了文章的主題:尊老愛幼。從小時候起,父母就教育我要經常打電話給爺爺奶奶,多與他們聊聊天,要尊重他們,說話不可以沒有禮貌。對比自己小的孩子,要愛護。我并不喜歡小孩子,經常做不到后面的那一條規定。看看自己的父親呢,每個月都會跑回農村老家看一看爺爺奶奶,對那些連話都不會說的小孩更是極具耐心。而我呢,雖然每個星期都會打電話給爺爺奶奶,但說不到三言兩語就掛了電話,對小孩子更沒有耐心。雖然父親一再教導我,但我總是做不到像父親那樣有耐心。
有一個最好的例子,奶奶耳背,身體不好,有很多食物都不能吃,但是奶奶又不知道。經常看到父親一遍一遍地在對奶奶說食物的名字。如果按照我的作風,就會打一張表格,拿去看吧,別來問我。在這一點上,我與父親要求的尊老愛幼完全不符。
課文的最后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體現出來的就是母子之間情誼深厚。有句名言說得好,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所以說,多去和父母交流,多去和老一輩人聊聊天,做到傳統美德中的孝敬才是最重要的。
2022年《散步》讀后感范文二
今天上了《散步》這篇文章,我深感觸。那是怎樣的一篇文章呀,讀起來是那么親切、溫馨,通篇充滿著絲絲蜜語濃濃親情:母親的慈祥,作者的孝順,妻子的賢惠,還有那個胖胖的小家伙兒,更是聰明可愛。
我反復讀著,文中初春的新綠、樹上的嫩芽、轉季的冬水;特別是那菜花、桑樹和魚塘,那山水畫般的江南春色在眼前明朗清晰起來。不由得陷入沉思,想起一些往事。
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工作都很忙,姐姐也顧著學習,但是哥哥只要有時間就會帶我漫步在林間小道中,他會捉一些小昆蟲嚇我。有一次,哥哥問我河水為什么朝那個方向流,我不知道,哥哥就帶我往上走,走啊走,我終于看出來了,水來的方向地勢高,我高興得說:“哥,這邊地高,那邊地低。”哥哥牽起我的手說:“是的,我們有一句古話就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做人要是不努力、不奮斗就會像這河水一樣只能往下流了。”長大后,在學習、生活中每遇到困難就想起哥哥的教導和溫情,就有了無限力量。只是現在哥哥已經出國留學了,一年也只能見到一次。
“我蹲下來,背起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只要有親情在,只要多盡一些責任,我們的生命就是幸福的,生活就是美好的。親情是多么珍貴,讓我們把愛一棒一棒的傳遞下去吧!
2022年《散步》讀后感范文三
最近,我讀了一篇散文,題目叫《散步》,是龍應臺寫的。
這篇散文寫了龍應臺和她的好友家萱,為了使她們已經患了老年癡呆癥的母親安心,分別制造了“銀行證明”和大字海報。這讓我聯想到了我自己的親人。
我曾經有一位老太。她是我媽媽的奶奶。老太活了86歲,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是在老人院里度過的。
我的父母不像龍應臺有那么多時間可以陪著她的母親,所以,就讓外婆請了一個保姆過來照顧老太。可是保姆讓老太看不上,老太要求住到老人院里去。在老人院住了一段時間,在我們去看她的時候,她又開始要求回家住。據爸爸說,當時他們大人覺得老太只是一時的想法,因為當初就是她自己提出要住老人院的。于是,大人們就沒理會老太的哀求,以“最近很忙”為借口,回絕了她。
我們走后,又在門口偷看。只見老太在窗口高喊:“三輪車!快把我送回家!”這聲音聽起來讓人十分不忍。但估計最近大人們真的很忙,于是我們就走了。但不知道,這竟是永遠的訣別!
又過了幾日,老太就這樣在老人院去世了。這讓我們追悔莫及,媽媽說這是她永遠的遺憾。我覺得,應該趁老人活著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孝順一點。不管怎樣,這次老太的事情,給了我們一個教訓。我們家的老人只剩下奶奶和外婆了,一定要對她們好一點。
老人雖然老了,可是還會想著為下一代多干些事;而我們還年輕,就更應該為老人多做些事。烏鴉還會反哺,何況我們呢?龍應臺能細致入微體貼老人,我們應該也能夠。
2022年《散步》讀后感范文四
《美學散步》這部書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宗白華是五四新文化大潮沖出的新一代學人,早年曾留學歐洲,足跡踏及藝術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過詩集,他本來是個詩人。青年時期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贊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構成了他美學篇章的特色。這個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寫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于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他沒有構建什么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宗白華曾在集子里這些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于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征。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們進行藝術的欣賞。
宗白華美的態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他在書中展示了一個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滿了親切感和家園感。他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也發現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就是這種描述的最景致的詩句。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發現這種生動與清和的美的統一。而他似乎輕而易舉地領悟到了美的神韻,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聲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動和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