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當前位置: 查字典網 >> 天氣 >> 氣候百科 >> 自然災難
天氣網氣象百科
初雪 東北季風 低氣壓

自然災難

自然災難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難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臺風、洪水等突發性災難;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難;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難。

目錄

[隱藏]
1 自然災難概念
2 自然變異
3 自然災害
4 自然災難近年的發生
5 自然災難造成
6 地球被自然災難破壞
7 自然災害后動物疫病的預防
  1. 7.1 一、及時無害化處理死亡畜禽
  2. 7.2 二、做好災后消毒工作
  3. 7.3 三、做好免疫工作
  4. 7.4 四、加強疫情監測和報告工作
  5. 7.5 五、加強檢疫監督工作
  6. 7.6 六、加強應急物資儲備
  7. 7.7 七、加強對流浪動物的管理
  8. 7.8 八、防止畜禽食入霉變飼料中毒
  9. 7.9 九、幾種人畜共患傳染病的防控
8 自然災害與疾病
  1. 8.1 自然災害之后的流行病
  2. 8.2 遺體與疾病
  3. 8.3 災民的妥當安置很重要
  4. 8.4 疫病傳播的危險因素
  5. 8.5 災害之后的相關傳染病
  6. 8.6 傳播介質相關性疾病
  7. 8.7 災害相關的公共設施中斷的影響
  8. 8.8 討論
9 自然災害后疫情爆發的分析及防范
  1. 9.1 尸體和疾病
  2. 9.2 首要問題: 人口遷移
  3. 9.3 傳染病傳播的危險因素
  4. 9.4 自然災害相關的傳染性疾病
  5. 9.5 水源性傳染病
  6. 9.6 媒介傳染病
  7. 9.7 與水相關的傳染病
  8. 9.8 與人群擁擠相關的疫病
  9. 9.9 媒介傳染病
  10. 9.10 與自然災害相關的其他疾病
  11. 9.11 總結
  12. 9.12 附表一. 尸體處理原則
  13. 9.13 附表二:自然災害后預防流行性疾病工作的優先順序

我們居住的地球似乎是一個非常穩定、非常安全的地方。在大多數時間里,萬事的發生似乎都在我們的預料之中。然而,一個偶爾發生的事件會提醒我們,作為構成宇宙的數以億計的天體之一,我們的地球在某些方面又是很脆弱的。地殼會移動和裂開,引起地震和火山爆發。惡劣的天氣,例如颶風和洪水,會突然給我們帶來可怕的災害。要是被來自宇宙空間的其他天體如流星和彗星撞上,地球更是不堪一擊。
在大災難中,約一半可歸結于同地球的地質、氣候情況有關的大自然的力量。科學家通過對過去的火山噴發或對世界天氣形態分析和研究院后,發現有些災難本來是可以預報的,例如,中國的黃河歷史上曾周期性發生洪災,每次都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而另外一些災難完全是突如其來的,有記錄以來最強的地震之一,于是811年發生在美國密蘇里州的新馬德里。面在此之前,該地區歷史上從未有過地震記載。誰也無法預見到,一個天外飛來的龐然大物會于是908年墜落在西伯利亞的通古其卡附近,幸運的是無人喪生。這一件件突發的災難表明,盡管我們對居住的地球已經了解得很多,它還是會出其不意地給我們以無情殘酷的襲擊。
自然災害也可以由別的原因引起。歷史上的一些最大殺手就是各種各樣因無法控制而橫掃世界的疾病。當疾病的起因和傳播途徑還未被搞清楚時,這些傳染病常常會延續數年,奪去數不清的青壯年勞動力的生命,留下羸弱饑餓、孤苦無援的老人和兒童,進而帶來經濟和社會的動蕩。如今,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鼠疫和霍亂之類的傳染病已經被消滅或被控制,但艾滋病的出現提醒我們,必須繼續研究開發能治愈新病的新藥。本書講述的第三類災難是由人類的活動引起的。除了戰爭--在人類歷史上它奪去的生命超過任何一次自然災難,人類本身的貪婪和愚昧所造成的災難也是五花八門,不計其數。例如,我們對環境的破壞就已經使得大片土地荒蕪,海洋被污染,大氣和水源有被毒化的危險,稀有的動植物則瀕臨滅絕。這種危害大都是在漫長的歲月里緩慢地發生的,但偶爾的一次事故,例如1984年印度博帕爾化工廠的泄漏事故和平共處989年“埃克森.瓦爾迪茲號"油輪海上漏油事故,就使得人們立即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上,那就是為了全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大家應該更加愛護這個世界。

自然災難 - 自然災難概念

自然災難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難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臺風、洪水等突發性災難;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難;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難。這些自然災難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復雜的相互聯系。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自然災難 - 自然變異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無時無地不在發生,當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時,即構成自然災害。因為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包括以勞動為媒介的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災害都是消極的或破壞的作用。所以說,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自然災難 - 自然災害

世界范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旱災、洪澇、臺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

自然災難 - 自然災難近年的發生

2005年4月1日 14:35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發生于2004年12月26日UTC時間00:58:55 ( 雅加達,曼谷當地時間07:58:55)。震央位于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當地地震局測量到的強度為6.8級,香港、中國大陸及美國量度到的強度則為里氏(芮氏, 里氏地震規模) 8.5至8.7。其后香港天文臺和美國全國地震情報中心分別修正強度為8.9和9.0。這是自1964年阿拉斯加耶穌受難日地震來最強的地震,也是1900年以來強度第四的地震。有數萬人在地震引發的海嘯中死亡,一些地區的海嘯高達十多米(33英尺)。
這次地震及其引發的大海嘯對東南亞及南亞地區造成巨大傷亡,遠至波斯灣的阿曼、非洲東岸的索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旺等島國。印度有大約一萬人死亡、斯里蘭卡有超過四萬人遇難,而印度尼西亞的總死亡人數可能多達二十萬人,傷者可能達三萬人之多。
2005年8月25日,“卡特里娜”颶風襲擊美國,造成1200多人喪生,成為1928年以來對美國影響最嚴重的颶風。10月8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發生里氏7.6級強烈地震,造成巴基斯坦7.3萬人死亡,近13萬人受傷,280萬人無家可歸。據世界氣象組織12月15日公布的數據,2005年全世界干旱、洪水、颶風等極端氣候狀況比以往更為嚴重。

自然災難 - 自然災難造成

自然災難

按厲害程度:
1.太陽衰亡吞沒地球
2.黑洞撕裂吞沒地球
3.行星撞擊地球
4.地震
5.海嘯
6.火山爆發
7.臺風颶風風暴
8.龍卷風
9.雷暴閃電

自然災難 - 地球被自然災難破壞

冰川期也叫冰河時代,冰川學說專家認為,全球氣候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曾有數次冷暖變化,冰川作用隨之重復發生。氣候寒冷時,降雪量增加,發育大規模的冰川,巨大的冰蓋掩蓋地球,稱為冰期;當氣候變暖時,冰川大規模消退,叫做間冰期。
在5.7億到6.8億年前的先寒武紀里,我們的地球經歷了第一紀冰川期。那次冰川大規模覆蓋了澳洲、歐洲、美洲和亞洲部分地區;在4.1億到4.7億年前,地球遭遇第二紀冰川期。此次冰川覆蓋了非洲、南美洲、歐洲、北美洲北部地區;地球經歷的第三紀冰川期是在2.3億到3.2億年前,冰川覆蓋面積擴大至整個南半球;著名的第四紀冰川期是從250萬年前開始并一直持續至今,我們現在就生活在第四紀冰川期里。在第四紀冰川期之初,冰川覆蓋了整個北半球。第四紀冰川期之后的大冰期,自然就是第五紀冰川期了。
地球第四紀冰期在12000年前開始退卻時,氣候轉暖,冰河大量融化泛濫,海水不斷上升,吞沒了出露的大陸架和陸橋,并發生普遍的大海浸,淹沒了許多海岸和部分陸地。

自然災難 - 自然災害后動物疫病的預防

地震災害后,地面裂縫、山體坍塌,土壤中大量病原微生物被暴露,病原微生物在尸體上滋生,病原大量擴散。次生災害如暴雨、大風等加劇了病原菌擴散。此外,畜禽舍毀壞,飼養環境惡化,使大部分畜禽抵抗力下降,極易受到疫病的侵襲。防疫設施不健全,制約了防控工作的開展。災后發生的動物疫病中,對人和動物威脅比較大的是人畜共患病傳染病,病毒類的有乙型腦炎和狂犬病等,細菌類的有豬鏈球菌、牛、羊炭疽和破傷風等,寄生蟲類的有耕牛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和豬囊蟲病等。
根據動物疫病發生的特點以及防治環節,當前主要應抓好病死畜禽的處理、飼養場舍以及環境的消毒、免疫接種、畜禽及其產品的檢疫、疫情監測,以及防止動物霉變飼料中毒等工作。具體應做好如下幾點:

一、及時無害化處理死亡畜禽

病死畜禽體內帶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最簡單有效的處理方法是將死亡的畜禽進行深埋,應選擇高崗地帶,坑深應在2米以上,尸體入坑后,灑上石灰或消毒藥水,覆以厚土。在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焚燒。禁止販賣屠宰病死畜,確保災后無大疫。

二、做好災后消毒工作

災后,要對轄區內的養殖環境和畜禽圈舍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消毒工作,避免病原與畜禽群體的直接接觸,降低發生動物疫病的風險。其中,消毒的重點地方有畜禽舍、屠宰場(點)、畜禽及其產品加工銷售場地、倉庫、中轉場地、牲畜市場、農貿市場、飲水源、畜禽運輸車輛等。除了清掃、沖刷、洗擦外,消毒方法有日曬、焚燒、堆積發酵等物理消毒、生物消毒和化學消毒。化學消毒方法應用最為廣泛。

三、做好免疫工作

必須突擊做好畜禽的免疫工作。災后,特別要加強豬鏈球菌病、狂犬病的免疫,對已進行過免疫的畜禽,根據疫情調查情況,可進行一次強化免疫。對可能流行炭疽的地方,牛、羊要注射無毒炭疽芽孢苗。沒有進行豬瘟、雞新城疫免疫的畜禽要立即補免。對于其它畜禽傳染病,也要根據疫情動態,做好預防接種工作。對養殖規模較大的養殖場要及時采集樣品進行免疫抗體監測,發現抗體未達標的畜禽群體,應及時補免,避免疫情的發生。

四、加強疫情監測和報告工作

加強疫情監測和疫情報告的目的,在于及時準確地掌握疫情動態,以便采取防范和撲滅措施。應安排獸醫巡回小分隊,深入基層調查了解情況。發現疫情要及時診斷,按程序及時上報,并組織力量撲滅。要嚴格按照《動物防疫法》等有關規定,對疫點進行封鎖,對病畜及同群畜進行撲殺。同時,各地應加強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及時掌握可能出現的疫情情況。

五、加強檢疫監督工作

震災使種畜禽受到很大損失,災后農民急需補欄,苗豬苗禽普遍不足,需要到外地調運,稍有不慎就會帶進疫病。據此,當前檢疫工作尤為重要,這是切斷疫源傳播、防止疫病傳入和流行的關鍵。檢疫監督工作的重點是把好四道關,即產地檢疫關、市場監督檢查關、收購屠宰檢疫關和交通運輸監督檢查關。嚴禁無檢疫合格證、無免疫耳標的畜禽上市,嚴禁玩忽職守或只收費不檢疫等失職、瀆職行為的發生。對違章經營和調運者要嚴肅查處,對檢疫監督失職者要從嚴從快懲處。

六、加強應急物資儲備

災區(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應做好應急工作,儲備足夠的防疫物資,保證發生人畜共患病疫情時有充分的疫苗、消毒藥、消毒器械和防護用品等。

七、加強對流浪動物的管理

要加強對流浪動物的收容,管理工作。必要時予以撲殺,防治人畜共患傳染病的發生。

八、防止畜禽食入霉變飼料中毒

防止霉變飼料中毒的根本辦法是禁喂霉變飼料,沒有效治療方法。為防止飼料霉變,可以在飼料中添加丙酸鈉、丙酸鈣、雙乙酸鈉等防霉劑,也可采取一些消除毒素的辦法,減輕毒素的危害。一是利用晴天暴曬,通過陽光中的紫外線消毒;二是將霉變的飼料用4倍-6倍的清水浸泡6小時-12小時,并充分攪拌,倒去浸泡水再加清水浸泡,連續4次,然后曬干使用;三是用5%-8%的石灰水浸泡3小時-5小時后,再用清水洗凈,晾曬后飼用;四是用氨水去毒,每公斤飼料加氨水12.5克-20克,均勻攪拌后放大缸內,密封放置3天-7天,啟封后攤晾24小時-36小時再使用。經過脫毒處理的飼料,也要注意搭配使用,并注意增喂青綠多汁飼料,以減輕毒素的危害。豬霉變飼料中毒后,一般體溫正常,糞便干燥、嘔吐。另外,常見陰戶腫脹,乳腺增大,母豬不孕并有流產現象。有的出現神經癥狀,嚴重的發生死亡。

九、幾種人畜共患傳染病的防控

第一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所有溫血動物和人的一種急性致死性腦脊髓炎,以狂躁不安、行為反常、攻擊行為、進行性麻痹和最終死亡為特征,潛伏期長,致死率幾乎100%。犬感染狂犬病病毒后,潛伏期一般為2-8周,長的可以達到數月至數年,短的僅有一周。牛和羊狂犬病的平均潛伏期15天,平均發病期4天。
防控措施:采取以免疫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
(一)免疫原則。所有犬實行全面強制免疫,每年免疫一次。重點做好城鎮、高發地區犬的免疫。發生疫情時,要對疫區內所有易感動物和被咬傷的動物進行緊急免疫。
(二)其它防疫措施。一是加強飼養管理。加強犬的飼養管理是預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養犬要實行登記備案制度和免疫標識制度,養犬者要遵紀守法,實行拴養;二是監測。采集新鮮唾液用小鼠和細胞培養物感染試驗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三是引種。異地引種應到非疫區引種。
(三)人群預防狂犬病。一是防止暴露(遠離犬等動物);二是有暴露風險之前,先進行免疫;三是作業時應當穿防護服;四是被犬咬傷后,要及時處理傷口,即擠壓、清洗、暴露傷口,嚴禁做一般性傷口包扎處理。盡快進行暴露后疫苗注射。
第二 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炭疽芽孢對環境抵抗力極強,一旦污染,傳染性可保持若干年。本病呈地方流行,家畜吃了被炭疽芽孢桿菌污染的飼料,或飲污染水后就可發病。
防控措施:疫區采取以免疫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
(一)放牧管理。嚴禁牲畜到炭疽桿菌芽孢污染的地方放牧。禁止豬、牛、羊在圈外散養
(二)免疫原則。對豬、牛、羊要注射無毒炭疽芽孢苗。
(三)飼養管理。建立和健全消毒隔離制度,保持圈舍清潔,增強動物抗病能力。
(四)快速處置患病動物。發現疑似炭疽動物,應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檢查等,并采樣送檢。嚴禁在非生物安全條件下進行疑似患病動物、患病動物的尸體剖檢。一旦發現家畜突然發病、死亡,要及時報告獸醫部門,進行診斷、處置。
第三 豬鏈球菌病
豬鏈球菌病是由多種不同群豬源鏈球菌引起的不同臨診類型傳染病的總稱。豬鏈球菌有35個血清型,危害最為嚴重的是豬鏈球菌2型。該型可引起豬的腦膜炎、關節炎、肺炎、心內膜炎、漿膜炎、流產和局部膿腫。該型可引起人的腦膜炎、敗血癥、心內膜炎并可致死。
防控措施:群體預防,結合個體治療,壓縮傳染源,預防人感染發病。
一)免疫原則。應用疫苗免疫預防本病效果顯著。
(二)飼養管理。建立消毒隔離制度,保持圈舍清潔、干燥通風。購進苗豬時需隔離觀察。
(三)藥物治療。本病對各種抗生素敏感,可通過使用抗菌藥物進行有效預防和治療。
(四)疫情處置。發生疫情時,要按照"早、快、嚴、小"的原則,嚴格隔離、徹底消毒、強制免疫,嚴防疫情擴散。
第四 豬流行性乙型腦炎
本病又稱日本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為主的多種動物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人也可以感染。傳染源主要是患病動物,經蚊媒傳播,流行于夏秋季節,高度散發。馬和豬感染后多出現臨床癥狀。
防控措施:疫區采取以免疫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
(一)免疫原則。對疫病流行地區的豬等易感動物進行免疫。
(二)其它防控措施。一是監測凈化。淘汰病豬,自繁自養;二是加強管理。搞好環境衛生,改善飼養條件;三是驅蚊滅蚊。控制稻田蚊蟲滋生,在圈舍內噴灑殺蟲劑等。
(三)暴發疫情后的處置措施。一是報告疫情,隔離患病動物;二是應對疫區進行封鎖,并采取強制控制和撲殺措施;三是要對疫區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四是要進行緊急預防注射

自然災難 - 自然災害與疾病

自然災害之后的流行病

自然災難

災害之后的疫病爆發的危險因子主要是與被安置的人群有關.包括人群能否得到安全的水源和衛生設施,擁擠的程度,人群自身的身體狀況,以及醫療救治的狀況等 .這些因素與當地的疾病生態學相互作用,從而影響了人群罹患傳染病及死亡的風險。
自然災害是一種大氣地質水文相關的災害性事件.這些災難包括地震,火山爆發,坍坡(LAND SLIDES) ,海嘯,洪水以及干旱等,災害的發生有快有慢,他們對人們的健康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在過去的20年里自然災害奪去了百萬計人的生命,對至少1億的人口造成惡劣的影響.發展中國家由于缺乏資源,基本的醫療設施和災難預防機制,所遭受的損失更為慘重。
自然災害相關的死亡尤其是突發災害之后相關的死亡通常是由鈍挫傷,擠壓傷,或者淹溺所造成的,而由于傳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很少見。

遺體與疾病

在災難的突發地區會突然出現大量的遺體.這可能會加劇疾病的爆發,雖然目前尚沒有證據表明災害之后的遺體具有傳染疾病的風險. 當自然災害直接造成死亡時,人門的遺體沒有爆發疫病的風險,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遺體才具有風險,如由于 霍亂或出血熱導致的死亡。

災民的妥當安置很重要

災后疫病的傳播風險與被安置人員的規模和特點是密切相關的,尤其是飲水安全,公共廁所衛生,被安置人群的身體狀況,對于預防接種性疾病的免疫力,以及得到醫療救治的情況等, 雖然與其他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海嘯等自然災害比起來,有關洪水之后疫病爆發的資料較為詳實,但是那些不會引起大量人群重新安置的自然災害(不論是何種類型的自然災害)通常都不會引起疫病爆發。

疫病傳播的危險因素

對這些因素做一個系統而且深入的評價應分辨以下幾點:
1 受災地區地方病和流行性疾病的情況,
2 受災群眾的情況包括 數量,規模,安置地點,安置密度等
3 飲用水安全以及衛生設施情況
4 人群的營養狀況和免疫力,得到醫療救治和有效處理的難易

災害之后的相關傳染病

以下幾種類型的傳染病與災后人群關系密切
1、水源性傳染病
在自然災害時,用水安全是受到威脅的,洪水之后飲用被污染的水爆發腹瀉已經有報道,.2004年在孟加拉洪水之后,腹瀉的病例多達17000以上,
在缺少安全用水和衛生環境不好是,甲肝和戊肝也容易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夾肝在很多發展中國家流行,很多兒童都感染過而且形成了免疫力.因此在這些地方夾肝的爆發風險就很低了,戊肝的爆發通常是在暴雨或者洪水之后發生,病情通常是輕微的,而且具有自限性,但是對于孕婦來說致死率達到25%,.2005年巴基斯坦的地震之后,戊肝的病例急劇上升,在無安全飲水的地方聚集發生的情況很相同.在被安置的人群中超過1200例有黃疸并確診為戊肝.2004年12月的海嘯,甲肝和戊肝的聚集發生也引起了關注。
鉤端螺旋體是一種動物易感性的細菌,通過與污染的水源直接接觸可以導致傳播,齲齒類動物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夠端螺旋體,他們的皮膚或者黏膜與水源,潮濕的土壤,一些蔬菜如甘蔗接觸之后就發生了傳播,或者一些被尿液污染的土壤也可以傳播,洪水時由于齲齒類動物的擴散以及開闊的高地上人與動物的近距離接觸,為有機物的廣泛分布提供了便利,2001年NALI臺風就造成了中國大陸和臺灣省鉤端螺旋體的爆發, 1998年阿根廷 1997年俄羅斯的Krasnodar地區,以上這些地區洪水之后都發生了鉤端螺旋體的爆發。
2、擁擠相關的傳染病
自然災害中被安置的人群中出現擁擠是很常見的,這為疾病的傳播提供了便利。麻疹以及災后傳染的風險是由受災人群的基本免疫水平決定的,尤其是15歲以下的兒童。擁擠的居住環境有助與麻疹的傳播,為了避免麻疹爆發就需要提高人群的免疫接種覆蓋率水平l以防止爆發。1991年在菲律賓的Mt. Pinatubo火山爆發時,被安置的人群有18000例感染了麻疹。亞齊省海嘯中在Aceh Utara 地區有35人群體發病,雖然對人群進行了大規模的接種,但斷斷續續還是有零星的或群集的發病。2005年南亞地震之后在在巴基斯坦 在地震之后的六個月有共計400人零星或群集感染了麻疹。
腦膜炎奈瑟菌是通過人與人之間傳播的 ,尤其是在擁擠的情況之下,在亞齊和巴基斯坦的災害中有死亡病例和感染病例的記載。就像在亞齊和巴基斯坦發生過的一樣,用抗菌藥物快速預防能夠阻斷傳播,最近沒有關于自然災害被安置這種大規模爆發的報道,但是在戰爭的受難者中記錄卻很詳實。
在災后被安置的人群中呼吸道的急性感染是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五歲以下的兒童,。由于缺乏醫療救助和進一步的抗菌治療增加了急性呼吸道感染致死的風險。人群中的危險因素包括擁擠,在室內用明火烹飪,營養不良。在1998年Mitch的颶風,30天?燃斃院粑?欄腥鏡姆⒉÷試黽恿慫謀叮??004亞齊的海嘯中, 2005年巴基斯坦的地震中,在被安置人群的罹患疾病和死亡中占了很大比例。
破傷風不是經過人與人相互傳播的,是由破傷風厭氧桿菌釋放的毒素引起的。尤其是在接種覆蓋率低的人群中,污染的傷口,與破傷風引起的疾病和死亡關系緊密。在亞齊的海嘯中,2.5周之后106例破傷風中有20例死亡。2005年巴基斯坦的地震中也要類似的報道。

傳播介質相關性疾病

自然災害特別是氣象相關的災害如龍卷風,颶風,洪水等,這些災害會影響蟲煤育種的地點,源于這些介質的疾病就傳播開了。一開始洪水會吧已有的蚊子巢穴沖散,在由于暴雨或者河流滿溢形成的深水中又形成了新的巢穴,這就導致了(尤其是幾周之后)傳播介質的大量繁殖,以及傳播疾病的巨大潛力,而這些又取決與當地蚊子的種類和他們的生活習性。擁擠的感染人群以及易感的宿主,薄弱的衛生基礎設施,一些控制措施的中斷都是介質傳播性疾病播散的危險因素。
在洪水的后期瘧疾的爆發是常見的現象。在1991年大西洋的哥斯達黎加地區的地震時發生的改變有助于蚊子的繁育使得瘧疾病例急劇上升。此外厄爾尼諾-相關的周期性洪水與秘魯北部的瘧疾流行關系密切。
登革熱的傳播是受到氣象條件的影響,包括降雨和潮濕度,常有明顯的季節性。然而,登革熱的傳播并不是直接通過洪水。但是這些事件常常與傳播的高危期伴隨。基本供水的中斷和固體垃圾的處理所引起的蟲煤介質大量繁殖能夠加劇其傳播。爆發的風險受到很多復雜因素的影響,比如人類行為的改變,(戶外睡覺時受到蚊子叮咬,從非登革熱流行區到流行區,控制措施的中斷,過度擁擠等),居住地環境的改變有利于蚊蟲的繁殖(滑坡,砍伐森林,造河堤,河流改道等,)。
在 1994年南加利福尼亞的地震中爆發了介殼蟲真菌感染。這種感染不是經過人源傳播的,而是由真菌引起的,發現這種真菌存在于南北美半干旱的地區,這次爆發是由于過度暴露于地震后造成的山體滑坡空氣塵埃中。

災害相關的公共設施中斷的影響

災害時電力的中斷使得水處理和供給中斷,因此增加了水源性疾病的風險。缺電也影響了一些醫療設備的正常工作,包括一些疫苗的冷凍。2003年紐約大規模停電之后腹瀉的病人明顯增加。斷電使得該地區九百萬人遭受了數小時至兩天的斷電之苦。運用非常規的檢測手段,發現腹瀉的病人分布廣泛。一項病例對照研究作為這次斷電研究的一個部分,腹瀉病例與斷電后食用肉食及海鮮有關,此時大部分的冷凍設備都不能工作了。

討論

歷史上,自然災害后公眾和執政者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就是對重大疾病爆發的恐懼。把死尸與疾病錯誤地聯系起來,在受災的人群中引起恐慌也引發媒體和其他部門的誤解。
在災難沒有引起大量人群重新安置時,自然災害之后疫病爆發的風險并不高。由于缺乏基本的生存需要比如沒有安全的飲用水和衛生條件,缺少做夠的防護措施,以及基本的醫療服務,在被安置的人群中傳染性疾病很常見,這些條件有利于疾病的傳播。確保用水安全和基本的醫療服務是至關重要的,及時檢察在以前一些受災地區發生的流行性疾病也很重要。對傳染性疾病進行細致的風險評估,決定檢測體系中首要檢測的疾病,優化免疫和阻斷蟲煤介質的傳播,五個基本的步驟能夠降低受災群眾罹患傳染性疾病的風險,步驟總結如下:
災害相關的死亡大多數是由于災難開始時候造成的創傷引起的,災難預警機制大多關注的是創傷和重大傷亡的處理。也應該考慮到幸存者的健康需要。大量幸存者的健康主要是與飲水安全和衛生設施的相關的。快速運送安全的飲水,提供補水的食物,抗生素,破傷風抗毒素,麻疹接種疫苗。

自然災難 - 自然災害后疫情爆發的分析及防范

自然災害是指大氣、地理或者水文等成因造成的災變,包括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災害可能會突然爆發,也可能緩慢發作,并對安全健康、社會和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在過去二十年中,自然災害已經造成數百萬人死亡,并影響到十多億人的生活,造成了無可估量的經濟損失(1)。資金不足、基礎設施較弱、缺少災前應急方案的發展中國家在災難中往往會受到更大創傷。與自然災害相關、尤其是突發災害引起的死亡,大多來自于砸傷、壓傷,或者溺水。與之相比,災后傳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并不是那么常見。

尸體和疾病

盡管目前缺少大量尸體會導致災后傳染病爆發的證據(3),但是,災難導致的大量死亡往往加重人們對于疾病爆發的憂慮(2)。當死亡是由自然災害導致時,對于幸存者,尸體不存在引起傳染病爆發的風險(4)。對于某些需要特別預防的情況,如霍亂(5)或出血熱,尸體才會存在傳染病爆發的風險。尸體的處理原則請參閱附錄的表格。不管事實如何,災后疫情爆發的可能性經常被衛生部門和媒體夸大。盡管科學家試圖澄清這些沒有根據的謠言,但‘即將來臨的疫情威脅’總是媒體災區報道中反復出現的主題。

首要問題: 人口遷移

災后傳染病的傳播風險主要與遷移人口的數量和特征有關,具體包括是否有鄰近的飲用水及可用的廁所,遷移人群的營養狀況,人群接受過如麻疹之類的傳染病免疫接種的比例,以及是否有衛生保健服務等等。(8).疫病在遭受自然災害的人群中爆發的風險要低于遭受戰爭沖突的人群,后者中2/3的死亡可能是由疫病引起。(9)營養不良會增加因疫病死亡的風險,而這一情形在戰爭沖突中更為普遍,對于長期戰亂導致的人口遷移來說尤為如此。(10)盡管沒有水災后(11)的疫病爆發那么完整的記載,諸如地震、火山爆發、海嘯(12)等不會導致人口遷移的自然災害(無論哪種類型)后幾乎沒有疫病爆發。(8)在歷史上,由于自然災害導致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并不常見,這很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大規模疫病爆發并不頻繁的原因之一(8),也能解釋不同災害后的疫病爆發風險的各異。

傳染病傳播的危險因素

為了有效地援助受災人群,我們需要準確地評估疫情風險。基于疫情風險評估,我們可以有側重有先后的分配賑災捐款。
系統全面的評估疫情風險需要確定以下幾點: 1)受災地區常見的地方病和流行病; 2)災區的人群生活狀態。包括人口數量,分布規模,居住地點,和住宅密度; 3)衛生用水的補給狀況,衛生保健設備是否足夠; 4)災區人群的基本營養狀況和疫苗接種率; 5)醫療保健和病歷管理狀況。

自然災害相關的傳染性疾病

以下類型的傳染性疾病皆與自然災害導致的流離失所的受災人群有關。對災后風險評估時,應慎重對待以下疾病。

水源性傳染病

與人群密集相關的疫病

媒介傳染病

與自然災害相關的其他疾病
與災難有關的各種供給中斷造成的疾病

與水相關的傳染病

安全水資源的獲得,可能會因為一場自然災害而被破壞。痢疾爆發可以在飲用水被污染后發生,洪水以及相關的流離失所之后也有疫情報告。2004年孟加拉國洪水后一次爆發的痢疾癥狀達17000多例,霍亂弧菌(小川血清型和稻葉血清型)、產毒大腸桿菌都曾被檢出(13)
1998年,西孟加拉的一次霍亂大爆發(小川血清型,超過1.6萬個病例)也被歸因于之前的洪水(14),2000年1月到3月在莫桑比克的洪水也導致了痢疾病例的增多。
1992-1993年印度尼西亞的一個大型研究中,洪水被確定為是由甲型副傷寒沙門氏菌導致的痢疾時疫的重要風險因子(16)。2001 -2003年印度尼西亞另一個有關小隱孢子蟲感染的風險因子的評估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案例中的病人接觸洪水后得病的幾率是4倍以上(17)。
自然災害后痢疾時疫爆發的風險在發展中國家比在發達國家更高(8,11)。在印度尼西亞的亞齊省,2004年12月的海嘯兩周后在扎朗鎮的一次快速安全評估中發現,幸存者中100%曾從未得到保護的水井中飲水,而此前兩周中85%的居民報告感染痢疾(18)。(地名譯名據新華社資料庫,下同)
在巴基斯坦的穆扎法拉巴德,2005年一次地震后,居住在一個事先沒有規劃、裝備很差的營地中的1800人嚴重的水性腹瀉爆發。這次爆發共有超過750個病例,其中大部分是成人,而在適當的飲用水控制和提供了衛生方便設施之后得到了控制(19)。
在美國,腹瀉引起的疾病是被記錄在繼艾里森和卡特里娜颶風,諾羅病毒,沙門氏菌,以及會產生毒素的霍亂胡菌之后,而腹瀉的確診也是在在卡特里娜颶風中被撤離的人中。
A型和E型肝炎的傳播也是通過糞-口的傳播途徑,以及缺乏安全的水和衛生設施。A型肝炎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一種地方病,而且大多數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被傳染而具有免疫性。因此,這種肝炎大規模的暴發在這種情況下的機率通常就低一些。而E型肝炎的暴發在地方上,通常會跟著暴雨和洪水而暴發;這種病一般很溫和,而且自身限制比較多,但是孕婦因此致命的機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二十五。在2005年巴基斯坦的地震后,零星的E型肝炎在那些不能接觸到安全的水源會經常地發生。超過1200例急性黃疸,很多被認為是E型肝炎,發生在那些難民中。很多的A型和E型肝炎被記錄在印尼的Aceh在2004年12月的海嘯之后。
細螺旋體病是一種地方性的、通過動物傳染的細菌性疾病,可通過直接接觸污染的水進行傳播。嚙齒動物的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細螺旋體病菌,并且可通過與皮膚和帶水粘膜、潮濕的土壤、植物(如甘蔗)、或被這種尿液污染的泥巴的接觸進行傳染。由于嚙齒動物的擴散以及人類與親近的嚙齒動物共占高地,流水促進了這種病菌的傳播。2001 年中國臺灣的 Nali 臺風(27)、2000 年印度孟買的洪水(28)、1998 年阿根廷的洪水(29)以及 1997 年蘇聯克拉斯諾達爾(30),災難過后都伴隨著細螺旋體病的爆發。1996 年巴西發生了與洪水關聯的細螺旋體病傳染,之后的空間分析顯示,在里約熱內盧遭受洪水的區域,細螺旋體病的發病率增加多達兩倍(31)。

與人群擁擠相關的疫病

災后疏散人口時常會出現人群擁擠,并助長傳播性疫病的擴散。是否災后出現麻疹等疫病、以及感染疫病的風險取決于受感染人群中防疫接種率底線,尤其是在15以下的兒童中的接種率。擁擠的生存環境會助長麻疹等疫病的傳染,因而需要更高的接種比例才能避免疫病爆發(32)。1991年在菲律賓, Pinatubo火山爆發后,疏散的人群中爆發麻疹,18000人感染。Aceh遭受颶風后,在Aceh Utara地區出現35例小規模麻疹群發,盡管后來進行了持續的防疫接種宣傳和推動工作,還是有個別病例或群發病例出現(26)。在巴基斯坦,2005年亞洲地震后也出現了零星和群發的麻疹病例(在地震后6個月內病人超過400名)(25)。
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是導致災民生病或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對于5歲以下的小童。缺乏醫療服務和抗菌劑使得由于急性呼吸道感染(ARI)引致的死亡可能性更高。災民面臨的危險包括人擠人、在室內使用明火煮食、營養不良。在1998年颶風Mitch吹襲尼加拉瓜30天后,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者增加了4倍(35);而2004年印尼亞齊省海嘯(26)和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25)災害中,災民中患上急性呼吸道感染(ARI)和由之導致死亡的案例也是最多的。

媒介傳染病

譯者注:傳病媒介,醫學用語,指在疾病傳播過程中,使病原體(細菌、病毒、原蟲、蠕蟲)與感染對象(多為脊椎動物)發生聯系的中介因素。傳病媒介多為昆蟲(雙翅目昆蟲、跳蚤等)但也有可能是水生軟體動物。(據百度百科)
自然災害,尤其是類似于龍卷風、颶風和洪水這樣的氣象災害,會影響傳病媒介孳生地以及傳病媒介疾疫的傳播。一方面,起初的洪水會沖刷掉現有的蚊蟲孳生地,但另外一方面,暴雨或河水滿溢造成的死水,也會制造出新的孳生地。
這樣的狀況會導致(通常是在幾周的延遲之后)傳病媒介群(例如蚊蟲等)的增多,并導致疾疫傳播,當然了,這也取決于當地的媒介種類和它們所偏愛的棲息地環境。感染者或者易感人群的聚集、削弱了的公共健康基礎設施、以及現有疾病控制系統的中斷,都是導致媒介傳染病傳播的因素(36)。
洪水過后的瘧疾傳播是廣為人知的現象。1991年,哥斯達黎加大西洋地區的地震,導致了產生蚊蟲孳生的環境變化,隨后就是瘧疾病例的急劇上升(37)。此外,在秘魯北部干燥的沿海地區,瘧疾流行也和由“厄爾尼諾-南方振蕩(指熱帶太平洋、印度洋之間大氣質量的一種大尺度起伏振蕩,主要是赤道東太平洋的氣壓異常現象--khanduan注)”引起的周期性洪水有關(38)。
登革熱的傳播也受氣象條件影響,包括降雨量和濕度,而且經常展現強烈的季候性。不過,其傳播卻并不與洪水直接相關。洪災或許正好與疾病傳播的高危期重合,并因自然災害中基本供水系統和垃圾處理服務被破壞,引發了更多的傳病媒介孳生地(大多數是人工容器),從而加重疫情。
疾疫的爆發風險也可能受到其它復雜因素的影響,比如人類行為的變化(當在外面過夜時會更多地暴露在蚊蟲叮咬之下,從非登革熱病區轉移到登革熱區,疾病控制活動的暫停,人口過度密集),再比如影響到蚊蟲增殖的環境變動(如山崩滑坡、森林砍伐、建造河壩或水源改道等)。

與自然災害相關的其他疾病

破傷風的傳播途徑不是從人到人,而是由厭氧性破傷風桿菌釋放的有毒物質造成。在破傷風疫苗接種率低的人群中,傷口感染極易造成破傷風引起的疾病和死亡。印度洋海嘯發生兩周半以后,印尼亞齊(Aceh)發生了106例破傷風,其中20例死亡(26)。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后同樣報告了破傷風病例(25)。
1994年1月南加州地震后,爆發了罕見的球霉菌癥(俗稱河谷熱)。這種病的感染不通過人際傳播,而是由粗球霉菌造成,這種真菌存在于美國北部和南部一些半干旱區域的土壤中。地震之后發生山體滑坡,導致空氣中漂浮的塵埃量增加,從而引起了這次疾病爆發(39)。

總結

從歷史角度而言,對自然災害會有大規模疾疫爆發后果的擔心,塑造了公眾和決策者的看法。這些預期--通常是因為把疾疫與死尸不恰當地聯系起來--能夠導致災難波及的人群的擔憂和恐慌,并引發媒體和其它相關機構的認知混亂。
(實際上,)自然災害后疫情暴發的可能性比較低,尤其是當災害沒有導致大規模的人群流離失所時。由于失去家園的人群在基本生存補給(如安全的飲用水、衛生設備、適當的臨時居所和基本的醫療服務)方面的不足,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會是比較普遍的。那些容易導致疾病擴散的客觀成因,應當在第一時間通過迅速恢復基礎服務的方法得到改善。確保安全飲水和基本醫療設施是很關鍵的,同樣關鍵的還有發現災害波及地區已知易傳染疫情的監控和預警。一個全面的傳染性疾病風險評估可以使人們可以通過監督機制盡可能地掌握該地區的易發傳染病,從而在免疫藥品的準備和帶菌者調控方面做好準備。在附錄表里有總結災后減低傳染病傳播的五項基本步驟。
災害引起的死亡大多數都是由災難過程中的個體外傷所導致。在關注于外傷救治和大量人員傷亡處理的災難應急計劃中,同樣應該把災后幸存者的醫護需求考慮進去。對于災后常出現的大批幸存者聚集而缺少安全用水和衛生設施的情況,我們必須在救治和預防措施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迅速輸送安全用水、治療脫水的藥品、抗生素,以及接種疫苗等物品到受災地區。
對于受災地區的監控有助于了解自然災害引發傳染病的致病和致死的可能性。然而,獲得相關的監控數據常常并不容易。在災難中,公共醫療設施的損壞使原本脆弱不堪的監控和響應體系更加惡化,甚至被完全破壞。正如,在 2004 年 Aceh 災難中,監控官員和公共醫療人員有可能死亡或失蹤。人口遷移也可能會對普查數據造成扭曲,這使得對比概率的計算更加困難。在緊急災難發生階段,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通常由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這造成了對多方協調工作的挑戰。同時,災前基準監控數據的缺乏,會導致將當下流行疾病從地方性流行性疾病傳播背景進行準確區分的困難。
雖然災后監控系統是用來對當下(災后)易流行疾病快速檢測用的,但缺少基準監控數據和精確的分母參考值,可對檢測數據的解讀造成障礙。地方性流行性疾病的檢測病例可能會被解讀(由于缺少背景數據)為災后流行疾病的趨勢。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當檢測到傳染性疾病的病例時,應優先考慮的是快速實施控制措施。盡管面對這些挑戰和困難,對傳染性疾病的持續監測并對其采取相應措施;對于監控疾病的發生、記錄它們的影響,應急控制措施,以及更好地評估災后疾病爆發的風險起著核心的作用。

附表一. 尸體處理原則

尸體集中處理往往基于錯誤的觀念:如果這些尸體沒有立即埋葬或火化,將可能導致傳染病的爆發。
在大量傷亡發生時,埋葬優于火化。
應盡所有努力確認尸體的身份。應盡所有可能,避免集體埋葬。
確認家屬應有機會根據社會習俗舉行適宜的葬禮和埋葬儀式。
如果當前沒有適當的設施(如墓地或火葬場),應提供其他可供選擇的地點或設施。
對于處理尸體的工作人員,應確保
接觸血液和尸液的通用防護措施
使用手套并正確處理使用過的手套
如果可能,應使用裝尸袋
在處理尸體之后以及進食之前,應使用肥皂清洗雙手
對運輸工具和設備進行消毒
尸體處置之前無需消毒(霍亂、志賀氏細菌性痢疾以及出血熱疾病除外)
所有墓地的底部應高于地下水位至少 1.5 米,并保留 0.7 米的未滲透區。

附表二:自然災害后預防流行性疾病工作的優先順序

1.水源安全,衛生條件,場所的安排對持續提供安全飲用水的保障,是大災后最重要的一項防病措施。氯化物是可以廣泛獲得,廉價易用的藥品。用它可以有效抑制水中的大多數病原菌。人員安置計劃必須能夠提供足夠的水源,保證衛生條件,以及每個人都需要有滿足國際標準最低限的空間。
2.基礎醫療護理條件
最基本的醫療護理條件對于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和常見病治療是至關重要的。同樣重要的是提供進入二級和三級醫護設施的渠道。以下一些措施可以減輕傳染病的影響。
盡早診斷和治療腹瀉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特別是在那些5歲以下的幼兒。
在瘧疾高發區盡早診斷和治療瘧疾,發燒24小時內,用青蒿素為主的綜合療法來治療惡性瘧疾。
針對主要傳染性疾病的醫護和防治措置。
正確的傷口清潔和護理。伴隨災后的傷口處理,應予以注射破傷風疫苗(適當選擇有或沒有破傷風免疫球蛋白的疫苗)。
提供必要的藥品,設置一個醫療應急箱,提供比如處理腹瀉病的口服補液鹽,治療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抗菌素等。
傳播衛生知識,宣教重點在于:
好的凈手習慣
安全的食物準備方式
煮沸水或氯化處理水
發燒的早期診治
在瘧疾高發區,使用殺蟲劑處理過的蚊帳
與當地疾病流行情況相適應的傳病媒介控制
3.監測/早期預警系統
盡早發現有流行傾向的病例是保證迅速控制疫情的關鍵。監測/早期預警系統應及早建立,以發現疾病的爆發并監控當地重要的流行病。
監測系統是否應包括某種重點疾病,應基于對該傳染病危險性的系統評估。
醫療工作者應該訓練識別重點疾病,并且迅速向上級衛生部門匯報。
為應對疾病爆發,需要有能迅速進行化驗采樣,儲存和運輸樣本的手段,以便進一步監測研究。比如如果認為有霍亂爆發的危險,則應該準備進行霍亂相關化驗的套件。
4.免疫
在之前沒有進行廣泛接種的地區,大規模麻疹免疫和補充維生素A非常重要。對于那些在小于15歲人群中接種覆蓋率低于90%的區域里,應該盡快進行大面積的接種麻疹疫苗。接種的優先年齡段應該在6個月到5歲,如果資源足夠的話,可上至15歲。
目前不推薦傷寒疫苗用于大面積預防傷寒病。根據當地的情況,可以把接種疫苗與其他預防手段結合,來防止傷寒在災區的爆發。
一般來說,不推薦使用甲型肝炎疫苗用于防止該病在災區的爆發。
霍亂疫苗的費用、處理使用該疫苗的后勤相關工作的復雜性限制了它的廣泛適用。盡管它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是有幫助的,但并不能替代足量水和好的衛生條件。相對于其他公共衛生條件的重要性,霍亂疫苗的有效性還未在災難波及地區得到評估。
5.預防瘧疾和登革熱
對瘧疾需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這應該建立于對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廣泛評估的基礎上,主要包括寄生蟲類別和病菌攜帶源等。
災后的大水可能推遲蚊子數量的滋長,這就給我們時間來實施預防措施,比如在室內噴灑殺蟲劑,或者重新處理和安置經殺蟲劑處理過的捕蚊網,特別是在那些之前已經在使用長效殺蟲劑的地區。
在惡性瘧疾發病的地區,應該提供免費的青蒿素為主的綜合治療。而且盡快發現發燒的病例對減少死亡人數也很必要。
對于登革熱,主要的預防措施應該集中于對病原攜帶源的控制。在社區里,應該重點動員民眾消除蚊子的孳生地并進行衛生教育,具體來說:
保證所有儲水的器皿隨時用蓋子封閉。
清除和破壞有可能存水的器皿或殘骸,比如瓶子,輪胎,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