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夏至(summer solstice),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是“夏至”節氣,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是農歷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稱為“夏至節”,在這一天民間有吃面條、食粽子、吃餛飩等眾多習俗,并有“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諺。

夏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恪遵憲度抄本》中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還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就是源自夏至節。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7’),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后陽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公式:[Y*D + C] - L
公式解讀:Y=年數后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37,20世紀=22.20。
舉例說明:2088年夏至日期=[88×。0.2422+21.37]-[88/4]=42-22=20,6月20日夏至。
例外:1928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近年夏至的準確時間
2013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13:03:56
2014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18:51:13
2015年夏至時間 06月22日 00:37:53
2016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06:34:09
2017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12:24:06
2018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18:07:12
2019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23:54:09
2020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05:43:33
2021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11:32:00
2022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17:13:40
2023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22:57:37
2024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04:50:46
2025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10:42:00
2026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16:24:12
2027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22:10:30
2028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04:01:39
2029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09:47:55
2030年夏至時間 06月21日 15:30:54

暴雨天氣
江淮梅雨
高溫桑拿
夏至日是中國最早的節日。舊時古人十分重視夏至節,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還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驅熱,香囊可驅蚊抑臭。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在西北地區如陜西,此日食粽,并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驗肥瘦。農家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后食用或贈送親友。
有些地區,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飯,舅家必備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說吃了莧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就有力氣。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臘肉,說是吃了就不會疰夏。一些地方還流傳夏至食狗肉的習慣。吃狗肉能強壯身體,史記云“秦人以狗御蠱,俗謂夏至宜食狗肉”。意謂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適宜食狗肉,以增強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除此之外,中國有的地方要食涼粉、涼皮,有些地區還要喝涼茶,吃荔枝、吃茶葉蛋。
《夏九九歌》:一九至二九,扇子勿離手;三九二十七,汗水溻了衣;四九三十六,房頂曬個透;五九四十五,乘涼莫入屋;六九五十四,早晚涼絲絲;七九六十三,夾被替被單;八九七十二,蓋上薄棉被;九九八十一,準備過冬衣。

這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揚花,田間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濕潤灌漿,干干濕濕,既滿足水稻結實對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氣養根,保證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話說:"夏種不讓晌",夏播工作要抓緊掃尾,已播的要加強管理,力爭全苗。出苗后應及時間苗定苗,移栽補缺。夏至時節各種農田雜草和莊稼一樣生長很快,不僅與作物爭水爭肥爭陽光,而且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因此農諺說:"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抓緊中耕鋤地是夏至時節極重要的增產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經現蕾,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旺,要注意及時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區要做好田間清溝排水工作,防止澇漬和暴風雨的危害。
諺語
夏至時節天最長,南坡北洼農夫忙。
玉米夏谷快播種,大豆再拖光長秧。
早春作物細管理,追澆勤鋤把蟲防。
夏播作物補定苗,行間株間勤松耪。
棉花進入盛蕾期,常規措施都用上,
一旦遭受雹子砸,田間會診覓良方,
一般不要來翻種,追治整修快松耪。
高粱玉米制種田,嚴格管理保質量,
田間雜株要拔除,母本玉米雄去光。
起刨大蒜和地蛋,瓜菜管理要加強。
久旱不雨澆果樹,一定不能澆過量。
麥糠青草水缸撈,牲口愛吃體健壯,
二茬苜蓿好脹肚,多摻干草就無妨。
藕葦蒲芡都管好,喂魚定時又定量。
青蛙捕蟲功勞大,人人保護莫損傷。
食譜

荷葉茯苓粥:
[配料]荷葉1張(鮮、干均可),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先將荷葉煎湯去渣,把茯苓、洗凈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藥湯中,同煮為粥,出鍋前將白糖入鍋。
[功效]清熱解暑,寧心安神,止瀉止痢(對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者亦有療效)。
涼拌萵筍:
[配料]鮮萵筍350克,蔥、香油、味精、鹽、白糖各適量。
[做法]萵筍洗凈去皮,切成長條小塊,盛入盤內加精鹽攪拌,腌1小時,潷去水分,加入味精、白糖拌勻。將蔥切成蔥花撒在萵筍上,鍋燒熱放入香油,待油熱時澆在蔥花上,攪拌均勻即可。
[功效]利五臟,通經脈。
奶油冬瓜球:
[配料]冬瓜500克,煉乳20克,熟火腿10克,精鹽、鮮湯、香油、水淀粉、味精各適量。
[做法]冬瓜去皮,洗凈削成見圓小球,入沸水略煮后,倒入冷水使之冷卻。將冬瓜球排放在大碗內,加鹽、味精、鮮湯上籠用武火蒸30分鐘取出。把冬瓜球復入盆中,湯倒入鍋中加煉乳煮沸后,用水淀粉勾芡,冬瓜球入鍋內,淋上香油攪拌均勻,最后撒上火腿末出鍋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生津除煩,補虛損,益脾胃。
兔肉健脾湯:
[配料]兔肉20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大棗30克。
[做法]兔肉洗凈與其它配料武火同煮,煮沸后改文火繼續煎煮2小時,湯、肉同食。
[功效]健脾益氣。
起居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運動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漢朝應劭在《風俗通》中記載:“杜宣夏至日赴飲,見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飲。酒后胸腹痛切,多方醫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夏至”也是詩人們的詠吟對象,唐朝權德輿《夏至日作》,“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唐代韋應物《夏至避暑北池》云:“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宋朝張耒《夏至》詩:“長養功已極,大運忽云遷。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崔巍干云樹,安得保芳鮮。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