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

農歷,又稱夏歷,并通常俗稱為陰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農歷屬于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但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征,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目前,全世界華人及朝鮮、韓國、越南和日本等國家,仍使用中國農歷來推算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采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紀年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格里歷)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皇極歷、唐大衍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隋朝的皇極歷法等。
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余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后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是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后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時,繼續使用西歷,以公元紀年。
以世界協調時東八區時為準。
以00:00:00為一日之始。
以新月(朔)出現日的00:00:00為一月之始。
冬至所在月為冬月。
冬月到下一個冬月之間,若為11個完整月,則依序為臘月、正月、二月、三月……十月。
冬月到下一個冬月之間,若為12個完整月,則以第一個無中氣月為閏月,11個非閏月依序為臘月、正月、二月、三月……十月。閏月名稱為其上個月的名稱前加“閏”字。
正月初一日00:00:00為一年之始。
地球以橢圓形的軌道繞日公轉。地球的赤道面與它的公轉軌道面成23度26分的夾角(黃赤交角)。四季由此角產生。因此,在北半球可以觀測到: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公歷
3月21日(約)
6月22日(約)
9月23日(約)
12月22日(約)
白晝
12小時
最長
12小時
最短
黑夜
12小時
最短
12小時
最長
正午影長
HtanΦ
-23.5o
HtanΦ
Φ+23.5o
日出
正東
偏北
正東
偏南
日中
最北
最南
日落
正西
偏北
正西
偏南
農歷除了年月日計時方法以外,還有一種計時方法,就是節氣計時方法。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1.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
0101立春、0201驚蟄、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種、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個節氣
2.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
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滿、0502夏至、0602大暑、0702處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節氣
公歷
黃經
中氣
公歷
黃經
立春
2月4/5日
315
雨水
2月18/19日
330
驚蟄
3月5/6日
345
春分
3月20/21日
0/360
清明
4月4/5日
15
谷雨
4月19/20日
30
立夏
5月5/6日
45
小滿
5月20/21日
60
芒種
6月5/6日
75
夏至
6月21/22日
90
小暑
7月7/8日
105
大暑
7月22/23日
120
立秋
8月7/8日
135
處暑
8月23/24日
150
白露
9月7/8日
165
秋分
9月22/23日
180
寒露
10月8/9日
195
霜降
10月23/24日
210
立冬
11月7/8日
225
小雪
11月22/23日
240
大雪
12月7/8日
255
冬至
12月21/22日
270
小寒
1月5/6日
285
大寒
1月20/21日
300
上邊提及地球靠近近日點時公轉速度會比較快,所以在冬季時兩個中氣相距29.44日,而夏季時則相距31.44日。因為兩個中氣之間的時間可以比1朔望月(= 29.53059日)的時間長,所以陰歷一個月可能只有一個節氣,而沒有一個相應的中氣。反過來說,兩個中氣之間的時間也可以比1朔望月的時間短,所以陰歷一個月可能有兩個中氣和一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歌
(采取二十四節氣各一字而成篇以方便記憶)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陰陽歷差別

在陽歷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回歸年,平年365天,閏年有366天。而農歷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為依據,一個月約29.5天,12個月為354天或355天,比陽歷年少了11天左右(10天—12天)。 若是任由農歷和陽歷間的天數如此相差下去,那就必然會出現春節在夏天過的現象。因此,為使得春節在陽歷的時間能保持相對穩定,農歷采取了“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歷年中加上7個閏年。這樣,如果上一個農歷年沒有閏月,那么下一年的春節就會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農歷有閏月,下一年的春節就會比上年推遲19天左右。
農歷作為陰陽歷的一種,每月的天數依照月相盈虧而定,一年的時間以12個月為基準。為了合上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周期(1回歸年),每隔一定時間要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
閏月按照歷法規則,排放在任何一個月過后重復同一個月,重復的這個月為閏月,如四月過后的閏月稱為閏四月。
農歷有歲和年之區別:一歲指從一個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的時間長度,而一年 指從一個正月初一到下一個正月初一的時間長度。注意這二者的長度不同。一月是指從一個朔到下一個朔的長度。如果一歲中包含了12個完整月,則這一歲為閏歲。在閏歲中,第一個無中氣月為閏月,相應的這一年為閏年。農歷還有一個規則,即冬至必須落在農歷11月。
十九年置七閏
陰歷一個月為朔望月,陰歷一年通常有12朔望月(= 354.36708日),比1回歸年短了10.87512日;陰歷閏年則有13朔望月(= 383.89767日),比1回歸年長了18.65547日。19個回歸年的長度為6939.6018日,而19x12+7=235個朔望月(十九年置七閏)的長度為6939.68865日??梢娛拍曛闷唛c的規則是為了協調陰歷年與回歸年日數的差。因為1陰歷年比1回歸年少約11日,所以在公歷中翌年的農歷正月初一比每年的早11天;如果遇上閏年,則推遲約19天。
農歷基本上以19年為一周期對應于公歷同一時間。如公歷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間中也有例外的例子,比如說公歷的1917年4月4日是閏二月十三、1936年4月4日是三月十三、還有1955年4月4日是三月十二。不過日子相差最多也只是一天。
農歷的年、月、日是按照公式計算而來的,不像西歷時強行規定哪月是大月,哪月是小月。要計算大小月、平閏年、閏月放在什么位置,都要按照公式來。下面是計算的公式。
年份的計算
1 由西元年份推算天干地支:
農歷年份數減3,除以 10 的余數是天干,除以12 的余數是地支。
例如:
(2010 - 3) mod 10 = 7,所以天干是“庚”
(2010 - 3) mod 12 = 3,所以地支是“寅”。
2.積日的計算(用于月份的計算):
當年的1月0日換算為積日,可以用年份減去1900得到的年數被4整除,所得商數作為 y(D4),余數作為y(M4),y(M4)為零的年份是公歷閏年,積日是
D(1) = 1461 * y(D4) - 1
y(M4)不為零的年份是公歷平年,積日是
D(1) = 1461 * y(D4) + 365 * y(M4)
月份的確定
計算前一年冬至的積日F(0),并用F(0)計算冬至所在的朔月m及其朔日M(0),就可以推算冬至的農歷日期,冬至所在的農歷月份總是十一月。計算下一個中氣F(1)和下一個朔日M(1),如果F(1)
朔日的計算(確定大小月)
從1900年開始的第m個朔日的公式是
M = 1.6 + 29.5306 * m + 0.4 * sin(1 - 0.45058 * m)
這個公式的誤差在0.2天左右。
節氣的計算
(確定閏月)
先給節氣進行編號,從近日點開始的第一個節氣編為0,編號如下及其相應的月份如下:
0 小寒臘月 6 清明三月 12 小暑六月 18 寒露九月
1.大寒臘月 7 谷雨三月 13 大暑六月 19 霜降九月
2.立春正月 8 立夏四月 14 立秋七月 20 立冬十月
3.雨水正月 9 小滿四月 15 處暑七月 21 小雪十月
4.驚蟄二月 10 芒種五月 16 白露八月 22 大雪冬月
5.春分二月 11 夏至五月 17 秋分八月 23 冬至冬月
把當天和1900年1月0日(星期日)的差稱為積日,那么第y年(1900年算第0年)第x 個節氣的積日是
F = 365.242 * y + 6.2 + 15.22 * x - 1.9 * sin(0.262 * x)
這個公式的誤差在0.05天左右。
農歷的一個月的前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初日,如農歷的一月二日稱為正月初二;第十一天至第二十天以及第三十天直接用天數記錄,如農歷的一月十五日(元宵節)稱為正月十五,農歷的十二月三十日(歲除,當天晚上稱為除夕)稱為臘月三十;第二十一天至第二十九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廿日,亦有些通勝將之說成念日,如農歷的一月二十二日稱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農歷的第一個月,按照習慣稱為正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別稱為冬月和臘月。表示氣候寒冷的成語“十冬臘月”就是從此得來,字面意思即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農歷的一個月的前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初日,如農歷的一月二日稱為正月初二。后十天按順序習慣上稱為廿日,亦有些通勝將之說成念日;如農歷的一月二十二日稱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農歷的每個月份都有不同的別稱。由于它和農業生產緊密的聯系,所以從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來表示,下面是農歷十二個月的別稱:
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蠶月
四月:孟夏、陰月、梅月、槐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七月:孟秋、藍月、巧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
九月:季秋、菊月
十月:孟冬、良月、陽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臘月
優點
1)農歷是定歷,它具有天文年歷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種天象對應,如它的節氣嚴格對應太陽高度,歷日較嚴格地對應月相,閏月的不發生頻率和發生頻率對應地球近日點和遠日點,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沒, 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連歷月也大致對應太陽高度;
2)農歷歷月的天數只有29日和30日兩種,且由定朔日規定,人為因素最小,不易隨意改動;
3)歲首有較強的天文學意義,具有陰月陽年的天文學意義;
4)陰陽合歷,最體現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
5)干支紀年和十二生肖紀年循環使用;由于它包含節氣十分利于四季劃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對氣候的影響,同時它還包含十二節干支歷(類似沈括的《十二氣歷》,比它更準確)和七十二候的特殊太陽歷,是一部雙軌制歷法,便于不同文化民族間的交流,
6)由于它是最徹底的定氣定朔的天文年歷性質的歷法,所以其它歷法都要與進行對照,并且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護。
缺點
1)由于農歷是定歷,歷月使用定朔,所以每年的同一歷月的天數并不確定,不方便統計天數;
2)歷年長度,有353日是,354日,355日,383日,384日,385日6種,并且不利于統計年長;
3)干支循環周期60過短,不方便較長時間的區別,也不方便記憶;
4)置閏不透明,閏月不確定;
5)有些有迷信成分,但新中國建國后已經被剔除了,隨著科學的普及信之的人越來越少;至于民間某些祭祀活動等已經是民俗了。
古六歷
顓頊歷 - 秦朝、西漢(? - 公元前104年)
太初歷(三統歷) - 西漢、新朝、東漢(公元前104年 - 84年)
四分歷 - 東漢(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東吳(222年)、蜀漢(221年 - 263年)
干象歷 - 東吳(223年 - 280年)
景初歷 - 曹魏、西晉、東晉、劉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元嘉歷 - 劉宋、南齊、南梁(445年 - 509年)
大明歷 - 南梁、南陳(510年 - 589年)
三紀歷 - 后秦(384年 - 517年)
玄始歷 - 北涼(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正光歷 - 北魏(523年 - 534年)、東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興和歷 - 東魏(540年 - 550年)
天保歷 - 北齊(551年 - 577年)
天和歷 - 北周(566年 - 578年)
大象歷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
開皇歷 - 隋(584年 - 596年)
大業歷 - 隋(597年 - 618年)
皇極歷
戊寅元歷 - 唐朝(619年 - 664年)
麟德歷 - 唐(665年 - 728年)
大衍歷 - 唐(729年 - 761年)
五紀歷 - 唐(762年 - 783年)
正元歷 - 唐(784年 - 806年)
觀象歷 - 唐(807年 - 821年)
宣明歷 - 唐(822年 - 892年)
崇玄歷 - 唐(893年 - 907年)、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908年 - 955年)
調元歷 - 后晉(939年 - 943年?)、遼朝(961年? - 993年)
大明歷 - 遼(994年 - 1125年)
欽天歷 - 后周(956年 - 960年)、北宋(960年 - 963年)
應天歷 - 北宋(963年 - 981年)
干元歷 - 北宋(981年 - 1001年)
儀天歷 - 北宋(1001年 - 1023年)
崇天歷 - 北宋(1024年 - 1065年;1068年 - 1075年)
明天歷 - 北宋(1065年 - 1068年)
奉元歷 - 北宋(1075年 - 1093年)
觀天歷 - 北宋(1094年 - 1102年)
占天歷 - 北宋(1103年 - 1105年)
紀元歷 - 北宋、南宋(1106年 - 1135年)
統元歷 - 南宋(1136年 - 1167年)
干道歷 - 南宋(1168年 - 1176年)
淳熙歷 - 南宋(1177年 - 1190年)
會元歷 - 南宋(1191年 - 1198年)
統天歷 - 南宋(1199年 - 1207年)
開禧歷 - 南宋(1208年 - 1251年)
淳?歷 - 南宋(1252年)
會天歷 - 南宋(1253年 - 1270年)
成天歷 - 南宋(1271年 - 1276年)
大明歷 - 金朝(1137年 - 1181年)
重修大明歷 - 金、元朝(1182年 - 1280年)
授時歷(大統歷) - 元、明朝(1281年 - 1644年)
時憲歷 - 清朝(1645年 - 19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