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云

產生雷暴的積雨云叫做雷暴云。一個雷暴云叫做一個雷暴單體,其水平尺度約十幾公里。多個雷暴單體成群成帶地聚集在一起叫做雷暴群或雷暴帶。其形成可以分為形成、成熟、消散三個階段。

雷暴云是閃電的主要產生源,按照Winn et al (1974)的探空結果,當云中局部電場超過約400 kV/m時,就能發生閃電放電。

典型的雷暴云是具有強烈上升氣流和下沉氣流的(積雨)云。這種云垂直伸展較高,如高聳陡山,頂部可呈砧或鬃狀;底部較暗,時有懸球狀結構。單個積雨云的主體水平尺度在幾公里到20公里左右。雷暴云的發展與熱氣團在不穩定環境中的對流抬升有關。
形成階段

主要是從淡積云向濃積云發展,云的垂直尺度有較大的增長,云中大部分為比較規則的上升氣流,一般不會產生雷暴。
成熟階段

從濃積云發展成積雨云,伴隨雷電和降水,云中除了有規則的上升氣流外,同時有系統性的下沉氣流。
消散階段
一陣電閃雷鳴狂風暴雨之后,雷雨云就進入消散階段,云中已被有規則的下沉氣流所控制,云體逐漸崩潰。
與這三個發展階段相應的地面天氣情況也各不相同。在開始的形成階段,暖濕氣流緩慢地輻合;在成熟階段降水造成的冷空氣下沖形成一條微尺度冷鋒,在下沉空氣的前沿線上,氣溫和風發生突然的改變;在消散階段,下沉氣流的冷堆消散,風也減弱。

盡管雷暴云的高度隨地理位置的不同有較大的差異,但一般認為在海拔8~12 km之間。對于夏季雷暴,正電荷區的海拔高度一般為10~16km,而負電荷區的海拔高度為6~10 km。

強風暴系統常常帶來嚴重的災害如雷暴、暴雨、大風、龍卷風、冰雹等。例如,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年降水量的很大部分是由對流性暴雨造成的。在有些地區,強對流系統甚至是引起最嚴重災害的天氣現象,如美國中西部在強對流系統中發生的龍卷風是最嚴重的天氣災害。
2013年7月,據國外媒體報道,來自英國的業余天文愛好者拍攝到一束罕見的閃電,即在雷暴云上方存在神秘的“紅色精靈”和“藍色噴流”閃電。紅色精靈是一種伴隨著雷雨所產生的高空大氣放電現象,通常發生在雷雨云云層頂離地面約三十到九十公里的高空。紅色精靈上半部是紅色,底部則漸漸轉變為藍色,寬度約在五到十公里內,可持續約十到一百毫秒,如同閃電般轉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