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天氣
雷暴天氣是指伴有雷擊和閃電的局地對流性天氣。它必定產生在強烈的積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雨或暴雨,有時伴有冰雹和龍卷風,屬強對流天氣系統。

雷暴是伴有雷擊和閃電的局地對流性天氣。它必定產生在強烈的積雨云中,因此場伴有強烈的陣雨或暴雨,有時伴有冰雹和龍卷。形成雷暴的積雨云發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氣對流等過程,使云中產生電荷。
云中電荷的分布很復雜,但總的說來,云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云的中、下部以負電荷為主,云的下部前方的強烈上升氣流中還有一范圍小的正電區。因此,云的上、下之間形成一個電位差,當電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產生放電,這就是平常所見得閃電現象,放電過程中,閃道中的溫度驟增,使空氣體積急劇膨脹,從而產生沖擊波,導致強烈的雷鳴。
當云層很低時,有時可形成云地間放電,這就是雷擊。因此,雷暴天氣是大氣不穩定狀況的產物,是積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種強烈天氣的總稱。
雷暴天氣的持續時間一般較短,單個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過2小時。

雷暴天氣是一種大氣中放電現象,產生于積雨中,積雨云在形成過程中,某些云團帶正電荷,某些云團帶負電荷。它們對大地的靜電感應,使地面或建(構)筑物表面產生異性電荷,當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時,不同電荷云團之間,或云與大地之間的電場強度可以擊穿空氣(一般為25-30KV/cm),開始游離放電,我們稱之為“先導放電”。
云對地的先導放電是云向地面跳躍式逐漸發展的,當到達地面時(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輸電線等),便會產生由地面向云團的逆導主放電。在主放電階段里,由于異性電荷的劇烈中和,會出現很大的雷電流(一般為幾十千安至幾百千安),并隨之發生強烈的閃電和巨響,這就形成雷暴現象。
強雷暴天氣出現有時還帶來災害,如雷擊危及人身安全,家用電器、計算機機房直接遭雷擊或感應雷的影響而損壞,有時還引起火災等,有時局地暴雨還引起山洪爆發、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在中國,雷暴天氣是南方多于北方,山區多于平原。多出現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只在中國南方偶有出現。雷暴出現的時間多在下午。夜間因云頂輻射冷卻,使云層內的溫度層結變得不穩定,也可引起雷暴,稱為夜雷暴。

不能停留在建筑物的樓(屋)面上
有的居民看見打雷下雨就跑到樓房天面上收撿晾曬的衣服等物品或是拍攝雨景等,雷打出頭物,站在樓頂極易招惹雷擊。因為,當帶電雷云逼近建筑物時,發生雷擊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雷云底部與建筑物頂部之間的距離一旦符合每米大約300千伏至500千伏的空氣擊穿場強,雷云便對該建筑物進行放電。而人們在建筑物的頂部停留,無疑使產生雷擊所需要電場強度降低,無意識的運動又迎合了雷云選擇雷擊通道的需要,從而誘發了雷擊的發生。
要注意關閉門窗
關閉門窗可以預防側擊雷和球雷的侵入。如果不能阻止球雷入室,引起的后果是很嚴重的。大多數球雷都是發生在人們先看到閃電之后才看到球雷,也說是說直擊雷發生之后才產生球雷的概率比較高。大多數球雷沿建筑物的煙囪、窗戶、門進入室內,在室內運動數秒鐘便逸出,也有從普通民房的瓦面逸出或逸出時引起爆炸的現象,防雷專家認為,球雷運動與空氣運動方向有關,故關閉門、窗,阻隔空氣運動途徑,從而起到阻止球雷入室便成為可能。
不宜使用花灑沖涼
這主要因為萬一建筑物發生直擊現象時,巨大的雷電流有可能沿著水流導致淋浴者遭雷擊傷亡。同時也不要去觸模水管、管道煤氣的煤氣管等金屬管道。因為當這些金屬體接地不良時,雷電流有時會以這些導體通過空氣向人體放電。
不宜靠近建筑物的外墻以及電氣設備
打雷時,應停留在離電力線以及跟它們相連接的電氣設備1米遠的地方,這種建議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人們沒有意識到在近雷暴天氣條件下需要與外墻、柱、電力線及相關設備保持一定距離而因雷擊間接致傷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是因為人們不了解,建筑物的直擊雷防護設施,其保護的目的主要是建筑物本身不受雷擊損壞和減輕雷電電磁脈沖對建筑物內部的影響,卻不能防止沿室外引入建筑物內的金屬導體入侵的其它形式的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