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干旱
在富集地熱的地區,有地下水源則含水熱氣生成巨量云層,降雨充沛,如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墨脫地區;缺水則干燥熱氣蒸騰,烘烤盡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條件是長期無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稱為構造干旱。

構造干旱的特點是面積大、范圍廣、時間長、與地熱帶、構造帶和地震帶分布和地震周期有關。
中國西南地區干旱主要發生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界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的構造活動地區,是構造干旱和氣象干旱疊加的結果。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9.1級地震發生后,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又連續發生2次8.5級以上地震,印度洋板塊北推印度大陸向青藏高原擠壓態勢愈演愈烈。這一構造背景導致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級地震。2006年的四川干旱為構造干旱。
無降水的干旱為地表缺水的表層干旱,稱為氣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會得到緩解。而構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無法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