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民權縣),故里在今民權縣程莊鄉于莊村。于謙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時離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遷至錢塘太平里,故史載于謙為浙江錢塘人。于謙與岳飛、張蒼水并稱“西湖三杰”。
于謙少年立志,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十二歲時于謙即寫下明志詩《石灰吟》。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為進士。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于謙隨宣宗朱瞻基親征。授御史,后官至兵部侍郎。
正統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舉侵犯邊疆,宦官王振建議英宗親征。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京師震動。皇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將于謙擢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御。當時朝廷中有些人主張向南遷都避敵,于謙挺身而出,駁斥了各種投降主義的論調,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堅持保衛北京,繼續抗敵。九月郕王即帝位,為明景帝。十月,也先挾持英宗破紫荊關威脅京師,于謙分遣諸將列陣九門迎敵,并親自督戰,擊斃也先弟孛羅及平章卯那孩,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請求議和,同意歸還英宗。八月,明朝接回英宗,安置南宮,稱上皇。當時閩浙有葉宗留、鄧茂七起義,廣東有黃肅養起義,湖廣、廣西、貴州等地均有少數民族反抗,都被于謙鎮壓。
景泰八年,將軍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病重,發兵擁立英宗復辟。英宗復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誣陷于謙制造不軌言論,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理案件,判定于謙犯謀逆罪,判處死刑。英宗以于謙對國家有功,不忍心殺他,徐有貞奏道:「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遂以「意欲」謀逆罪處死,其子于冕充軍,發戍山西龍門,其妻張氏發戍山海關。《明史》載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沒時家無馀資。錦衣衛發現于謙的正屋大鎖牢牢鎖著,里面放著皇帝御賜的蟒衣、劍器,看了也忍不住落淚。成化年間,其子于冕獲赦,上疏為父平反,明憲宗親自審理,弘治二年(1489年),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愍”。葬于杭州西湖三臺山麓,賜祠于其墓曰“旌功”。萬歷年間,明神宗改謚號「忠肅」。留有《于忠肅集》。后世尊于謙為民族英雄。
于謙少年立志,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十二歲時于謙即寫下明志詩《石灰吟》。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為進士。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于謙隨宣宗朱瞻基親征。授御史,后官至兵部侍郎。
正統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舉侵犯邊疆,宦官王振建議英宗親征。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京師震動。皇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將于謙擢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御。當時朝廷中有些人主張向南遷都避敵,于謙挺身而出,駁斥了各種投降主義的論調,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堅持保衛北京,繼續抗敵。九月郕王即帝位,為明景帝。十月,也先挾持英宗破紫荊關威脅京師,于謙分遣諸將列陣九門迎敵,并親自督戰,擊斃也先弟孛羅及平章卯那孩,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請求議和,同意歸還英宗。八月,明朝接回英宗,安置南宮,稱上皇。當時閩浙有葉宗留、鄧茂七起義,廣東有黃肅養起義,湖廣、廣西、貴州等地均有少數民族反抗,都被于謙鎮壓。
景泰八年,將軍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病重,發兵擁立英宗復辟。英宗復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誣陷于謙制造不軌言論,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理案件,判定于謙犯謀逆罪,判處死刑。英宗以于謙對國家有功,不忍心殺他,徐有貞奏道:「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遂以「意欲」謀逆罪處死,其子于冕充軍,發戍山西龍門,其妻張氏發戍山海關。《明史》載于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沒時家無馀資。錦衣衛發現于謙的正屋大鎖牢牢鎖著,里面放著皇帝御賜的蟒衣、劍器,看了也忍不住落淚。成化年間,其子于冕獲赦,上疏為父平反,明憲宗親自審理,弘治二年(1489年),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愍”。葬于杭州西湖三臺山麓,賜祠于其墓曰“旌功”。萬歷年間,明神宗改謚號「忠肅」。留有《于忠肅集》。后世尊于謙為民族英雄。
上一篇: 袁枚 | 下一篇: 金昌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