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三兄弟中,宗道研習佛教較早,宗道為太史時,就以性命之學啟教宏道,其后休沐歸里,又與宏道一起朝夕商榷,研習華梵諸典。根據中道《吏部驗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狀》及《石浦先生傳》所載,伯仲三人雖“亡食亡寢”地“極力參究”佛典,也僅“時有所解”,直到讀過張子韶《格物論》后,才對佛意有較多的理解。萬歷十九年,宏道聞李贄“冥會教外之旨”(1),造訪李贄,兩人相談甚洽,李贄以詩相贈,且留住“三月余”。(2)他們相互商證也是以佛禪為契的,李贄“誦君《金屑》句,執鞭亦忻慕。早得從君言,不當有《老苦》?!保?)宏道的佛學造詣主要在于凈土,但是,深為李贄推贊的《金屑編》就是一部禪學著作,可見其對禪學有所體悟,他在《金屑編自敘》中自謂曾“遍參知識,博觀教乘,都無所得,后因參楊岐公案,有所發明。”于是拈出經文、語錄,而加以頌古或評倡,共七十二則,是宏道的參禪心得。在其對前代宿德的推奉之中,亦可見其對禪學的基本態度。他對《壇經》也頗有研究,曾作《六祖壇經節錄》、《壇經節錄引》等。其倡求文學新論,也與受佛禪的濡染有關。
一“白首龐公是我師”
雖然袁宏道對李贄十分崇奉,以至摳衣稱弟子,但在致李贄的尺牘之中,論及佛禪的內容寥寥。值得注意的是,他對于禪門居士龐蘊曾屢屢提及。這或許與李贄有關,李贄亦推崇龐蘊,曾云:“龐公,爾楚之衡陽人也,與其婦龐婆、女靈照同師馬祖,求出世道,卒致先后化去,作出世人,為今古快事?!保?)因此,師習李贄與稱引龐蘊是一致的。通過宏道論龐蘊,我們可以看到其論禪的特色。
龐蘊,字道玄,唐衡陽人。“世本儒業,少悟塵勞,志求真諦?!保?)貞元初與石頭和尚、丹霞禪師為友。舉家入道,信佛而不剃染。隨馬祖參承二年,其后機辯迅捷,聲名遠播?!段鍩魰嬏N居士傳》曰:“有詩偈三百余篇傳于世”,但《全唐詩》中僅收其詩偈七首。
宏道對古代佛教中人稱引最多的當數龐蘊,且無論前期的論禪還是后期的持凈,對龐蘊都極為推崇,時間跨度達十一年之久。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十六次稱引,除一次(6)之外,都在詩中。二、直接以“龐公”稱代“禪”,如《閑居雜題》其二“酒障詩魔都不減,何曾參得老龐禪?!保?)《述內》:“陶潛未了乞兒緣,龐公不是治家寶?!保?)《乙已初度口占》:“蠻歌社酒時時醉,不學龐家獨跳禪。”(9)或以“龐公”自況,如《和散木韻》其二“禪鋒示妻子,輸我作龐公?!保?0)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從《景德傳燈錄》及《唐詩紀事》中有關對龐蘊的記載來看,除留下了一些機敏的機鋒偈頌外,并無專門的佛學著作。這與同時的希遷有《參同契》、道一有《大寂禪師語錄》、《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傳世不同,可論的僅是他的出、處態度(11),對其佛學思想很難詳論。因此,文中論述很少而不象對馬祖那樣列為接武先秦儒學,下啟王學的關鍵人物。另一方面,對龐蘊又是極其推崇的。這主要是因為袁宏道的立身態度、佛學觀點與龐蘊一致。首先,龐蘊傳世著作并不多,但與希遷論對問答之后,寫下了一首著名的禪偈:“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舍,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北山絕點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保?2)最后兩句幾乎成了祖師禪隨緣任運宗風的典型表述。這與馬祖所謂“平常心是道”完全同一。他將人的自然、現實的生活要求與玄妙的佛理統一起來,人的欲求被合理化、中國佛教被人化了。這對深受明代啟蒙思潮沐染,習禪而又任運,“一帙《維摩》三斗酒,孤燈寒雨亦歡欣”的袁宏道來說,不啻是隔世知音。其次,龐蘊是一居士:不剃染,(13)不出家(14),袁宏道也“是釋長鬢須”(15),認為“佛不舍太子乎?達磨不舍太子乎?當時便在家何妨,何必掉頭不顧,為此偏枯不可訓之事?”(16)因此,對于袁宏道來說:“龐家別有一枝燈”,對其推崇備至,以師尊之:“白首龐公是我師。”再次,龐蘊詩偈雖現存不多,但宋代時還有三百余篇,(17)明代時數量也許相當可觀。同時,從現存的七首來看,雖然不無枯燥之憾,但直白淺顯的風格與袁宏道詩作的淺露有相似之處。其中第七首寫得還不無情趣:“焰水無魚下底鉤,覓魚無處笑君悉,可憐谷隱老禪伯,被唾如何亦見羞?!保?8)因此,袁宏道將龐蘊的偈頌與白居易的詩視為同類,曰:“銷心白傅詩,遣老龐公偈。”袁宏道受白居易的影響很明顯(且有摹擬之作),對龐蘊的推崇之理自可推繹。
以上所述主要是袁宏道前期思想與龐蘊的契合點,而后期的學術、文學思想有所變化,佛學思想以修凈為主,但仍推崇看話禪,貶斥的僅是所謂“默照邪禪”。對龐蘊的態度一仍其舊,個中原因與看話禪有關??丛挾U始于宗杲,一般認為溯其源可直至趙州從諗。其實從諗之前的龐蘊則首先揭橥了看話禪的端緒。《五燈會元·龐蘊居士傳》有這樣一段記載:“(龐蘊)嘗游講肆,隨喜《金剛經》,至‘無我無人’處致問曰‘座主!既無我無人,是誰講誰聽?’主無對。”明代秀天端禪師主要參“誰”字,明清之際蓮池之后,凈土念佛之風大盛,清代以參“念佛是誰”為最普遍。這明顯可溯源于龐蘊。因此,推崇看話禪是袁宏道后期仍然推舉龐蘊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 斥默照禪而崇看話禪
萬歷二十七年以后,袁宏道對佛教以修凈為主,而反對所謂“禪學之弊”。首先反對“狂禪之濫”,萬歷三十一年前后,又轉向對“小根魔子”的否定,認為“小根之弊,有百倍于狂禪?!保?9)“小根”原是指受小乘教的根性,雖然宏道云:“此等比之默照邪禪,尚隔天淵?!保?0)但據“日間挨得兩餐饑,夜間打得一回坐,便自高心肆臆?!保?1)及“若遇杲公,豈獨唾罵呵叱而已?!保?2)可知,“小根”,在袁宏道看來原本于默照禪。默照禪的倡導者正覺強調寂然靜坐,息慮靜緣,處于無思慮的直覺狀態之中。與此相對立的大慧宗杲則攻擊其為“閉眉合眼,做死模樣” ,是“鬼家活計”。(23)宗杲倡導的看話禪則要求從古德話頭中參悟,視古德話頭為“工夫”曰:“承日用不輟做工夫,工夫熟則撞發關捩子矣”(24)袁宏道稱宗杲為“杲公”,稱引宗杲的次數僅次于龐蘊,且都在文中,將宗杲所論視為不刊之論:“妙喜(即大慧宗杲)與李參政書,初入門人不可不觀。書中云:‘往往士大夫悟得容易,便不肯修行,久久為魔所攝?!耸鞘看蠓蛞坏辣C樱浾撝锌勺C者甚多?!蓖瑯樱凇渡汉髁帧分幸渤S型瞥缈丛挾U和大慧宗杲之論,如他云:“參禪將徹時,惟守定一個話頭,便是真工夫,若舍話頭而別求路,必難透脫矣?!焙甑篮笃谟诙U學尚穩實,他認為參禪需是利根人所為,鈍根人入不得,但是,聰明過人者一般少有所得,這是因為這些人稍稍有悟,便為自得,因此,他們的所得并不能滿足他們聰明的分量,而宏道認為,大慧宗杲則是不斷參悟,以滿其聰明分量的典范,他在與眾人同時穎悟以后,“大慧自以為未得,又參三十余年,方大徹?!保?5)宏道認為,這才是大慧的聰明過人處。大慧宗杲的看話禪在明末甚為流行,云棲、紫柏、德清這些高僧或推敬,或以之作為修行方法,士林中人也多受大慧的禪法所影響,看話禪成為晚明期間的禪法主流。大慧參“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話頭,實質即是要激發疑情,對此,宏道也基本承緒了前人的參禪路徑,是一種摒除知解的一種體悟方式。他與石簣的尺牘中云:“世豈有參得明白的禪?” 即是此意。他乃至這樣描述了參禪與道理的互礙:“參禪人須將從前所知所能的道理及所偏重習氣、所偏執工夫,一一拋棄,略上心來,即與斬絕,如遇仇人相似!”(26)當向其問及參禪三要時,云:“參禪的無別法,只是一些道理不上心來,一毫意見學問不生此,即有六七分了?!保?7)這些都是禪宗傳統的直覺體悟、言語道斷的宗風。禪家由達摩的“安心無為,形隨運轉”和慧能“但行直心,不著法相”等人生態度發展成了隨緣任運的禪風,而宏道也認為道本平常,“別無奇特,唯平常行去便是?!睂Ξ敃r的參禪者“或行苦行,或習靜定,或修福德”(28)的求道行為不以為然。由此可見,宏道于禪學并無多少新見,值得注意的是,宏道自萬歷二十七年以后,基本的學術取向是禪凈合一,但他談禪時更多地透示出對前期思想的回歸,論凈時,則常常是對早期思想的悔悟。在后期論禪之時,仍可見到一個英姿卓犖的宏道,可見其前后思想的連貫與顧盼。我們在其作于萬歷三十二年的《珊瑚林》中,既可見其對道理聞見的不屑一仍其舊,即使是尚求狂狷的人格取向也在談禪之時再次表現了出來,云:“今之慕禪者其方寸潔凈,戒行精嚴,義學通解,自不乏人。我皆不取,我只要得個英靈漢擔當此事耳,夫心行根本豈不要凈?但單只有此總沒干耳。此孔子所以不取鄉愿而取狂狷也?!憋@然,他得于禪學的是一種勇于擔當的精神,他那說得破、道得出,字句之中“有一段逸氣挾之而行,一種靈心托之而出”(29)的作品以及詩文理論,與其對禪學的獨特體悟正相符稱,因此,他認為禪當是利根之聰明人所為,而敢于擔當的“膽氣”對于禪法更為重要,云:“有聰明而無膽氣,則承當不得;有膽氣而無聰明,則透悟不得。膽勝者,只五分識可當十分用;膽弱者,縱有十分識只當五分用?!保?0)而這些后期的談禪之論,了無“穩實”、修持的痕跡。
宏道之崇尚凈土,主要表現在《西方合論》之中,而《宗鏡攝錄》、《珊瑚林》都作于《西方合論》之后,延壽的《宗鏡錄》是一部廣延天臺、賢首、慈恩教義以證明禪理深妙的著作,宏道作《宗鏡攝錄》也可見其在《西方合論》之后,又有一個向禪學復歸的過程,對此,《珊瑚林》中有這樣一段明白無誤的記述:
問:“先生往年修凈土是何見?”
答:“大凡參禪而尋別路者皆系見未穩故?!保?1)
不難看出,宏道在作《西方合論》,“尋別路”而推信凈土之后,又生“見未穩”的悔悟,“往年修凈”即含有當下復歸禪學的潛臺詞。在《西方合論》之后所作的《珊瑚林》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他談論凈土的內容,而一以談禪為務,這一變化的原因,在萬歷三十一年給陶周望的尺牘中也有所流露,他對“狂禪之濫,偶有所排,非是妄議宗門諸老宿?!倍饕钦J為李贄的禪法偏重悟理,盡廢修持,不夠穩實而已,宏道對狂禪的不滿,也是以救宗門之弊的姿態出現的。而當時的“小根魔子”,則是目無古宿,“日間挨得兩餐饑,夜間打得一回坐,便自高心肆臆?!蹦酥链蠡邸⒅蟹宓热艘彩芷湟芍r,在宏道看來,這無異于背棄禪門宗風,宏道重又護衛禪學當與此不無關系。誠如他與陶周望所言:“弟學問屢變,然畢竟初入門者,更不可易?!保?2)對于佛學,宏道“少志參禪,根性猛利,十年之內洞有所入”(33),恰恰是首先自禪門而入的。而宏道在主張持修凈土之后,又作《宗境攝錄》,這也足可見宏道修凈而不廢禪?!蹲阽R攝錄》雖然與《西方合論》的立論基點稍有不同,一是以禪為主,一是以凈為要,但是,兩者都是因為當時“專逞聰明,惟尋見解”,“輕狂傲慢,貢高恣睢,口無擇言,身無擇行”(34)的禪風而發的。
三 重經教、尚義學而作《宗鏡攝錄》
袁宏道高臥柳浪期間,閑靜悠然,曾以較長的時間“于貝葉內研究至理。”(35)研習永明延壽所著《宗鏡錄》,“逐句丹鉛,稍汰其煩復,攝其精髓”,(36)成《宗鏡攝錄》一書。由此可見,宏道在著《西方合論》,意欲修持凈土之后,并未舍棄禪學,期間還“日課《宗鏡》數卷,暇即策蹇至二圣寺寶所禪室晏坐,率以為常。”(37)同時也可見重經教、重義學,沉潛內斂是宏道這一時期基本的學術取向。這與延壽撰著《宗鏡錄》的旨趣正相契合。
延壽是法眼文益的法孫,法眼曾作頌云:“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鬧;欲免心中鬧,但知看古教?!边@是針對當時和禪師們輕視義學,落于空疏而發的。延壽也承緒了這一思想并以之作為《宗鏡錄》的創作緣起?!蹲阽R錄》卷四十三云:“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專己見,不合圓詮”(38)便是對不重經教的禪風而言。宏道此時也反對游談無根的空疏之學,他與延壽為救宗門極弊而作《宗鏡錄》、《萬善同歸》一樣,也通過《宗鏡攝錄》求“穩實”之學。他在回答他人“看《宗鏡》便覺快活,至參話頭便冷談,又覺費力,奈何看?”的問題時,將《宗鏡》與參禪視為絕然不同的兩種參悟方式,云:“《宗鏡》乃順事,如放下水舟,順快無量,然示免有障悟門,若參話頭乃逆事,如百丈灘,泝流而上,其間高櫓 笮又不用,故參禪者,才隔絲毫猶屬費力,決無快活省力之理?!保?9)不但如此,《宗鏡錄》還與參禪互礙,云:“《宗鏡錄》乃參禪之忌,祖師公案及語錄乃參禪之藥?!保?0)但袁宏道對《宗鏡錄》并不滿意,對延壽亦時有貶詞,以至認為永明延壽“見地未真”(41),“道眼未明”,這并不是說袁宏道反對延壽救宗門之弊、標舉“一心為宗”的意旨,而只是不滿于《宗鏡攝錄》卷帙浩繁而“愈講愈支,愈明愈晦”(42)而已?!蹲阽R錄》共達一百卷之多,通讀全書的人并不多見,因此,雍正時又“錄其綱骨,刊十存二”,編為《宗鏡大綱》一書以便閱讀。宏道作《攝錄》綴攝其要,以明“道眼”。該書雖然今已遺佚,但是,據《明史·藝文志》載,凡十二卷。中道在《宗鏡攝錄序》中謂之:“詞約義該”,較之延壽原作“爪甲粗刪,血脈自如。”寒灰等人從吳中到柳浪,因愛其書,曾手抄一過攜去,可見宏道攝錄甚精,篇制不宏。由此也可見宏道作此書的意趣所在。
宏道平生共節錄過兩部經論,一部是《六祖壇經》、一部是《宗鏡錄》,所作的目的一是因懷疑有人增偽而刪削,一是因煩冗而裁汰,但是,佛教經論中可堪疑問的甚多,宏道唯獨對這兩部用功甚勤, 這當然反映了他的學術所尚。而重視延壽,除了與以義學補當時空疏不實的禪風有關而外,還與禪、凈合一有關。延壽提出有名的四料簡:“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崩^承了慈愍的禪凈兼修之風。袁宏道推舉延壽也基于此,云:“永明既悟達磨直指之禪,又能致身于極樂上品,以此解禪者之執情,以此為末法之勸信,是真大有功于宗教者?!保?3)“極樂上品”即指凈土法門。他作《西方合論》,與延壽的思想正相顧盼,云:“《西方合論》一書,乃借凈土以發明宗乘,因談宗者不屑凈土,修凈者不務禪宗,故合而論之?!保?4)
究竟宏道對禪宗自覺是否有得?這是論及宏道佛學思想時不可回避的問題。宏道于凈業有自撰的《西方合論》。于禪宗雖然也有《金屑編》、《六祖壇經節錄》、《宗鏡錄》,但是,前者是“拈出古宿”
?。?5)語錄,“一一提唱,聊示鞭影”(46)而已,宏道往往以一些簡括形象的文字加以評唱,如他舉“云門因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曰:“日里看山。”宏道評唱道:“垛生招箭”?!翱瓷胶?,莫被白云瞞了。平蕪盡處曉煙攢,天涯一點青山小?!比绱说鹊龋渲须m然多機敏的智趣,但并無多少系統的理論,這與《西方合論》明顯有別。而《六祖壇經節錄》、《宗鏡攝錄》則均為刪節前人的著作。關于宏道于禪宗多有所得,論者往往引用其于萬歷二十五年給張幼于信中的一段話:“仆自知詩文一字不通,唯禪宗一事,不敢多讓。當今勍敵,唯李宏甫先生一人?!保?7)但萬歷二十四年給曹魯川的信中卻說:“走弱冠即留意禪宗,迄今無所得?!保?8)兩說判若天壤,究竟何說為實?我認為,袁宏道于禪學主要是因襲了李贄的思想而已,并無多大發明,與張幼于所言,是意氣之論,而非平允的陳述,為此這里有必要作一辨析。
張幼于,名獻翼,一名敉,字幼于。著《文起堂正續集》、《周易韻考》等,時賢王世貞對其評價甚高,曾為其作《文起堂續集序》、《文起堂新集序》、《周易韻考序》、《張幼于生志》等文,謂其“藻穎絕世”(49),又云:“余讀幼于私語,遠本天道,邇證人事,上標先德,下述已構,哲昆懿交,纖善畢羅。”(50)。錢謙益:“(幼于)晚年與王百谷爭名,不能勝,頹然自放,與所厚善者張生孝資,相與點檢故籍,刺取古人越禮任誕之事,排日分類,仿而行之。或紫衣挾伎,或徒跣行乞,遨游于通邑大都,兩人自為儔侶,或歌或哭?!保?1)王世貞也謂其“晚節雖小異趣”(52)從萬歷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寫這封信之前,給張幼于的信另有三通,并贈詩一首,為張幼于詩、箴銘題識兩次。而根據袁宏道《識張幼于箴銘后》所述得知,張氏早年并非頹然自放,而是“淳謙周密,恂恂規矩”,“不失為儒生”(53)乃至“建牙握節之使,邦君大夫與縉紳逢掖之賢豪長者,多幼于所故識,即非故識而耳幼于名者,亡不延頸愿結歡張先生?!保?4)與袁宏道性格并不相似。宏道認為人各有性格,不必效顰學步,強求劃一,因此,陸云龍謂其“真幼于知己”,可見其交誼甚篤。但從萬歷二十五年袁宏道給幼于的信,我們可以看到兩人的交誼已不復存在,由此信可知,宏道與幼于之隙主要有三:其一,張幼于認為袁宏道詩似唐人,袁宏道雖說“此言極是”,實則對其所論大為不滿,云:“幼于所取者,皆仆似唐之詩,非仆得意詩也。夫其似唐者見取,則其不取者斷斷乎非唐詩可知。既非唐詩,安得不謂宏道自有之詩,又安得以幼于之不取,保宏道之不自得意耶?仆求自得而已,他則何敢知。近日湖上諸作,尤覺穢雜,去唐愈遠,然愈自得意。昨已為長洲公覓去發刊,然仆逆知幼于之一抹到底,決無一句入眼也?!保?5)由于宏道是以獨抒性靈、不慕古法而譽著文壇的,因此,幼于取宏道似唐之詩,而摒棄其自得之作,這是宏道與幼于的根本分歧。其二、萬歷二十四年,袁宏道曾贈張幼于詩一首,云:“家貧因任俠,譽起為顛狂,盛事追求點,高標屬李王。鹿皮充臥具,鵲尾薦經床。不復呼名字,彌天說小張。”(56)宏道尚狂狷而惡鄉愿,因此,袁本意是贊譽張,不意張對此頗為不滿,于是袁在此信中對“顛狂”進行了詳細辯解,云:“狂為仲尼所思,狂無論矣。”對“顛”則以普化、周顛、米顛為例,但普化等人都是智者佯顛而已,很顯然“譽起為顛狂”本是恭贊之語。而“夫仆非真知幼于之顛狂”一句,足可說明袁宏道對張幼于已甚為不恭了。其三,關于“吳儂不解語”一事,宏道在致王百谷的信中曾言及在吳與諸名士在一起“以吳儂不解語”而不能論禪為恨。張幼于則認為指的是自己,因此,袁宏道解釋此事“尤與幼于無交涉,”并毫不客氣地說吳中無談性命名理之人,幼于也不例外,曰:“幼于自負能談名理,所名者果何理耶?他書無論,即如《敝篋》諸誦,幼于能一一解得不?如何是‘下三點’,如何是‘扇子跳悖上三十三天’,如何是‘一口汲盡西江水’?幼于雖通身是口,到此只恐亡鋒結舌去。”(57)緊接著便是袁宏道對禪宗十分自負的這段話,由這樣的語言環境可以看出,這段話是負氣炫耀之言,并非平心之論。據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載:“萬歷甲辰,年七十余,攜妓居荒圃中,盜逾垣殺之。”(58)萬歷甲辰即萬歷三十二年,即宏道寫此信之后七年,張幼于才被擊殺身亡,這其間再無一次通信,與以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足見此信是袁、張反目的標志。因此,袁宏道前期于禪學主要是師習李贄的“狂禪”,其后雖然對狂禪、“默照邪禪”、“小根魔子”有所批難,但是,其禪學意趣仍是傳統的看話禪、楊歧公案的內容。
一“白首龐公是我師”
雖然袁宏道對李贄十分崇奉,以至摳衣稱弟子,但在致李贄的尺牘之中,論及佛禪的內容寥寥。值得注意的是,他對于禪門居士龐蘊曾屢屢提及。這或許與李贄有關,李贄亦推崇龐蘊,曾云:“龐公,爾楚之衡陽人也,與其婦龐婆、女靈照同師馬祖,求出世道,卒致先后化去,作出世人,為今古快事?!保?)因此,師習李贄與稱引龐蘊是一致的。通過宏道論龐蘊,我們可以看到其論禪的特色。
龐蘊,字道玄,唐衡陽人。“世本儒業,少悟塵勞,志求真諦?!保?)貞元初與石頭和尚、丹霞禪師為友。舉家入道,信佛而不剃染。隨馬祖參承二年,其后機辯迅捷,聲名遠播?!段鍩魰嬏N居士傳》曰:“有詩偈三百余篇傳于世”,但《全唐詩》中僅收其詩偈七首。
宏道對古代佛教中人稱引最多的當數龐蘊,且無論前期的論禪還是后期的持凈,對龐蘊都極為推崇,時間跨度達十一年之久。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十六次稱引,除一次(6)之外,都在詩中。二、直接以“龐公”稱代“禪”,如《閑居雜題》其二“酒障詩魔都不減,何曾參得老龐禪?!保?)《述內》:“陶潛未了乞兒緣,龐公不是治家寶?!保?)《乙已初度口占》:“蠻歌社酒時時醉,不學龐家獨跳禪。”(9)或以“龐公”自況,如《和散木韻》其二“禪鋒示妻子,輸我作龐公?!保?0)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從《景德傳燈錄》及《唐詩紀事》中有關對龐蘊的記載來看,除留下了一些機敏的機鋒偈頌外,并無專門的佛學著作。這與同時的希遷有《參同契》、道一有《大寂禪師語錄》、《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傳世不同,可論的僅是他的出、處態度(11),對其佛學思想很難詳論。因此,文中論述很少而不象對馬祖那樣列為接武先秦儒學,下啟王學的關鍵人物。另一方面,對龐蘊又是極其推崇的。這主要是因為袁宏道的立身態度、佛學觀點與龐蘊一致。首先,龐蘊傳世著作并不多,但與希遷論對問答之后,寫下了一首著名的禪偈:“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舍,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北山絕點埃。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保?2)最后兩句幾乎成了祖師禪隨緣任運宗風的典型表述。這與馬祖所謂“平常心是道”完全同一。他將人的自然、現實的生活要求與玄妙的佛理統一起來,人的欲求被合理化、中國佛教被人化了。這對深受明代啟蒙思潮沐染,習禪而又任運,“一帙《維摩》三斗酒,孤燈寒雨亦歡欣”的袁宏道來說,不啻是隔世知音。其次,龐蘊是一居士:不剃染,(13)不出家(14),袁宏道也“是釋長鬢須”(15),認為“佛不舍太子乎?達磨不舍太子乎?當時便在家何妨,何必掉頭不顧,為此偏枯不可訓之事?”(16)因此,對于袁宏道來說:“龐家別有一枝燈”,對其推崇備至,以師尊之:“白首龐公是我師。”再次,龐蘊詩偈雖現存不多,但宋代時還有三百余篇,(17)明代時數量也許相當可觀。同時,從現存的七首來看,雖然不無枯燥之憾,但直白淺顯的風格與袁宏道詩作的淺露有相似之處。其中第七首寫得還不無情趣:“焰水無魚下底鉤,覓魚無處笑君悉,可憐谷隱老禪伯,被唾如何亦見羞?!保?8)因此,袁宏道將龐蘊的偈頌與白居易的詩視為同類,曰:“銷心白傅詩,遣老龐公偈。”袁宏道受白居易的影響很明顯(且有摹擬之作),對龐蘊的推崇之理自可推繹。
以上所述主要是袁宏道前期思想與龐蘊的契合點,而后期的學術、文學思想有所變化,佛學思想以修凈為主,但仍推崇看話禪,貶斥的僅是所謂“默照邪禪”。對龐蘊的態度一仍其舊,個中原因與看話禪有關??丛挾U始于宗杲,一般認為溯其源可直至趙州從諗。其實從諗之前的龐蘊則首先揭橥了看話禪的端緒。《五燈會元·龐蘊居士傳》有這樣一段記載:“(龐蘊)嘗游講肆,隨喜《金剛經》,至‘無我無人’處致問曰‘座主!既無我無人,是誰講誰聽?’主無對。”明代秀天端禪師主要參“誰”字,明清之際蓮池之后,凈土念佛之風大盛,清代以參“念佛是誰”為最普遍。這明顯可溯源于龐蘊。因此,推崇看話禪是袁宏道后期仍然推舉龐蘊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 斥默照禪而崇看話禪
萬歷二十七年以后,袁宏道對佛教以修凈為主,而反對所謂“禪學之弊”。首先反對“狂禪之濫”,萬歷三十一年前后,又轉向對“小根魔子”的否定,認為“小根之弊,有百倍于狂禪?!保?9)“小根”原是指受小乘教的根性,雖然宏道云:“此等比之默照邪禪,尚隔天淵?!保?0)但據“日間挨得兩餐饑,夜間打得一回坐,便自高心肆臆?!保?1)及“若遇杲公,豈獨唾罵呵叱而已?!保?2)可知,“小根”,在袁宏道看來原本于默照禪。默照禪的倡導者正覺強調寂然靜坐,息慮靜緣,處于無思慮的直覺狀態之中。與此相對立的大慧宗杲則攻擊其為“閉眉合眼,做死模樣” ,是“鬼家活計”。(23)宗杲倡導的看話禪則要求從古德話頭中參悟,視古德話頭為“工夫”曰:“承日用不輟做工夫,工夫熟則撞發關捩子矣”(24)袁宏道稱宗杲為“杲公”,稱引宗杲的次數僅次于龐蘊,且都在文中,將宗杲所論視為不刊之論:“妙喜(即大慧宗杲)與李參政書,初入門人不可不觀。書中云:‘往往士大夫悟得容易,便不肯修行,久久為魔所攝?!耸鞘看蠓蛞坏辣C樱浾撝锌勺C者甚多?!蓖瑯樱凇渡汉髁帧分幸渤S型瞥缈丛挾U和大慧宗杲之論,如他云:“參禪將徹時,惟守定一個話頭,便是真工夫,若舍話頭而別求路,必難透脫矣?!焙甑篮笃谟诙U學尚穩實,他認為參禪需是利根人所為,鈍根人入不得,但是,聰明過人者一般少有所得,這是因為這些人稍稍有悟,便為自得,因此,他們的所得并不能滿足他們聰明的分量,而宏道認為,大慧宗杲則是不斷參悟,以滿其聰明分量的典范,他在與眾人同時穎悟以后,“大慧自以為未得,又參三十余年,方大徹?!保?5)宏道認為,這才是大慧的聰明過人處。大慧宗杲的看話禪在明末甚為流行,云棲、紫柏、德清這些高僧或推敬,或以之作為修行方法,士林中人也多受大慧的禪法所影響,看話禪成為晚明期間的禪法主流。大慧參“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話頭,實質即是要激發疑情,對此,宏道也基本承緒了前人的參禪路徑,是一種摒除知解的一種體悟方式。他與石簣的尺牘中云:“世豈有參得明白的禪?” 即是此意。他乃至這樣描述了參禪與道理的互礙:“參禪人須將從前所知所能的道理及所偏重習氣、所偏執工夫,一一拋棄,略上心來,即與斬絕,如遇仇人相似!”(26)當向其問及參禪三要時,云:“參禪的無別法,只是一些道理不上心來,一毫意見學問不生此,即有六七分了?!保?7)這些都是禪宗傳統的直覺體悟、言語道斷的宗風。禪家由達摩的“安心無為,形隨運轉”和慧能“但行直心,不著法相”等人生態度發展成了隨緣任運的禪風,而宏道也認為道本平常,“別無奇特,唯平常行去便是?!睂Ξ敃r的參禪者“或行苦行,或習靜定,或修福德”(28)的求道行為不以為然。由此可見,宏道于禪學并無多少新見,值得注意的是,宏道自萬歷二十七年以后,基本的學術取向是禪凈合一,但他談禪時更多地透示出對前期思想的回歸,論凈時,則常常是對早期思想的悔悟。在后期論禪之時,仍可見到一個英姿卓犖的宏道,可見其前后思想的連貫與顧盼。我們在其作于萬歷三十二年的《珊瑚林》中,既可見其對道理聞見的不屑一仍其舊,即使是尚求狂狷的人格取向也在談禪之時再次表現了出來,云:“今之慕禪者其方寸潔凈,戒行精嚴,義學通解,自不乏人。我皆不取,我只要得個英靈漢擔當此事耳,夫心行根本豈不要凈?但單只有此總沒干耳。此孔子所以不取鄉愿而取狂狷也?!憋@然,他得于禪學的是一種勇于擔當的精神,他那說得破、道得出,字句之中“有一段逸氣挾之而行,一種靈心托之而出”(29)的作品以及詩文理論,與其對禪學的獨特體悟正相符稱,因此,他認為禪當是利根之聰明人所為,而敢于擔當的“膽氣”對于禪法更為重要,云:“有聰明而無膽氣,則承當不得;有膽氣而無聰明,則透悟不得。膽勝者,只五分識可當十分用;膽弱者,縱有十分識只當五分用?!保?0)而這些后期的談禪之論,了無“穩實”、修持的痕跡。
宏道之崇尚凈土,主要表現在《西方合論》之中,而《宗鏡攝錄》、《珊瑚林》都作于《西方合論》之后,延壽的《宗鏡錄》是一部廣延天臺、賢首、慈恩教義以證明禪理深妙的著作,宏道作《宗鏡攝錄》也可見其在《西方合論》之后,又有一個向禪學復歸的過程,對此,《珊瑚林》中有這樣一段明白無誤的記述:
問:“先生往年修凈土是何見?”
答:“大凡參禪而尋別路者皆系見未穩故?!保?1)
不難看出,宏道在作《西方合論》,“尋別路”而推信凈土之后,又生“見未穩”的悔悟,“往年修凈”即含有當下復歸禪學的潛臺詞。在《西方合論》之后所作的《珊瑚林》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他談論凈土的內容,而一以談禪為務,這一變化的原因,在萬歷三十一年給陶周望的尺牘中也有所流露,他對“狂禪之濫,偶有所排,非是妄議宗門諸老宿?!倍饕钦J為李贄的禪法偏重悟理,盡廢修持,不夠穩實而已,宏道對狂禪的不滿,也是以救宗門之弊的姿態出現的。而當時的“小根魔子”,則是目無古宿,“日間挨得兩餐饑,夜間打得一回坐,便自高心肆臆?!蹦酥链蠡邸⒅蟹宓热艘彩芷湟芍r,在宏道看來,這無異于背棄禪門宗風,宏道重又護衛禪學當與此不無關系。誠如他與陶周望所言:“弟學問屢變,然畢竟初入門者,更不可易?!保?2)對于佛學,宏道“少志參禪,根性猛利,十年之內洞有所入”(33),恰恰是首先自禪門而入的。而宏道在主張持修凈土之后,又作《宗境攝錄》,這也足可見宏道修凈而不廢禪?!蹲阽R攝錄》雖然與《西方合論》的立論基點稍有不同,一是以禪為主,一是以凈為要,但是,兩者都是因為當時“專逞聰明,惟尋見解”,“輕狂傲慢,貢高恣睢,口無擇言,身無擇行”(34)的禪風而發的。
三 重經教、尚義學而作《宗鏡攝錄》
袁宏道高臥柳浪期間,閑靜悠然,曾以較長的時間“于貝葉內研究至理。”(35)研習永明延壽所著《宗鏡錄》,“逐句丹鉛,稍汰其煩復,攝其精髓”,(36)成《宗鏡攝錄》一書。由此可見,宏道在著《西方合論》,意欲修持凈土之后,并未舍棄禪學,期間還“日課《宗鏡》數卷,暇即策蹇至二圣寺寶所禪室晏坐,率以為常。”(37)同時也可見重經教、重義學,沉潛內斂是宏道這一時期基本的學術取向。這與延壽撰著《宗鏡錄》的旨趣正相契合。
延壽是法眼文益的法孫,法眼曾作頌云:“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鬧;欲免心中鬧,但知看古教?!边@是針對當時和禪師們輕視義學,落于空疏而發的。延壽也承緒了這一思想并以之作為《宗鏡錄》的創作緣起?!蹲阽R錄》卷四十三云:“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專己見,不合圓詮”(38)便是對不重經教的禪風而言。宏道此時也反對游談無根的空疏之學,他與延壽為救宗門極弊而作《宗鏡錄》、《萬善同歸》一樣,也通過《宗鏡攝錄》求“穩實”之學。他在回答他人“看《宗鏡》便覺快活,至參話頭便冷談,又覺費力,奈何看?”的問題時,將《宗鏡》與參禪視為絕然不同的兩種參悟方式,云:“《宗鏡》乃順事,如放下水舟,順快無量,然示免有障悟門,若參話頭乃逆事,如百丈灘,泝流而上,其間高櫓 笮又不用,故參禪者,才隔絲毫猶屬費力,決無快活省力之理?!保?9)不但如此,《宗鏡錄》還與參禪互礙,云:“《宗鏡錄》乃參禪之忌,祖師公案及語錄乃參禪之藥?!保?0)但袁宏道對《宗鏡錄》并不滿意,對延壽亦時有貶詞,以至認為永明延壽“見地未真”(41),“道眼未明”,這并不是說袁宏道反對延壽救宗門之弊、標舉“一心為宗”的意旨,而只是不滿于《宗鏡攝錄》卷帙浩繁而“愈講愈支,愈明愈晦”(42)而已?!蹲阽R錄》共達一百卷之多,通讀全書的人并不多見,因此,雍正時又“錄其綱骨,刊十存二”,編為《宗鏡大綱》一書以便閱讀。宏道作《攝錄》綴攝其要,以明“道眼”。該書雖然今已遺佚,但是,據《明史·藝文志》載,凡十二卷。中道在《宗鏡攝錄序》中謂之:“詞約義該”,較之延壽原作“爪甲粗刪,血脈自如。”寒灰等人從吳中到柳浪,因愛其書,曾手抄一過攜去,可見宏道攝錄甚精,篇制不宏。由此也可見宏道作此書的意趣所在。
宏道平生共節錄過兩部經論,一部是《六祖壇經》、一部是《宗鏡錄》,所作的目的一是因懷疑有人增偽而刪削,一是因煩冗而裁汰,但是,佛教經論中可堪疑問的甚多,宏道唯獨對這兩部用功甚勤, 這當然反映了他的學術所尚。而重視延壽,除了與以義學補當時空疏不實的禪風有關而外,還與禪、凈合一有關。延壽提出有名的四料簡:“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當來作佛祖?!崩^承了慈愍的禪凈兼修之風。袁宏道推舉延壽也基于此,云:“永明既悟達磨直指之禪,又能致身于極樂上品,以此解禪者之執情,以此為末法之勸信,是真大有功于宗教者?!保?3)“極樂上品”即指凈土法門。他作《西方合論》,與延壽的思想正相顧盼,云:“《西方合論》一書,乃借凈土以發明宗乘,因談宗者不屑凈土,修凈者不務禪宗,故合而論之?!保?4)
究竟宏道對禪宗自覺是否有得?這是論及宏道佛學思想時不可回避的問題。宏道于凈業有自撰的《西方合論》。于禪宗雖然也有《金屑編》、《六祖壇經節錄》、《宗鏡錄》,但是,前者是“拈出古宿”
?。?5)語錄,“一一提唱,聊示鞭影”(46)而已,宏道往往以一些簡括形象的文字加以評唱,如他舉“云門因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曰:“日里看山。”宏道評唱道:“垛生招箭”?!翱瓷胶?,莫被白云瞞了。平蕪盡處曉煙攢,天涯一點青山小?!比绱说鹊龋渲须m然多機敏的智趣,但并無多少系統的理論,這與《西方合論》明顯有別。而《六祖壇經節錄》、《宗鏡攝錄》則均為刪節前人的著作。關于宏道于禪宗多有所得,論者往往引用其于萬歷二十五年給張幼于信中的一段話:“仆自知詩文一字不通,唯禪宗一事,不敢多讓。當今勍敵,唯李宏甫先生一人?!保?7)但萬歷二十四年給曹魯川的信中卻說:“走弱冠即留意禪宗,迄今無所得?!保?8)兩說判若天壤,究竟何說為實?我認為,袁宏道于禪學主要是因襲了李贄的思想而已,并無多大發明,與張幼于所言,是意氣之論,而非平允的陳述,為此這里有必要作一辨析。
張幼于,名獻翼,一名敉,字幼于。著《文起堂正續集》、《周易韻考》等,時賢王世貞對其評價甚高,曾為其作《文起堂續集序》、《文起堂新集序》、《周易韻考序》、《張幼于生志》等文,謂其“藻穎絕世”(49),又云:“余讀幼于私語,遠本天道,邇證人事,上標先德,下述已構,哲昆懿交,纖善畢羅。”(50)。錢謙益:“(幼于)晚年與王百谷爭名,不能勝,頹然自放,與所厚善者張生孝資,相與點檢故籍,刺取古人越禮任誕之事,排日分類,仿而行之。或紫衣挾伎,或徒跣行乞,遨游于通邑大都,兩人自為儔侶,或歌或哭?!保?1)王世貞也謂其“晚節雖小異趣”(52)從萬歷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寫這封信之前,給張幼于的信另有三通,并贈詩一首,為張幼于詩、箴銘題識兩次。而根據袁宏道《識張幼于箴銘后》所述得知,張氏早年并非頹然自放,而是“淳謙周密,恂恂規矩”,“不失為儒生”(53)乃至“建牙握節之使,邦君大夫與縉紳逢掖之賢豪長者,多幼于所故識,即非故識而耳幼于名者,亡不延頸愿結歡張先生?!保?4)與袁宏道性格并不相似。宏道認為人各有性格,不必效顰學步,強求劃一,因此,陸云龍謂其“真幼于知己”,可見其交誼甚篤。但從萬歷二十五年袁宏道給幼于的信,我們可以看到兩人的交誼已不復存在,由此信可知,宏道與幼于之隙主要有三:其一,張幼于認為袁宏道詩似唐人,袁宏道雖說“此言極是”,實則對其所論大為不滿,云:“幼于所取者,皆仆似唐之詩,非仆得意詩也。夫其似唐者見取,則其不取者斷斷乎非唐詩可知。既非唐詩,安得不謂宏道自有之詩,又安得以幼于之不取,保宏道之不自得意耶?仆求自得而已,他則何敢知。近日湖上諸作,尤覺穢雜,去唐愈遠,然愈自得意。昨已為長洲公覓去發刊,然仆逆知幼于之一抹到底,決無一句入眼也?!保?5)由于宏道是以獨抒性靈、不慕古法而譽著文壇的,因此,幼于取宏道似唐之詩,而摒棄其自得之作,這是宏道與幼于的根本分歧。其二、萬歷二十四年,袁宏道曾贈張幼于詩一首,云:“家貧因任俠,譽起為顛狂,盛事追求點,高標屬李王。鹿皮充臥具,鵲尾薦經床。不復呼名字,彌天說小張。”(56)宏道尚狂狷而惡鄉愿,因此,袁本意是贊譽張,不意張對此頗為不滿,于是袁在此信中對“顛狂”進行了詳細辯解,云:“狂為仲尼所思,狂無論矣。”對“顛”則以普化、周顛、米顛為例,但普化等人都是智者佯顛而已,很顯然“譽起為顛狂”本是恭贊之語。而“夫仆非真知幼于之顛狂”一句,足可說明袁宏道對張幼于已甚為不恭了。其三,關于“吳儂不解語”一事,宏道在致王百谷的信中曾言及在吳與諸名士在一起“以吳儂不解語”而不能論禪為恨。張幼于則認為指的是自己,因此,袁宏道解釋此事“尤與幼于無交涉,”并毫不客氣地說吳中無談性命名理之人,幼于也不例外,曰:“幼于自負能談名理,所名者果何理耶?他書無論,即如《敝篋》諸誦,幼于能一一解得不?如何是‘下三點’,如何是‘扇子跳悖上三十三天’,如何是‘一口汲盡西江水’?幼于雖通身是口,到此只恐亡鋒結舌去。”(57)緊接著便是袁宏道對禪宗十分自負的這段話,由這樣的語言環境可以看出,這段話是負氣炫耀之言,并非平心之論。據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載:“萬歷甲辰,年七十余,攜妓居荒圃中,盜逾垣殺之。”(58)萬歷甲辰即萬歷三十二年,即宏道寫此信之后七年,張幼于才被擊殺身亡,這其間再無一次通信,與以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足見此信是袁、張反目的標志。因此,袁宏道前期于禪學主要是師習李贄的“狂禪”,其后雖然對狂禪、“默照邪禪”、“小根魔子”有所批難,但是,其禪學意趣仍是傳統的看話禪、楊歧公案的內容。
上一篇: 楊慎 | 下一篇: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