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騫(1631~1684),字漢槎,吳江松陵鎮人。其七世祖即孝子吳璋,叔祖吳易。吳兆騫于1631年(明崇禎四年)生于江蘇省吳江縣松陵鎮一個官宦之家,吳兆騫9歲作《膽賦》,10歲寫《京都賦》,少年時即聲震文壇。后隨父宦游楚地4年,因張獻忠起義,奉母歸里。
清初,江南士大夫各自結社,慎交社、同聲社較為著名,吳兆騫曾主盟慎交社,與諸名賢角逐藝苑。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舉人,南闈科場案發,被誣卷入其中。翌年,兆騫赴京接受檢查和復試。在復試中,他負氣交白卷,被革除舉人名。順治皇帝親自定案,兆騫家產籍沒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放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縣)達二十三年之久。
經好友納蘭性德、顧貞觀等人在朝中斡旋,費贖金數千,吳兆騫又獻《長白山賦》取悅康熙帝,康熙二十年(1681年)得以放歸,二十二年返里省親。長期的嚴寒生活,兆騫已不適應江南水土氣候,大病數月,赴京治療,翌年客死京城。臨歿語其子曰:“吾欲與汝射雉白山之麓,釣尺鯉松花江,挈歸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豈可得耶”,則于白山黑水亦有鄉愁矣。其著述甚多,然屢丁顛沛,存者無多,子吳桭臣所刊《秋笳集》詩文八卷,殆未及十之一二。今人王孟白輯有《吳兆騫集》。 吳兆騫留下大量謳歌祖國邊陲的詩篇。現僅存《秋徊集》、《歸來草堂雜卷》、《西曹雜詩》。
吳兆騫在寧古塔期間,開館授徒,傳播知識,培養人才,并創造了100篇邊塞詩、抗俄愛國詩及以寧古塔名勝古跡為題材的作品及詠嘆詩。吳兆騫的《秋茄集》收錄了其部分邊塞詩作品,《北渚望月》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描寫鏡泊湖的詩,《上京》則是我國最早描寫渤海國上京龍朱府遺址的一首詩。吳兆騫在寧古塔期間對中朝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促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上一篇: 吳蘭修 | 下一篇: 王國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