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700余首,與之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有近40種,寫過昭君事跡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現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漢、翦伯贊、費孝通、老舍等。
一千九百多年來,生長在巴山楚水地區的一個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歷代文人的心靈共鳴,把中國文壇攪得風雷激蕩。這正是因為南方巴楚文化與北方華夏文化交匯的光環,投射在昭君這個創作本體上,反映出了奪目光彩。
李白《王昭君》: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杜甫《詠懷古跡》: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王安石《明妃曲》:
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億.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說無語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植拔春風手,彈著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董必武《謁昭君暮》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滿雪瑩《菩薩蠻——昭君怨》:
望遠故鄉長相憶,黛眉細腰嬌無力。
柳絲芳草凄,撫琴淚眼迷。
一曲昭君怨,訴己思鄉情。
何時能歸來?仰面風淡輕。
張志真《過王昭君故里》:
春江秋水總流淌,王嬙芳名永留芳。
漢家桃花開不敗,清溪青冢一樣香。
賈天源《昭君志》:序
歷史無法記載昭君的一顰一笑,甚至對她的描述只有寥寥幾筆。昭君的心思,有誰明白?縱使明白,又如何驗證?于是,昭君便不再是真實的昭君了,她變成了夢,變成了文人筆下的幻想。
文學源于精神,精神隸屬于各自的時代。所以,文學是時代的鏡鑒,是精神的先鋒。
我寫的文章,自然源于我的精神。因此,我寫的是我心目中的昭君——可以說,他與真實的昭君完全不同了——這點也包括她所處的環境和她接觸的事物。所以此詩有與事實不符的地方就不足為怪了。
羊喚牛鳴入夢灣,曦光柔暖搖輕瞼。
起身含笑著騎裝,出帳牽駒欲廣原。
駿馬單于風掣來,梨花公主兔飛前。
昨昔碧落云如雪,今日蔚空天似藍。
看妾已經鞍轡整,邀君再度天際邊。
卿何勸吾吾應歇,吾復請卿卿笑歡。
瞵目嬌嗔偏要去,翹唇恐嚇不吃飯。
即說留下有驚喜,且信你言獨自玩。
一隊輕騎好颯爽,領頭汗血最翩然。
須臾遙望只天涯,轉瞬傾聽唯鳥喧。
側首朝陽游碧空,揚鞭快馬點平川。
萋萋嫩葉翠飄香,朵朵新花嬌斗艷。
清水一絲綠野開,金魚三躍珍珠旋。
千蟲萬鳥歌啁啾,碧草奇葩舞妙曼。
急湍冰流閃澈清,昭君仙子笑泠然。
彩蝶尋覓何人香,百鳥拜朝誰者艷?
冰雪聰明小女兒,天真爛漫姝靖仙。
星眸閃爍乾坤亮,丹口微弧天地暖。
空里傳鳴鴻喚聲,眼中悠落輕翎雁。
莫非前歲平沙托,定是今年送信還。
三載宮墻久未回,千里尺素報平安。
然縱如今獲自由,卻而三月不書箋。
連綿相思也無助,不若積極復樂觀。
快踏百騎雷電至,夫君一馬駿騏先。
單于既是已經回,於氏要同北海遠。
誰道寧胡太心急,何曰喜事真接連?
頓時寰宇寂無聲,剎那淚珠凝泫然。
公主銀鈴熱淚里,昭君小鹿眾人間。
父兄怎會來關外,嬙女何能不笑顏?
原是拜遷大漢使,從今便宜玉門關。
一年四季九相聚,千麗萬姝億忌羨。
先請同回軍駐營,再歌相會水草原。
百人齊舞迎賓客,篝火絢爛照月天。
公主昭君歌一曲,春風暖霧彌人間。
流連終曲馬頭琴,興盡歸路歡笑面。
再請父兄獨會晤,秉燭夜話家鄉言。
莫說辛苦太難過,可道甘甜真無限。
倘使宮中冷月屏,何如馬上威風鞍?
若說墻里花邀月,怎比塞北團話園?
本厭身周城垛門,又鐘無盡大自然。
都夸天子有賢德,更愛單于喜浪漫。
如此美事嬙女得,反憐姊妹終身怨。
文人弄墨悲昭君,賤妾無知說不冤。
倘若昭君不塞北,定聞千騎向外關。
不言青冢遍焦野,只道烏狐游廣原。
大小骸骷血畔臥,幾多佳秀夢中喚?
烈士含恨鄉梓望,慈母密縫誰者穿?
我度燕門萬眾悲,眾行地獄我誰嘆?
縱然天助敗匈奴,必有鬼奪英少年。
千頃良田有草耕,萬方沃土無人看。
大敵壓境燃眉急,小市充金軍旅錢。
馬亂兵荒農業廢,戈鳴角響商鋪遠。
誰來過問詩文事?筆走盡書戰報連。
揮灑丹青非美人,精勾墨線是沙盤。
圣賢經傳束高閣,灰土塵埃積三年。
孫子有云不戰勝,男兒何必裹尸還?
且觀今日太平世,可看銀鴿白翼閃。
邊塞不隔篝火光,長城難阻牛羊山。
九州皆忘干戈聲,天下共奏絲竹幻。
胡地可聞大漢賦,長安閑聽馬頭弦。
南來牛馬價公道,北運絲綢值千錢。
漢庶能喝鮮奶茶,胡家笑煮江南飯。
葡萄美酒萬杯起,快舞輕歌同聲贊。
從此不愁戰事頻,于今當慶同盟建。
外交無惱因成友,內政有方得興安。
似舜又臨開盛景,如堯再世啟新篇。
九州和睦華夏知,民眾大同天下歡。
屋亭高舉千層瓦,廣廈相接萬里連。
飽食佳肴嗅菜香,醉喝佳釀飲美泉。
精絲巧繡衣天成,羅綺緞綢人盡艷。
驛站可傳快信至,車行能到八極邊。
昭君出塞九州平,四海因嬙天下安。
宴至終時蟋蟀歌,獨行帳外風云展。
月華千里流光動,星宿萬顆冰火閃。
孤立夜空蒼幕下,忖思失意悵然間。
流星飛隕轉瞬逝,於氏寧胡千載嘆。
壯志若成美夢真,天堂不比人間煊。
只悲空曉冀希在,??嘤行臒o力現。
來世若為男壯兒,定叫天下似云端。
后記
寫了兩首排律后,就很明白中國沒有史詩的原因了。不要說押韻、平仄這樣麻煩的規則,單用對偶來敘事就能難煞所有人了。
我寫的這兩首排律基本上是守規矩的,不過因為種種原因,還留有一些變化。
我想,中國的詩制還有待進一步改良——至少現在,它還不是很實用的文體。
都市隱俠《昭君出塞》:
長篇史詩《和平之歌》第三部《和平的中國》之第十一章《黃塵古道》節選
一
昭君遠別故國的兩行珠淚,
也許還是那樣冰冷;
迎著大漠風沙一路灑落,
冰雪般剔透晶瑩。
從高祖立國到昭君出塞,
一百七十二年哪,
西北邊疆打打停停,
漢匈關系搖擺不定。
二
南郡秭歸水秀山青,
香溪長流波光粼粼。
有位民女常在溪邊俏立,
青春容顏鮮花般嬌嫩。
鬟髻高聳霧濤起,
柳葉細眉入云鬢,
美目流盼星光動,
鼻如懸膽穩相稱,
吐氣如蘭惹芳芬,
隨意朱筆點絳唇,
面襯桃花白里紅,
燦爛一笑齒如銀,
香肩酥手疑無骨,
纖指似蔥捻花輕,
娉娉裊裊鳳步搖,
冰肌玉理細又勻,
王氏好女人間少,
天生麗質衣布裙,
玉埋泥石尤生輝。
珠墜淵藪映水明,
落雁美名貫千秋,
絕代風華照古今。
三
元帝選秀女,
虎狼官差到南郡,
一路麟麟車聲,
一路啾啾馬鳴,
自古紅顏多不幸,
昭君從此遠離了親人。
皇帝三宮六院嬪妃如云,
秀女進宮是人生的不幸;
宮花幾度開又謝,
宮樹幾度黃又青,
幾番蕭蕭夏雨,
幾番飄飄秋云,
熬過寒冷的冬,
熬過和暖的春,
宮女的寂寞凄涼有誰憐憫?
昭君的悲怨嗟傷無人過問。
四
呼韓邪單于聽說中原多美人,
覲見漢元帝求妻和親。
宮里盛傳呼韓邪求親的消息,
昭君嘆息過后橫下了芳心:
既然無法享受美好人生,
不如為國家為民族做點事情。
她主動申報到掖庭,
要求擔當民族團結的重任。
公元前三十三年,
漢宮秋月一片凄清。
有位佳人離開了宮闕,
衣衫飄飄啊款款盈盈。
她已改名寧胡閼氏,
被許為呼韓邪單于的女人。
紅顏弱女心雄志堅,
把最艱難的人生目標選定;
為求國泰民安以身事仇,
舍棄自我選擇了和平。
昭君的少年青春,
沐浴著漢族高度發展的文明,
而寧胡閼氏將終老異域,
面對游牧族原始的野性。
漢元帝頒下詔書,
把他的年號改為“竟寧”,
他堅信昭君此去,
會帶來長久的安寧。
昭君為國為民作出犧牲,
國家該用什么來褒揚昭君?
元帝開啟國庫,
搬出一萬六千斤棉絮和黃金,
再搬出一萬八千匹織錦。
可是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哇,
這些怎能換取一顆博大的心?
還得帶些圖書典籍和珍奇,
帶上中華民族的富裕與文明。
五
漢家女兒要遠嫁匈奴,
善良的人們擁滿街頭,
故國故人哪在依依揮手,
長安古都止不住淚流。
有位將軍悄悄一頓足:
昭君哪昭君,你豪邁的氣概,
令執堅披甲的糾糾男兒含羞。
有群老人抹抹眼角:
姑娘啊姑娘,你好走,
今后的日子會有蒼天保佑。
香車寶馬喲披紅掛彩,
昭君面向南方拜了三拜,
拜別了父母,拜別了故國,
她把自己交給不可知的未來。
鶴舞長空晨光燦爛,
昭君的車隊離別長安。
離情悠悠啊別意綿綿,
嫁路蒼茫山長水遠;
云山凝愁水波寒,
昭君一去不回還;
一去不還為和平,
從此胡漢少征戰。
流水如泣秋風如歌,
昭君的車隊渡過黃河。
離鄉萬里啊別路千重,
千山萬水她已經走過。
走過村莊與城郭,
顧盼留戀步難挪;
走過平林與荒漠,
車馬踟躕費蹉跎。
亂云飛渡日色昏沉,
昭君的車隊穿出長城。
長城遠橫陰山下,
衰草黃沙愁斷魂;
卷地狂風連塵起喲,
吹破思鄉萬里心。
抬頭還慕孤飛雁,
年年猶歷漢家春;
昭君孤旅出塞遠呵,
長城外邊無漢人。
席地而居白布作氈,
昭君的車隊翻過陰山;
山外人地兩陌生,
日日厭食畜肉餐,
強飲酪漿穹廬里,
皮裘馬糞難驅寒。
千艱萬難皆自招,
何苦只身遠和番?
漢家女兒多英豪,
昭君留下了千年感嘆。
只身事番為和平,
一路依依到龍庭,
習慣迥異噢言語不通,
昭君卻贏得人們的信任。
她教男人生產耕作,
她教女人編織縫紉,
她把友誼播種在異族,
她將禮物分發給眾首領。
匈奴人民愛戴昭君,
昭君愛護著匈奴人民,
胡漢和親意義重大影響至深,
向遙遠的北方傳播了中原文明。
六
我無法描述呼韓邪的心理,
他是那樣鐘情于漂亮的漢妻,
一片真情象草原般廣闊,
關懷昭君勝過關心自己;
白發紅顏相愛相依,
情意取代敵意。
他們締造出伊屠智牙師,
和親和出基因復雜的子息。
可惜歲月不饒人哪,
僅僅只有兩年的溫馨甜蜜,
呼韓邪單于垂垂老矣,
生命的火焰飄搖欲熄。
他想傳位于昭君的兒子,
可是他們的兒子還在襁褓里。
馬背上的民族天性強悍,
沒有成年的男子如何自立?
匈奴有“恤嫂”的陋習,
兄長亡故妻兒由弟弟承繼。
呼韓邪打定主意:
只要昭君還是閼氏,
昭君的兒子就能接近權力。
于是他一改父子相傳的傳統,
將權力的寶杖傳給兄弟。
昭君的兒子后來做了右日逐王,
與漢族的關系一直十分親密。
昭君遵照漢帝圣諭,
相從匈奴習俗,
她用自己的一生,
陪伴著丈夫的弟弟。
生養了兩個女兒,
須卜居次云與當于居次云,
都高舉漢匈友好的大旗。
七
昭君的生年卒地已無從查考,
昭君墳卻在呼和浩特南郊。
坐北朝南稱青冢,
深沉的懷念已化作碑文墓雕。
春天墳頭草萋萋,
總比別處返青早;
霜天雪地秋風摧喲,
傲霜凌寒未肯凋。
人說是昭君芳魂不滅念家鄉,
墳草榮枯要隨秭歸香溪的岸草。
馬致遠特作《漢宮秋》,
頌揚昭君的戲劇知多少?
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
王昭君,我們為你驕傲。
你是人類和平史上最早的旗手,
是民族團結的典型代表。
一個纖纖弱女,
偏做了絕世英豪。
自從你嫁給呼韓邪,
中華民族六十年沒有流血;
歡聲笑語代替征戰殺伐,
萬里長城烽火熄滅;
漢匈之間歌舞升平,
戍卒守將鞍馬久歇;
友好往來交通貿易,
“邊城晏閉牛羊遍野”。
只是中原人民牽掛你呀,
牽掛你每一個日日夜夜,
你的心事向誰傾訴?
你能否習慣茹毛飲血?
一曲琵琶孤守異域寂寥,
一襲皮裘獨立大漠風雪。
自從你走后兩千年,
五百位詩人遺詩千篇,
千秋萬代在歌詠,
千秋萬代在懷念,
你深明大義情懷耿耿,
和平的見識高于青天,
青冢一座自成和平豐碑,
詩人的文墨都是枉然。
八
昭君不是出塞的第一人,
華族也不只漢代一朝和親。
自從高祖送別宗室女,
香車寶馬走走停停;
從大漢到大清,
歷朝歷代啊車輪滾滾。
美麗的女兒不斷出塞,
紅顏白刃呵玉壺冰心。
隋唐美女多去突厥和吐番,
也難免要去回紇吐谷渾。
宋女常配契丹與黨項,
大清的女兒都嫁給蒙古人。
一陣嗩吶遠入胡塵,
便少一段鼓角爭鳴;
華族女兒入邊嫁蠻人,
在周邊傳播著中華文明。
盈盈蛾眉化解了民族矛盾,
纖纖弱質阻止過無數戰爭。
當今世界五十億人們啊,
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噢?
有多少華族女兒和親異邦?
有多少華族女兒遠嫁敵國?
有人說漢代和親多宮女,
典型代表是昭君,
只是皇帝的子民,
不能體現華族愛和平的真誠。
那唐朝呢?唐朝能否證明?
唐朝和親多公主,
典型代表是文成與金成,
她們都是皇帝的骨肉至親!
中國公主一個個孤旅遠行;
她們帶著民族的期盼,
她們肩負和平重任,
絕對不同于現代西方的諜海艷情。
幾千年儒家文明,
是怎樣沖撞了西方野心?
我問“中國威脅論”者們,
我問居心叵測的大學者亨延頓:
漢唐盛世天下知,
人類世界誰也不比中國更強盛,
強者對弱者的忍讓與付出,
到底是為和平還是為戰爭?
一千九百多年來,生長在巴山楚水地區的一個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歷代文人的心靈共鳴,把中國文壇攪得風雷激蕩。這正是因為南方巴楚文化與北方華夏文化交匯的光環,投射在昭君這個創作本體上,反映出了奪目光彩。
李白《王昭君》: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杜甫《詠懷古跡》: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王安石《明妃曲》:
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億.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說無語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植拔春風手,彈著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董必武《謁昭君暮》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滿雪瑩《菩薩蠻——昭君怨》:
望遠故鄉長相憶,黛眉細腰嬌無力。
柳絲芳草凄,撫琴淚眼迷。
一曲昭君怨,訴己思鄉情。
何時能歸來?仰面風淡輕。
張志真《過王昭君故里》:
春江秋水總流淌,王嬙芳名永留芳。
漢家桃花開不敗,清溪青冢一樣香。
賈天源《昭君志》:序
歷史無法記載昭君的一顰一笑,甚至對她的描述只有寥寥幾筆。昭君的心思,有誰明白?縱使明白,又如何驗證?于是,昭君便不再是真實的昭君了,她變成了夢,變成了文人筆下的幻想。
文學源于精神,精神隸屬于各自的時代。所以,文學是時代的鏡鑒,是精神的先鋒。
我寫的文章,自然源于我的精神。因此,我寫的是我心目中的昭君——可以說,他與真實的昭君完全不同了——這點也包括她所處的環境和她接觸的事物。所以此詩有與事實不符的地方就不足為怪了。
羊喚牛鳴入夢灣,曦光柔暖搖輕瞼。
起身含笑著騎裝,出帳牽駒欲廣原。
駿馬單于風掣來,梨花公主兔飛前。
昨昔碧落云如雪,今日蔚空天似藍。
看妾已經鞍轡整,邀君再度天際邊。
卿何勸吾吾應歇,吾復請卿卿笑歡。
瞵目嬌嗔偏要去,翹唇恐嚇不吃飯。
即說留下有驚喜,且信你言獨自玩。
一隊輕騎好颯爽,領頭汗血最翩然。
須臾遙望只天涯,轉瞬傾聽唯鳥喧。
側首朝陽游碧空,揚鞭快馬點平川。
萋萋嫩葉翠飄香,朵朵新花嬌斗艷。
清水一絲綠野開,金魚三躍珍珠旋。
千蟲萬鳥歌啁啾,碧草奇葩舞妙曼。
急湍冰流閃澈清,昭君仙子笑泠然。
彩蝶尋覓何人香,百鳥拜朝誰者艷?
冰雪聰明小女兒,天真爛漫姝靖仙。
星眸閃爍乾坤亮,丹口微弧天地暖。
空里傳鳴鴻喚聲,眼中悠落輕翎雁。
莫非前歲平沙托,定是今年送信還。
三載宮墻久未回,千里尺素報平安。
然縱如今獲自由,卻而三月不書箋。
連綿相思也無助,不若積極復樂觀。
快踏百騎雷電至,夫君一馬駿騏先。
單于既是已經回,於氏要同北海遠。
誰道寧胡太心急,何曰喜事真接連?
頓時寰宇寂無聲,剎那淚珠凝泫然。
公主銀鈴熱淚里,昭君小鹿眾人間。
父兄怎會來關外,嬙女何能不笑顏?
原是拜遷大漢使,從今便宜玉門關。
一年四季九相聚,千麗萬姝億忌羨。
先請同回軍駐營,再歌相會水草原。
百人齊舞迎賓客,篝火絢爛照月天。
公主昭君歌一曲,春風暖霧彌人間。
流連終曲馬頭琴,興盡歸路歡笑面。
再請父兄獨會晤,秉燭夜話家鄉言。
莫說辛苦太難過,可道甘甜真無限。
倘使宮中冷月屏,何如馬上威風鞍?
若說墻里花邀月,怎比塞北團話園?
本厭身周城垛門,又鐘無盡大自然。
都夸天子有賢德,更愛單于喜浪漫。
如此美事嬙女得,反憐姊妹終身怨。
文人弄墨悲昭君,賤妾無知說不冤。
倘若昭君不塞北,定聞千騎向外關。
不言青冢遍焦野,只道烏狐游廣原。
大小骸骷血畔臥,幾多佳秀夢中喚?
烈士含恨鄉梓望,慈母密縫誰者穿?
我度燕門萬眾悲,眾行地獄我誰嘆?
縱然天助敗匈奴,必有鬼奪英少年。
千頃良田有草耕,萬方沃土無人看。
大敵壓境燃眉急,小市充金軍旅錢。
馬亂兵荒農業廢,戈鳴角響商鋪遠。
誰來過問詩文事?筆走盡書戰報連。
揮灑丹青非美人,精勾墨線是沙盤。
圣賢經傳束高閣,灰土塵埃積三年。
孫子有云不戰勝,男兒何必裹尸還?
且觀今日太平世,可看銀鴿白翼閃。
邊塞不隔篝火光,長城難阻牛羊山。
九州皆忘干戈聲,天下共奏絲竹幻。
胡地可聞大漢賦,長安閑聽馬頭弦。
南來牛馬價公道,北運絲綢值千錢。
漢庶能喝鮮奶茶,胡家笑煮江南飯。
葡萄美酒萬杯起,快舞輕歌同聲贊。
從此不愁戰事頻,于今當慶同盟建。
外交無惱因成友,內政有方得興安。
似舜又臨開盛景,如堯再世啟新篇。
九州和睦華夏知,民眾大同天下歡。
屋亭高舉千層瓦,廣廈相接萬里連。
飽食佳肴嗅菜香,醉喝佳釀飲美泉。
精絲巧繡衣天成,羅綺緞綢人盡艷。
驛站可傳快信至,車行能到八極邊。
昭君出塞九州平,四海因嬙天下安。
宴至終時蟋蟀歌,獨行帳外風云展。
月華千里流光動,星宿萬顆冰火閃。
孤立夜空蒼幕下,忖思失意悵然間。
流星飛隕轉瞬逝,於氏寧胡千載嘆。
壯志若成美夢真,天堂不比人間煊。
只悲空曉冀希在,??嘤行臒o力現。
來世若為男壯兒,定叫天下似云端。
后記
寫了兩首排律后,就很明白中國沒有史詩的原因了。不要說押韻、平仄這樣麻煩的規則,單用對偶來敘事就能難煞所有人了。
我寫的這兩首排律基本上是守規矩的,不過因為種種原因,還留有一些變化。
我想,中國的詩制還有待進一步改良——至少現在,它還不是很實用的文體。
都市隱俠《昭君出塞》:
長篇史詩《和平之歌》第三部《和平的中國》之第十一章《黃塵古道》節選
一
昭君遠別故國的兩行珠淚,
也許還是那樣冰冷;
迎著大漠風沙一路灑落,
冰雪般剔透晶瑩。
從高祖立國到昭君出塞,
一百七十二年哪,
西北邊疆打打停停,
漢匈關系搖擺不定。
二
南郡秭歸水秀山青,
香溪長流波光粼粼。
有位民女常在溪邊俏立,
青春容顏鮮花般嬌嫩。
鬟髻高聳霧濤起,
柳葉細眉入云鬢,
美目流盼星光動,
鼻如懸膽穩相稱,
吐氣如蘭惹芳芬,
隨意朱筆點絳唇,
面襯桃花白里紅,
燦爛一笑齒如銀,
香肩酥手疑無骨,
纖指似蔥捻花輕,
娉娉裊裊鳳步搖,
冰肌玉理細又勻,
王氏好女人間少,
天生麗質衣布裙,
玉埋泥石尤生輝。
珠墜淵藪映水明,
落雁美名貫千秋,
絕代風華照古今。
三
元帝選秀女,
虎狼官差到南郡,
一路麟麟車聲,
一路啾啾馬鳴,
自古紅顏多不幸,
昭君從此遠離了親人。
皇帝三宮六院嬪妃如云,
秀女進宮是人生的不幸;
宮花幾度開又謝,
宮樹幾度黃又青,
幾番蕭蕭夏雨,
幾番飄飄秋云,
熬過寒冷的冬,
熬過和暖的春,
宮女的寂寞凄涼有誰憐憫?
昭君的悲怨嗟傷無人過問。
四
呼韓邪單于聽說中原多美人,
覲見漢元帝求妻和親。
宮里盛傳呼韓邪求親的消息,
昭君嘆息過后橫下了芳心:
既然無法享受美好人生,
不如為國家為民族做點事情。
她主動申報到掖庭,
要求擔當民族團結的重任。
公元前三十三年,
漢宮秋月一片凄清。
有位佳人離開了宮闕,
衣衫飄飄啊款款盈盈。
她已改名寧胡閼氏,
被許為呼韓邪單于的女人。
紅顏弱女心雄志堅,
把最艱難的人生目標選定;
為求國泰民安以身事仇,
舍棄自我選擇了和平。
昭君的少年青春,
沐浴著漢族高度發展的文明,
而寧胡閼氏將終老異域,
面對游牧族原始的野性。
漢元帝頒下詔書,
把他的年號改為“竟寧”,
他堅信昭君此去,
會帶來長久的安寧。
昭君為國為民作出犧牲,
國家該用什么來褒揚昭君?
元帝開啟國庫,
搬出一萬六千斤棉絮和黃金,
再搬出一萬八千匹織錦。
可是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哇,
這些怎能換取一顆博大的心?
還得帶些圖書典籍和珍奇,
帶上中華民族的富裕與文明。
五
漢家女兒要遠嫁匈奴,
善良的人們擁滿街頭,
故國故人哪在依依揮手,
長安古都止不住淚流。
有位將軍悄悄一頓足:
昭君哪昭君,你豪邁的氣概,
令執堅披甲的糾糾男兒含羞。
有群老人抹抹眼角:
姑娘啊姑娘,你好走,
今后的日子會有蒼天保佑。
香車寶馬喲披紅掛彩,
昭君面向南方拜了三拜,
拜別了父母,拜別了故國,
她把自己交給不可知的未來。
鶴舞長空晨光燦爛,
昭君的車隊離別長安。
離情悠悠啊別意綿綿,
嫁路蒼茫山長水遠;
云山凝愁水波寒,
昭君一去不回還;
一去不還為和平,
從此胡漢少征戰。
流水如泣秋風如歌,
昭君的車隊渡過黃河。
離鄉萬里啊別路千重,
千山萬水她已經走過。
走過村莊與城郭,
顧盼留戀步難挪;
走過平林與荒漠,
車馬踟躕費蹉跎。
亂云飛渡日色昏沉,
昭君的車隊穿出長城。
長城遠橫陰山下,
衰草黃沙愁斷魂;
卷地狂風連塵起喲,
吹破思鄉萬里心。
抬頭還慕孤飛雁,
年年猶歷漢家春;
昭君孤旅出塞遠呵,
長城外邊無漢人。
席地而居白布作氈,
昭君的車隊翻過陰山;
山外人地兩陌生,
日日厭食畜肉餐,
強飲酪漿穹廬里,
皮裘馬糞難驅寒。
千艱萬難皆自招,
何苦只身遠和番?
漢家女兒多英豪,
昭君留下了千年感嘆。
只身事番為和平,
一路依依到龍庭,
習慣迥異噢言語不通,
昭君卻贏得人們的信任。
她教男人生產耕作,
她教女人編織縫紉,
她把友誼播種在異族,
她將禮物分發給眾首領。
匈奴人民愛戴昭君,
昭君愛護著匈奴人民,
胡漢和親意義重大影響至深,
向遙遠的北方傳播了中原文明。
六
我無法描述呼韓邪的心理,
他是那樣鐘情于漂亮的漢妻,
一片真情象草原般廣闊,
關懷昭君勝過關心自己;
白發紅顏相愛相依,
情意取代敵意。
他們締造出伊屠智牙師,
和親和出基因復雜的子息。
可惜歲月不饒人哪,
僅僅只有兩年的溫馨甜蜜,
呼韓邪單于垂垂老矣,
生命的火焰飄搖欲熄。
他想傳位于昭君的兒子,
可是他們的兒子還在襁褓里。
馬背上的民族天性強悍,
沒有成年的男子如何自立?
匈奴有“恤嫂”的陋習,
兄長亡故妻兒由弟弟承繼。
呼韓邪打定主意:
只要昭君還是閼氏,
昭君的兒子就能接近權力。
于是他一改父子相傳的傳統,
將權力的寶杖傳給兄弟。
昭君的兒子后來做了右日逐王,
與漢族的關系一直十分親密。
昭君遵照漢帝圣諭,
相從匈奴習俗,
她用自己的一生,
陪伴著丈夫的弟弟。
生養了兩個女兒,
須卜居次云與當于居次云,
都高舉漢匈友好的大旗。
七
昭君的生年卒地已無從查考,
昭君墳卻在呼和浩特南郊。
坐北朝南稱青冢,
深沉的懷念已化作碑文墓雕。
春天墳頭草萋萋,
總比別處返青早;
霜天雪地秋風摧喲,
傲霜凌寒未肯凋。
人說是昭君芳魂不滅念家鄉,
墳草榮枯要隨秭歸香溪的岸草。
馬致遠特作《漢宮秋》,
頌揚昭君的戲劇知多少?
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
王昭君,我們為你驕傲。
你是人類和平史上最早的旗手,
是民族團結的典型代表。
一個纖纖弱女,
偏做了絕世英豪。
自從你嫁給呼韓邪,
中華民族六十年沒有流血;
歡聲笑語代替征戰殺伐,
萬里長城烽火熄滅;
漢匈之間歌舞升平,
戍卒守將鞍馬久歇;
友好往來交通貿易,
“邊城晏閉牛羊遍野”。
只是中原人民牽掛你呀,
牽掛你每一個日日夜夜,
你的心事向誰傾訴?
你能否習慣茹毛飲血?
一曲琵琶孤守異域寂寥,
一襲皮裘獨立大漠風雪。
自從你走后兩千年,
五百位詩人遺詩千篇,
千秋萬代在歌詠,
千秋萬代在懷念,
你深明大義情懷耿耿,
和平的見識高于青天,
青冢一座自成和平豐碑,
詩人的文墨都是枉然。
八
昭君不是出塞的第一人,
華族也不只漢代一朝和親。
自從高祖送別宗室女,
香車寶馬走走停停;
從大漢到大清,
歷朝歷代啊車輪滾滾。
美麗的女兒不斷出塞,
紅顏白刃呵玉壺冰心。
隋唐美女多去突厥和吐番,
也難免要去回紇吐谷渾。
宋女常配契丹與黨項,
大清的女兒都嫁給蒙古人。
一陣嗩吶遠入胡塵,
便少一段鼓角爭鳴;
華族女兒入邊嫁蠻人,
在周邊傳播著中華文明。
盈盈蛾眉化解了民族矛盾,
纖纖弱質阻止過無數戰爭。
當今世界五十億人們啊,
誰能告訴我?誰能告訴我噢?
有多少華族女兒和親異邦?
有多少華族女兒遠嫁敵國?
有人說漢代和親多宮女,
典型代表是昭君,
只是皇帝的子民,
不能體現華族愛和平的真誠。
那唐朝呢?唐朝能否證明?
唐朝和親多公主,
典型代表是文成與金成,
她們都是皇帝的骨肉至親!
中國公主一個個孤旅遠行;
她們帶著民族的期盼,
她們肩負和平重任,
絕對不同于現代西方的諜海艷情。
幾千年儒家文明,
是怎樣沖撞了西方野心?
我問“中國威脅論”者們,
我問居心叵測的大學者亨延頓:
漢唐盛世天下知,
人類世界誰也不比中國更強盛,
強者對弱者的忍讓與付出,
到底是為和平還是為戰爭?
上一篇: 王實甫 | 下一篇: 王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