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興中會總會在香港成立,與會者皆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誓,興中會選出楊衢云為會辦(當時稱為伯理璽德天,即 President),孫為秘書。3月16日(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為根據(jù)地,并采用陸?zhàn)〇|所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即分工展開各種活動,孫中山主持前方發(fā)難任務,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
孫中山進入廣州,創(chuàng)農學會為機關,并廣征同志,定重陽節(jié)(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泄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zhàn)〇|為首的多數(shù)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于11月避往日本,并于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fā)展興中會及籌款。
同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shù)乇磺逋⑻貏站儾度胫袊桂^,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后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并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jīng)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yǎng)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國變引來八國聯(lián)軍,孫中山借機聯(lián)系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xié)助下卻發(fā)覺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后李赴北京協(xié)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轉往臺灣,得當?shù)厝毡竟賳T答允支持在廣東發(fā)動起義(稱惠州三洲田起義)。后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tài)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fā)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后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后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并于紐約首度發(fā)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并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于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并開始籌劃聯(lián)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恒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并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fā)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zhàn)。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chuàng)立者為中華民國;并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后于3月離開日本。由于此事未經(jīng)同盟會內部商議,于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漢民、汪精衛(wèi)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義于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1907年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于惠州七女湖(再今惠州市汝湖鎮(zhèn)),歷十余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于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經(jīng)越南赴廣西主持鎮(zhèn)南關起義,再告失敗。孫中山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踏足中國國土。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于云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fā)動新軍起義于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huán)游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jīng)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周邊組織快速擴張規(guī)模,并于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qū)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此外又先后發(fā)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在危難中奮擊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咸起響應。據(jù)統(tǒng)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fā)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至于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當時孫中山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今譯丹佛),據(jù)《鳳凰周刊》說當時的孫中山還在那里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
1912年8月,經(jīng)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tǒng)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并,改組為國民黨。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嫌疑為原兇。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于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并兩次發(fā)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并且將國民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份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
袁世凱稱帝失敗后,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后“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并就職為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xiàn)“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fā)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tǒng)(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tǒng)),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孫中山就職后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lián)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沖突,于1922年6月爆發(fā)炮擊總統(tǒng)府事件,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
1921年后,孫中山在宣講解釋三民主義時,幾度提及有人用世界主義反對其提倡民族主義。關于此事,后來的研究者從反對帝國主義的角度解釋演講的內容,指出反對世界主義是孫中山在他后期活動中為了宣傳民族主義而進行的思想批判之一。(注:張磊:《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孫中山:愈挫愈奮的偉大先行者》,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頁。原載《北京大學學報》1957年第4期。)不過,孫中山當時回應的直接對象,并不是帝國主義,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世界主義。近年王爾敏先生的《中山先生民族主義正解》,照孫中山的演講指其說是警戒國人不可醉心于新文化運動(注:王爾敏:《中山先生民族主義正解》,臺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1999年版,第186頁。關于孫中山回應世界主義的所指,海內外學人較少直接論及。
孫中山進入廣州,創(chuàng)農學會為機關,并廣征同志,定重陽節(jié)(10月26日)為起義之日。可是因為事先泄密,這次起義失敗作收,以陸?zhàn)〇|為首的多數(shù)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被清廷通緝,遭香港當局驅逐出境,流亡海外。孫于11月避往日本,并于此時起剪掉辮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與其妻兒抵達夏威夷,再轉往美國,希望在旅美華僑中發(fā)展興中會及籌款。
同年秋天,孫中山轉往英國倫敦,在當?shù)乇磺逋⑻貏站儾度胫袊桂^,成為國際事件。事件后來被稱為“倫敦蒙難記”(Kidnapped in London),孫并被邀出書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聲大噪。1897年,孫經(jīng)加拿大,轉往日本。先結識宮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來成為孫中山的長期支持者;透過宮崎及平山,孫再結識日本軍政、幫會中人,包括犬養(yǎng)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觸梁啟超等保皇派。1900年庚子國變引來八國聯(lián)軍,孫中山借機聯(lián)系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希望能籌劃南方諸省獨立,成立類似美國的合眾國政府,李也答應與其會見。但在日本友人協(xié)助下卻發(fā)覺不過是個清廷陷阱。而后李赴北京協(xié)調條約之事,此會面也無疾而終。同年9月,孫中山與日本友人及原興中會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轉往臺灣,得當?shù)厝毡竟賳T答允支持在廣東發(fā)動起義(稱惠州三洲田起義)。后因日本官員臨時改變態(tài)度而失敗,孫亦返回日本。
1903年夏在日本青山開辦革命軍事學校起,改革命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同年9月,孫中山離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華僑中發(fā)展革命。1904年初,孫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門,成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國,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扣留在舊金山。后得舊金山致公堂保釋及代聘律師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國。孫中山之后到東岸尋求華僑支持革命,并于紐約首度發(fā)表對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國人士對革命的支持與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國旅歐學生資助,轉往歐洲活動,在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地中國留學生中活動宣傳革命,并從留學生中籌得款項,于1905年中再赴遠東,7月抵達日本橫濱。在宮崎寅藏介紹下與黃興見面,并開始籌劃聯(lián)合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內田良平的牽線下,結合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與宋教仁等人的華興會、蔡元培與吳敬恒等人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組織,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并以華興會機關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組成為《民報》,在發(fā)刊詞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學說,與梁啟超、康有為等改良派激烈論戰(zhàn)。繼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所進行者為國民革命,將創(chuàng)立者為中華民國;并舉所誓之四綱,定“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以達成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壓力,以一萬五千元請孫中山離開日本。孫中山收款后于3月離開日本。由于此事未經(jīng)同盟會內部商議,于是引起會內分裂。孫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漢民、汪精衛(wèi)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會總部。1907年5月命余丑起義于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是第三次起義。1907年6月孫中山命鄧子瑜起義于惠州七女湖(再今惠州市汝湖鎮(zhèn)),歷十余日而敗,是第四次起義。7月6日徐錫麟起義于安慶,失敗殉難。同年7月,孫經(jīng)越南赴廣西主持鎮(zhèn)南關起義,再告失敗。孫中山被法國當局拒絕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踏足中國國土。1908年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是第七次起義。4月,黃明堂起義于云南河口,是第八次起義。1910年2月倪映典發(fā)動新軍起義于廣州,是第九次起義。1909年至1911年期間,孫中山大部份時間在旅途之上,曾環(huán)游地球多次,在各國華僑、留學生中籌劃革命經(jīng)費及外國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極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會及其周邊組織快速擴張規(guī)模,并于1910年一月成立同盟會美洲地區(qū)總會,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華僑參與革命。此外又先后發(fā)動包括1911年4月27日(農歷三月二十九日)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在內的多次起義,直至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義在危難中奮擊成功,武漢當日光復,各省同志,咸起響應。據(jù)統(tǒng)計,自1894年到1911年之間發(fā)動的革命起義事件計有29次之多。至于1911年的武昌起義是共進會與湖北新軍革命團體文學社共同策劃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事件。當時孫中山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典華城(今譯丹佛),據(jù)《鳳凰周刊》說當時的孫中山還在那里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孫中山說:“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
1912年8月,經(jīng)宋教仁從中斡旋,同盟會與統(tǒng)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合并,改組為國民黨。25日,孫中山在北京舉行的國民黨成立大會中被選為理事長,但孫中山以“決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國民。”,即委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嫌疑為原兇。孫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稱為二次革命。由于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尋求援助。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并兩次發(fā)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向孫中山個人絕對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并且將國民按入黨時間分成等級,享有不同待遇。部份同時流亡日本的國民黨員對此反對,原同盟會中重要人物如黃興、李烈鈞、柏文蔚、譚人鳳等俱未有加入。1915年10月25日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結婚。
袁世凱稱帝失敗后,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后“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并就職為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xiàn)“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fā)動兵變而未果。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tǒng)(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tǒng)),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孫中山就職后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lián)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沖突,于1922年6月爆發(fā)炮擊總統(tǒng)府事件,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
1921年后,孫中山在宣講解釋三民主義時,幾度提及有人用世界主義反對其提倡民族主義。關于此事,后來的研究者從反對帝國主義的角度解釋演講的內容,指出反對世界主義是孫中山在他后期活動中為了宣傳民族主義而進行的思想批判之一。(注:張磊:《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孫中山:愈挫愈奮的偉大先行者》,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頁。原載《北京大學學報》1957年第4期。)不過,孫中山當時回應的直接對象,并不是帝國主義,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世界主義。近年王爾敏先生的《中山先生民族主義正解》,照孫中山的演講指其說是警戒國人不可醉心于新文化運動(注:王爾敏:《中山先生民族主義正解》,臺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1999年版,第186頁。關于孫中山回應世界主義的所指,海內外學人較少直接論及。
上一篇: 孫原湘 | 下一篇: 孫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