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史漫傳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鳴”,翼王石達開是太平天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歲便“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封王,英勇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他生前用兵神出鬼沒,死后仍令敵人提心吊膽,甚至他身后數十年中都不斷有人打著他的旗號從事反清活動和革命運動,辛亥革命黨人曾通過詩歌,小說,繪畫等各種媒介宣傳他的事跡以“激勵民氣,號召志士,鼓吹革命”。有關他的民間傳說更遍布他生前轉戰過的大半個中國,表現出他當年深得各地民眾愛戴。
對手評價
太平軍的高級將領們對石達開的膽略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談及各王優劣才能時“皆云中中,而獨服石王,言其謀略甚深”,陳玉成認為太平軍將領“皆非將才,獨馮云山石達開差可耳”。而清朝方面,曾國藩說“查賊渠以石為最悍,其誑煽莠民,張大聲勢,亦以石為最譎”,左宗棠說他“狡悍著聞,素得群賊之心,其才智諸賊之上,而觀其所為,頗以結人心,求人才為急,不甚附會邪教俚說,是賊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駱秉章說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兇威鈐制其眾”,是“首惡中最狡悍善戰”。不只如此,他還贏得了眾多與他敵對立場的人的敬重,如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叢談》中稱其為“奇男子”,清朝一位貢生在湘軍軍宴上公開說他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與他為敵的許亮儒對他的英雄氣概與仁義之風欽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后,由清朝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還有這樣的記敘:“至今江淮間猶稱……石達開威儀器量為不可及。”
國外評價
在有關石達開的各種評價中,最著名的當屬美國傳教士麥高文通訊中的一段話了:“這位青年領袖,作為目前太平軍的中堅人物,各種報道都把他描述成為英雄俠義的----勇敢無畏,正直耿介,無可非議,可以說是太平軍中的培雅得(法國著名將領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溫厚,贏得萬眾的愛戴,即使那位頗不友好的[金陵庶談]作者也承認這一點。該作者為了抵消上述贊揚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貶低他的膽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們口述歷險經過的外國水手聲稱的,翼王在太平軍中的威望,駁斥了這種蓄意貶低的說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長的“翼王”的頭銜,正表示他在軍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敢做敢為的人”。(以上簡介出自“翼王坪-石達開紀念堂”)
《石達開傳略》跋
作者:陶短房
夫身后為傳,斷代為史,古今一也。而太平天囯于今,殆百五十年,為譽為毀,至今不絕。亦人各有見,無足厚非也。 而石王達開,本朝望未孚,功業未就,恨遺百年,頭行千里者也。然竟能馭饑卒,感黎庶,佩敵酋,念后賢,譽滿當時,名垂后代,識與不識,咸為之泣者,何耶? 夫清季多艱,外畔蜂起,文恬武嬉,君蔽臣昏,英雄老死于荒丘,百姓困頓夫壟畝,重以異.族之嫌,辱國之憤,當是時,匹夫一呼而天下動,誠志士死國之秋也。 王本布衣,家頗小康,多才藝,兼文武,無門雖不克顯達,有糧豈不堪溫飽?惟念蒼天之聵聵,欲奮赤手于元元,以弱冠之年,行梟杰之事;忍家族之險,謀天下之安;提一旅之眾,為五軍之率,渡橘洲,登采石,二十八日,千二百里,民諺曰:“非是城豆腐,人是鐵丈夫”,信夫! 天京既定,當道無北顧之良謀;湘寇已深,兵民憂西來之糧米。王乃奉朝命,獎三軍,分湖口,下武昌,五十七城,旬日易色;長龍三板,判為荊楚,遂令金陵誥諭,榜行千里;洪都蠟丸,不逾三江。雖大勢之如此,豈非王之功業所至歟? 疆場無后顧之憂,廟堂有前瞻之慮。既駐節安慶,復立效藩籬,感及士林,澤被眾庶;市廛不擾,貿易如常。集賢豪而謀一統,依古制以惠四方。同儕多敬仰之色,敵帥有驚佩之聲,此非謂賢,孰謂賢乎?
迨天京圍破,向榮走死,方疆場也粗安,竟蕭墻之禍起。手足相殘,禍殃累萬;小天堂中,血流飄杵。以王之心,能忍乎此?遂挺身危地,謀諸豺虎;乃闔家碎玉,一身縋城。已興靖難之師,先抒寧國之難。及至兇徒授首,凱歌入京,德孚滿朝,身任通軍,篳路藍縷,漸復瘡痍。當斯時也,天下之大,敵焉友焉,胡不知石王之名?咸以為太平有望,大業有歸矣。 孰意天意難知,天威難測,已一忌之有成,豈百喙之能清?諄諭數省,足剖瀝血之誠;書啟連篇,猶懷瓜葛之戀。皇上帝之權能,此去能依?圣神電之舊號,至死未改。以王之智,寧不知自立以久長?以王之德,豈忍乎南面而背本!雖云義士,終有富貴之心;縱是宗潢,半懷方面之望。征路顛沛,虎賁流離,多年攬轡,萬眾梯山。豈王無謀?時乎事也。雖然,此志未移,此心未改,傷病烏合,泣而爭為之盡死者前仆而后繼,至終不絕。非王之惠,他人焉能有此? 王睹東南紛紛,勢不可為,乃揚鞭立誓,銳意入川。豈寶慶之人謀未臧?恨涪州之天意不終。瀘水洶涌,悲紅顏先歸殊世;涼橋險峻,忍勇士爭赴清流?求榮而事二主,忠臣不為;舍命以全三軍,義士必作。箕踞聽事,談笑刑曹,以薛生之敵幕,嶺氏之夷酋,或感而謳之,或惜而傳之。雖駱公寡信,全生無多,生者死者,能不為王淚下三尺! 歲一寒暑,淮水竭,石門開,天王祀絕,圖籍為炬。十年天府,久作荒莊野鴿;百里金陵,屢罹戰荒兵禍。王之大業不成,而洪楊曾李,其業安在? 王之業墮,王之志存。川廣黔滇,仍紛傳王實不死;匡復之士,猶礪兵蒸糧以待。梁啟超、高天梅輩,猥作贗書,而天下感奮,其行可議,其心可知。王長已矣,乃能令五十年后人,爭流涕而忘死,競攘袂以亡清,遂開共和之路,且報王之深仇,雖眾人之力而至此,非王之遺愛也動人?史式先生,有盛名于史界,為王立傳,已數載焉。吾友雍容,感王之德,嘉傳之志,而微憾其不文,遂殷殷囑予潤色之并為之跋。予自幼生長金陵,聞太平事,未嘗不撫髀而三嘆也。雖流寓萬里,能不奉命?因為此跋,以永志焉。壬午臘月,冬至之望,陶短房謹書于阿爾及爾。
對手評價
太平軍的高級將領們對石達開的膽略十分推崇,如李秀成談及各王優劣才能時“皆云中中,而獨服石王,言其謀略甚深”,陳玉成認為太平軍將領“皆非將才,獨馮云山石達開差可耳”。而清朝方面,曾國藩說“查賊渠以石為最悍,其誑煽莠民,張大聲勢,亦以石為最譎”,左宗棠說他“狡悍著聞,素得群賊之心,其才智諸賊之上,而觀其所為,頗以結人心,求人才為急,不甚附會邪教俚說,是賊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駱秉章說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兇威鈐制其眾”,是“首惡中最狡悍善戰”。不只如此,他還贏得了眾多與他敵對立場的人的敬重,如地主文人周洵在《蜀海叢談》中稱其為“奇男子”,清朝一位貢生在湘軍軍宴上公開說他有“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在大渡河畔與他為敵的許亮儒對他的英雄氣概與仁義之風欽佩不已。直到他死去近40年后,由清朝地主文人所撰的著作《江表忠略》之中還有這樣的記敘:“至今江淮間猶稱……石達開威儀器量為不可及。”
國外評價
在有關石達開的各種評價中,最著名的當屬美國傳教士麥高文通訊中的一段話了:“這位青年領袖,作為目前太平軍的中堅人物,各種報道都把他描述成為英雄俠義的----勇敢無畏,正直耿介,無可非議,可以說是太平軍中的培雅得(法國著名將領和民族英雄)。他性情溫厚,贏得萬眾的愛戴,即使那位頗不友好的[金陵庶談]作者也承認這一點。該作者為了抵消上述贊揚造成的美好印象,故意貶低他的膽略。正如其他清朝官方人士以及向我們口述歷險經過的外國水手聲稱的,翼王在太平軍中的威望,駁斥了這種蓄意貶低的說法,不容置疑,他那意味深長的“翼王”的頭銜,正表示他在軍事上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性格。他是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敢做敢為的人”。(以上簡介出自“翼王坪-石達開紀念堂”)
《石達開傳略》跋
作者:陶短房
夫身后為傳,斷代為史,古今一也。而太平天囯于今,殆百五十年,為譽為毀,至今不絕。亦人各有見,無足厚非也。 而石王達開,本朝望未孚,功業未就,恨遺百年,頭行千里者也。然竟能馭饑卒,感黎庶,佩敵酋,念后賢,譽滿當時,名垂后代,識與不識,咸為之泣者,何耶? 夫清季多艱,外畔蜂起,文恬武嬉,君蔽臣昏,英雄老死于荒丘,百姓困頓夫壟畝,重以異.族之嫌,辱國之憤,當是時,匹夫一呼而天下動,誠志士死國之秋也。 王本布衣,家頗小康,多才藝,兼文武,無門雖不克顯達,有糧豈不堪溫飽?惟念蒼天之聵聵,欲奮赤手于元元,以弱冠之年,行梟杰之事;忍家族之險,謀天下之安;提一旅之眾,為五軍之率,渡橘洲,登采石,二十八日,千二百里,民諺曰:“非是城豆腐,人是鐵丈夫”,信夫! 天京既定,當道無北顧之良謀;湘寇已深,兵民憂西來之糧米。王乃奉朝命,獎三軍,分湖口,下武昌,五十七城,旬日易色;長龍三板,判為荊楚,遂令金陵誥諭,榜行千里;洪都蠟丸,不逾三江。雖大勢之如此,豈非王之功業所至歟? 疆場無后顧之憂,廟堂有前瞻之慮。既駐節安慶,復立效藩籬,感及士林,澤被眾庶;市廛不擾,貿易如常。集賢豪而謀一統,依古制以惠四方。同儕多敬仰之色,敵帥有驚佩之聲,此非謂賢,孰謂賢乎?
迨天京圍破,向榮走死,方疆場也粗安,竟蕭墻之禍起。手足相殘,禍殃累萬;小天堂中,血流飄杵。以王之心,能忍乎此?遂挺身危地,謀諸豺虎;乃闔家碎玉,一身縋城。已興靖難之師,先抒寧國之難。及至兇徒授首,凱歌入京,德孚滿朝,身任通軍,篳路藍縷,漸復瘡痍。當斯時也,天下之大,敵焉友焉,胡不知石王之名?咸以為太平有望,大業有歸矣。 孰意天意難知,天威難測,已一忌之有成,豈百喙之能清?諄諭數省,足剖瀝血之誠;書啟連篇,猶懷瓜葛之戀。皇上帝之權能,此去能依?圣神電之舊號,至死未改。以王之智,寧不知自立以久長?以王之德,豈忍乎南面而背本!雖云義士,終有富貴之心;縱是宗潢,半懷方面之望。征路顛沛,虎賁流離,多年攬轡,萬眾梯山。豈王無謀?時乎事也。雖然,此志未移,此心未改,傷病烏合,泣而爭為之盡死者前仆而后繼,至終不絕。非王之惠,他人焉能有此? 王睹東南紛紛,勢不可為,乃揚鞭立誓,銳意入川。豈寶慶之人謀未臧?恨涪州之天意不終。瀘水洶涌,悲紅顏先歸殊世;涼橋險峻,忍勇士爭赴清流?求榮而事二主,忠臣不為;舍命以全三軍,義士必作。箕踞聽事,談笑刑曹,以薛生之敵幕,嶺氏之夷酋,或感而謳之,或惜而傳之。雖駱公寡信,全生無多,生者死者,能不為王淚下三尺! 歲一寒暑,淮水竭,石門開,天王祀絕,圖籍為炬。十年天府,久作荒莊野鴿;百里金陵,屢罹戰荒兵禍。王之大業不成,而洪楊曾李,其業安在? 王之業墮,王之志存。川廣黔滇,仍紛傳王實不死;匡復之士,猶礪兵蒸糧以待。梁啟超、高天梅輩,猥作贗書,而天下感奮,其行可議,其心可知。王長已矣,乃能令五十年后人,爭流涕而忘死,競攘袂以亡清,遂開共和之路,且報王之深仇,雖眾人之力而至此,非王之遺愛也動人?史式先生,有盛名于史界,為王立傳,已數載焉。吾友雍容,感王之德,嘉傳之志,而微憾其不文,遂殷殷囑予潤色之并為之跋。予自幼生長金陵,聞太平事,未嘗不撫髀而三嘆也。雖流寓萬里,能不奉命?因為此跋,以永志焉。壬午臘月,冬至之望,陶短房謹書于阿爾及爾。
上一篇: 孫承宗 | 下一篇: 蘇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