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詩詞>>呂本中

呂本中

  呂本中(1084-1145),字居仁,號紫薇,為南宋初道學家,世稱東萊先生,壽州(今安徽壽縣)人。紹興六年(1136)賜進士出身。歷官中書舍人、權直學士元,以忤秦檜罷職,晚年深居講學。詩屬江西詩派,作有《江西詩社宗派圖》、《東萊集》、《紫薇詩話》,詞集《紫薇詞》。

  【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

  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

  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呂本中既是詩人又是詞人,在兩宋之間卻均數不上第一流,他平生對文壇影響最大的事,倒是少年時的一次戲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尊黃庭堅為主,下列陳師道等 25人,稱之為“江西宗派”,從而給宋代詩壇上最重要的一個詩派確定了名稱,在詩史上足以大書特書。因為這“定鼎之功”,呂本中自己身后也被補入了江西詩派之中,成為其重要成員之一。以黃、陳為首的江西詩派,風格瘦硬奇拗,法度森嚴,呂本中學詩卻不是亦步亦趨,他曾引前人論詩的話:“好詩流美圓轉如彈丸。 ”提出自己的“活法”說,也即是一種自然流暢之美。這種特色,在他的小詞中要比詩中體現得更為鮮明,這一首帶著民歌風韻的《采桑子》,就完全當得起“流美圓轉如彈丸”的贊譽。

  錢鐘書論詩歌修辭,有“喻之二柄”、“喻之多邊”的分類,同樣的事物,可以作為褒貶、喜惡之情迥然不同的比喻。周振甫舉這首《采桑子》為例,正是比喻既具二柄,又具多邊的典型顯例:“這首詞用‘江樓月’作比,在上片贊美‘江樓月’,‘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人雖到處漂泊,而明月隨人,永不分離,是贊詞。下片寫‘江樓月’,‘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月圓時少,缺時多,難得團圓,是恨詞。同樣用‘江樓月’作比,一贊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個比喻而具有二柄。還有,上片的‘江樓月’,比‘只有相隨無別離。’;下片的‘江樓月’,比‘待得團圓是幾時’,所比不同。同用一個比喻,在一首詞里,所比不同,構成多邊。象這樣,同一個比喻,在一首詞里,既有二柄,復具多邊,這是很難找的。”因此呂本中這首詞,不但在詞壇上有“渾然天成,不減唐花間之作”(曾季貍《艇齋詩話》)之譽,在修辭學上,也有其特殊的地位。

  呂本中雖生當南北宋之交,詞風卻仍繼承晚唐五代以來的風格,以流動明暢、清麗自然見長,其詞集《紫微詞》一共存詞二十七首,只有一首長調,其余都是小令,似乎有點跟不上長調盛行的時代潮流。這與他一生致力于詩、填詞不甚用心有關,但到了身后,卻似乎詞作比他的詩作更為膾炙人口,也許正是因為不甚用心去經營,反而別有風味吧。他是程氏理學的傳人,學者稱之“東萊先生”,性格堅毅,氣節剛直,在南宋居朝時敢于觸犯權臣,詞中卻沒有那股嚴肅的勁兒,后人評他:“直忤權臣,深居講道,而小詞乃工穩清潤至此。”評論者常常訝于文品與人格的相異之處,其實這種不同,只是作者無意識流露出的心靈另一側面。

  就象他所宗的道學先師程頤曾經贊賞晏幾道“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這樣深摯幽微的句子一樣,呂本中本人也是小山詞的愛好者,他最愛誦讀小山詞,“以為有思致”。其詞作也有近似小晏的一面,總是追憶昔日的一段情事,不勝悵恨惘然,如這首《踏莎行》: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

  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

  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在另一首《浪淘沙》詞里,他也說:“舊時心緒沒人知。記得一年寒食下,獨自歸時。……將為老來渾忘卻,因甚沾衣?”這段情事顯然已無可考,他總是以梅花或者牡丹來比喻那個“伊人”,又總是嘆息“百年心事老相催”、“平生相與意,老病猶堪記”,少年時的舊歡如夢,已是前塵往事,隔著南北宋的時代劃分,隔著江淮天塹阻斷,再也追不回來。他自己也明白:“對人不是憶姚黃。實是舊時風味、老難忘。”(《虞美人》)和小山一樣,他懷念的不僅僅是那一段舊情,而是包含著昔年所有的溫馨幸福,小山是“華屋山邱”,由富貴至落魄,他卻是更深切的經歷過人間滄桑、天翻地覆之痛。他的詞作追思多而寫實少,但南渡凄愴之懷,在他詞中也有直接的流露,如這首《南歌子》: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

  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原無夢,寒更每自長。

  只言江左好風光,不道中原歸思轉凄涼。

  這是他南下逃難,流落在江南旅途之中所作,和他同時期詩作之中的慷慨悲壯之音不同,這首小詞卻是凄婉哀傷的,懷念業已失去的安裕的家園,縱使到了“人人盡說江南好”的地方,也永遠覺得自己是一個凄涼的旅客。呂本中的祖籍本是壽州(今安徽壽縣),原本也算得上是南方人士,但自祖輩起就居住在京城開封,已成為帝輦下的百姓,自然將“中原”當作了自己的故鄉。

  當金兵南下攻宋圍城的時候,四十四歲的呂本中正在汴京城中,和千萬京師子民一起親身遭受了兵火的洗禮,看著這一座繁華名城變成人間地獄。李心傳《系年要錄》中如此記載當時圍城的慘狀:京城外墳墓盡被發掘,棺材被取出來當作馬槽,尸骨拋棄遍野。城內瘟疫流行,死者近半。物價踴貴,百姓饑餓難耐,已到人吃人的地步,橫死道路的尸體都被取作食物,甚至連還沒有氣絕的人,也已被剜肉剔骨,雜在豬、馬肉中出賣給饑民。城中貓狗都被吃光,無業游民凍餓而死十之五六,遺骸枕藉——“晚逢戎馬際,處處聚兵時。后死翻為累,偷生未有期。積憂全少睡,經劫抱長饑。欲逐范仔輩,同盟起義師。”(《兵亂后自嬉雜詩》,范仔是當時民間起兵抗金的領袖),拿這首詩和《南歌子》詞相比,情調是那么不一樣,詞是心靈創傷的悲吟,詩卻是面對劫難的實錄,在悲憤之中,發出了報國的誓言。

  呂本中的五世伯祖呂蒙正原本出身寒微,后來成為宋太宗朝的宰相,這樣發跡變泰的經歷很受民間俗文學的青睞,從元雜劇開始,舞臺上就一直扮演著“呂蒙正風雪破窯記”的故事,是窮書生和富小姐之間愛情婚姻的經典情節。從這位五世伯祖開始,呂家世代顯赫,高祖呂夷簡仁宗朝為相、曾祖呂公著哲宗朝為相,一個家族先后出了三名宰相,遂成當世名門望族。呂本中有這樣的出身,自幼就聰敏穎悟,又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因為呂公著屬于舊黨,呂本中在北宋的官運卻不甚亨通,一度坐黨錮廢黜,后來又召起用。到了南宋紹興六年,他才被特賜為同進士出身,做官一直到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卻因為立場主戰,到底不為所容,被排擠出朝,擔任提舉宮觀的閑職。他晚年以深居講學為事,也帶有隱逸的志向,《紫微詞》集中唯一的長調《滿江紅》,便是描寫隱居之樂的:

  東里先生,家何在、山陰溪曲。

  對一川平野,數間茅屋。

  昨夜岡頭新雨過,門前流水清如玉。

  抱小橋、回合柳參天,搖新綠。

  疏籬下,叢叢菊。虛檐外,蕭蕭竹。

  嘆古今得失,是非榮辱。

  須信人生歸去好,世間萬事何時足。

  問此春、春醞酒何如?今朝熟。

  詞作帶著古代仕途失意文人通常的知足求歸之感,套話里透露出無奈。呂本中在南宋朝中為官時,屢次向宋高宗進陳恢復大計,分析形勢,勸朝廷“求人才,恤民隱,講明法度,詳審刑政,開直言之路”,先穩定江南局勢,固本圖強,伺機克敵,“若徒有恢復之志,而無其策,邦本未強,恐生他患。”見解極為精到,由此遭到朝中主和派的忌憚。他反對奴顏婢膝的獻媚金人以求和,當有司商量怎么豐厚供奉前來“通和”的金使時,他說:“金國的使者前來,我方正應該示以儉約,客館的供給如果過于豐厚,一心討好,只是適以讓他們更覺得我方可欺,堅定了侵略的意思而已。何況外交的成敗大計,并不在于我們能不能討得對方的歡心,重要的是我方的治政得失,兵財強弱。希望下詔命令招待只要不缺了禮數就行!”初建立就患有軟骨病的小朝廷當然不會采納他的建議,但事實證明,正是南宋一方的百般討好,使金國來使摸清了南宋的實力,加緊了勒索和侵略。

  呂本中與秦檜在北宋時曾為同僚,關系很好,但到了南宋,政見的分歧、他本人的剛正不阿,都使秦檜產生嫌惡不滿。秦檜做宰相時,想要引用自己的私人,呂本中直接封還名冊不許,哪怕秦檜半強迫半勸誘的要他聽命,他也決不肯賣這個面子,使秦檜恨得牙齒癢癢地。主戰派的趙鼎與呂本中交好,趙鼎升為仆射之職,呂本中替朝廷起草任命的制令,里面有諷刺和議與權臣的話,秦檜見之大怒,向宋高宗說:“呂本中是受趙鼎指使這樣說,他們巴望著和議不成,打下伏筆,將來好借此脫身。”高宗正一意求和,不消說自然觸忌,于是在御史的彈劾下,到底把他罷官歸里。

  呂本中幼年的時候,因曾祖父呂公著去世,宣仁高太后與宋哲宗親臨祭奠,呂家未成年的童稚孫輩都立在庭下,高太后獨獨召見呂公著生前最寵愛的曾孫本中,撫摩著他的頭說道:“孝于親,忠于君——孩子,將來以此自勉吧!”此后的生涯里,呂本中一直以這六個字來要求自己,立朝忠直清正,盡心竭力,卻得不到進用。《宋史》本傳中嘆息他們這樣的一干人等:“其才猷皆可以經邦,其風節皆可以厲世,然皆論議不合,奉祠去國,可為永慨矣。” 南宋小朝廷,從立國之初就奠定了悲劇的基礎,“雖有君子,豈得盡其忠,宋之不能圖復中原,雖曰天命,豈非人事乎?”

上一篇: 林逋 下一篇: 呂蒙正

網友關注

詩詞搜索

古詩詞大家

詩仙 詩圣 詩王 詩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賀
帝王也風騷
毛澤東李世民武則天 劉邦劉徹 乾隆
詩骨 詩杰 詩狂 詩家天子
陳子昂 王勃 賀知章 王昌齡
詩佛 詩囚 詩奴 詩豪
王維 孟郊 賈島 劉禹錫
詞妖
李清照李義辛棄疾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唐宋八大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
小李杜
李商隱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縉楊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