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詩詞>>李光

李光

  百度國學——李光
  李光(一〇七八~一一五九),字泰發,一作字泰定,號轉物老人(《輿地紀勝》卷二四、一二五)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徽宗崇寧五年(一一〇六)進士,調知開化縣,移知常熟縣。入為符寶郎,以言事貶監汀州酒稅。欽宗即位,擢右司諫,遷侍御史。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擢秘書少監。三年,知宣州。改知臨安府。紹興元年(一一三一),除知婺州,甫至郡,擢吏部侍郎。二年,授淮西招撫使,改江東安撫大使、知建康府兼壽春府,落職提舉臺州崇道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一、五二、五八)。尋知湖州,歷知平江府、臺州、溫州。七年,為江南西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同上書卷一一七)。八年,拜參知政事。九年,因與秦檜不合,出知紹興府,改提舉洞霄宮(同上書卷一二四、一三三)。十一年,貶藤州安置;十四年,移瓊州:二十年,移昌化軍;二十五年秦檜死,內遷郴州;二十八年,復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同上書卷一五二、一六一、一七〇、一八〇)。二十九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同上書卷一八二)。孝宗即位,賜讠益莊簡。有前后集三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五八存《椒亭小集》一卷,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有《莊簡集》十八卷。《宋史》卷三六三有傳。
  李光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莊筒集》為底本,參校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簡稱院本,藏北京圖書館)、《椒亭小集》(簡稱小集)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八卷。
  李光(1077—1159年),上虞五夫人,1106年進士,曾三任吏部尚書,他的兒子李孟博是探花,孫子李知孝、李知退及曾孫李復、李衢都是進士,而且祖孫四代有不少是知府以上官吏。南宋皇帝理宗趙昀敕贊李氏家族“衣冠朝像,科第傳家,簪纓繼世,忠孝和友,子孫永傳。”李光的傳贊是:“山川炳靈,獨生賢哲;忠肝義膽,為事屈軼;瘴海蠻煙,死生如一;肖像鄉庠,過者必式。”他的兒子李孟堅(陸州知府)傳贊道:“既竄三峽,旋復舊職;薦者之亟,固不如抑者之力;既褒其績,克世其家;仁者有后,而又何嗟。”他的孫子李知退寫道:“學有淵源,克世其家;作為文章,燦然其華;先賢有祠,自莊簡始;猶子及孫,永沾其祉。”他的曾孫李衢這樣贊頌:“莊簡之澤,施于曾孫;柱后彈擊,監于祥刑;寶章華文,黼黻王度;助祭以田,無忝爾祖。”?
  《宋史》卷三百六十三*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李光,字泰發,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戲弄。父高稱曰:“吾兒云間鶴,其興吾門乎!”親喪,哀毀如成人,有致賻者,悉辭之。及葬,禮皆中節。服除,游太學,登崇寧五年進士第。調開化令,有政聲,召赴都堂審察,時宰不悅,處以監當,改秩,知平江府常熟縣。朱勔父沖倚勢暴橫,光械治其家僮。沖怒,風部使者移令吳江,光不為屈。改京東西學事司管勾文字。
  劉安世居南京,光以師禮見之。安世告以所聞于溫公者曰:“學當自無妄中入。”光欣然領會。除太常博士,遷司封。首論士大夫諛佞成風,至妄引荀卿“有聽從,無諫諍”之說,以杜塞言路;又言怨嗟之氣,結為妖沴。王黼惡之,令部注桂州陽朔縣。安世聞光以論事貶,貽書偉之。李綱亦以論水災去國,居義興,伺光于水驛,自出呼曰:“非越州李司封船乎?”留數日,定交而別。除司勛員外郎,遷符寶郎。
  郭藥師叛,光知徽宗有內禪意,因納符,謂知樞密院蔡攸曰:“公家所為,皆咈眾心。今日之事,非皇太子則國家俱危。”攸矍然,不敢為異。欽宗受禪,擢右司諫。上皇東幸,憸人間兩宮,光請集議奉迎典禮。又奏:“東南財用,盡于朱勔,西北財用,困于李彥,天下根本之財,竭于蔡京、王黼。名為應奉,實入私室,公家無半歲之儲,百姓無旬日之積。乞依舊制,三省、樞密院通知兵民財計,與戶部量一歲之出入,以制國用,選吏考核,使利源歸一。”
  金人圍太原,援兵無功。光言:“三鎮之地,祖宗百戰得之,一旦舉以與敵,何以為國?望詔大臣別議攻守之策,仍間道遣使檄河東、北兩路,盡起強壯策應,首尾掩擊。”遷侍御史。
  時言者猶主王安石之學,詔榜廟堂。光又言:“祖宗規摹宏遠,安石欲盡廢法度,則謂人主制法而不當制于法;欲盡逐元老,則謂人主當化俗而不當化于俗。蔡京兄弟祖述其說,五十年間,毒流四海。今又風示中外,鼓惑民聽,豈朝廷之福?”
  蔡攸欲以扈衛上皇行宮因緣入都,光奏:“攸若果入,則百姓必致生變,萬一驚犯屬車之塵,臣坐不預言之罪。望早黜責。”時已葺擷景園為寧德宮,而太上皇后乃欲入居禁中。光奏:“禁中者,天子之宮。正使陛下欲便溫凊,奉迎入內,亦當躬稟上皇,下有司討論典禮。”乃下光章,使兩宮臣奏知,于是太上皇后居寧德宮。
  金人逼京城,士大夫委職而去者五十二人,罪同罰異,士論紛然,光請付理寺公行之。太原圍急,奏:“乞就委折彥質盡起晉、絳、慈、隰、澤、潞、威勝、汾八州民兵及本路諸縣弓手,俾守令各自部轄。其土豪、士人愿為首領者,假以初官、應副器甲,協力赴援。女真劫質親王,以三鎮為辭,勢必深入,請大修京城守御之備,以伐敵人之謀。”
  又言:“朱勔托應奉脅制州縣,田園第宅,富擬王室。乞擇清強官置司,追攝勔父子及奉承監司、守令,如胡直孺、盧宗原、陸寘、王促閔、趙霖、宋晦等,根勘驅磨,計資沒入,其強奪編戶產業者還之。”
  李會、李擢復以諫官召。光奏:“蔡京復用,時會、擢迭為臺官,禁不發一語;金人圍城,與白時中、李邦彥專主避敵割地之謀。時中、邦彥坐是落職,而會、擢反被召用,復預諫諍之列。乞寢成命。”不報。光丐外,亦不報。
  彗出寅、艮間,耿南仲輩皆謂應在外夷,不足憂。光奏:“孔子作《春秋》,不書祥瑞者,蓋欲使人君恐懼修省,未聞以災異歸之外夷也。”疏奏,監汀州酒稅。
  高宗即位,擢秘書少監,除知江州;未幾,擢侍御史,皆以道梗不赴。建炎三年,車駕自臨安移蹕建康,除知宣州。時范瓊將過軍,光先入視事,瓊至則開門延勞,留三日而去,無敢嘩者。光以宣密邇行都,乃繕城池,聚兵糧,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謂之義社。擇其健武者,統以土豪,得保甲萬余,號“精揀軍”。又柵險要二十三所謹戍之,厘城止為十地分,分巡內外,晝則自便,夜則守城,有警則戰。苗租歲輸邑者,悉命輸郡。初歡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贍軍養民,迄賴以濟。事聞,授管內安撫,許便宜從事,進直龍圖閣。
  杜充以建康降,金人奪馬家渡。御營統制王(王+燮)、王珉素不相能,至是,擁潰兵砦城外索斗。光親至營,諭以先國家后私讎之義,皆感悟解去。時奔將、散卒至者,光悉厚貲給遺。有水軍叛于繁昌,逼宣境,即遣兵援擊,出賊不意,遂宵遁。進右文殿修撰。光奏:“金人雖深入江、浙,然違天時地利,臣已移文劉光世領大兵赴州,并力攻討。乞速委宣撫使周望,約日水陸并進。”
  潰將邵青自真州擁舟數百艘,剽當涂、蕪湖兩邑間,光招諭之,遺米二千斛。青喜,謂使者曰:“我官軍也,所過皆以盜賊見遇,獨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無犯。他日,舟過繁昌,或紿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劇盜戚方破寧國縣,抵城下,分兵四擊。光募勇敢劫之,賊驚擾,自相屠蹂。朝廷遣統制官巨師古、劉晏兼程來援。賊急攻朝京門,纜竹木為浮梁以濟。須臾,軍傅城,列炮具,立石對樓。光命編竹若簾揭之,炮至即反墜,不能傷。取桱木為撞竿,倚女墻以御對樓,賊引卻。劉晏率赤心隊直搗其砦,賊陽退,晏追之,伏發遇害。師古以中軍大破賊,賊遁去。初,戚方圍宣,與其副并馬巡城,指畫攻具。光以書傅矢射其副馬前,言:“戚方窮寇,天誅必加,汝為將家子,何至附賊。”二人相疑,攻稍緩,始得為備,而援師至矣。嘗置匕首枕匣中,與家人約曰:“城不可必保,若使人取匕首,我必死。汝輩宜自殺,無落賊手。”除徽猷閣待制、知臨安府。
  紹興元年正月,除知洪州,固辭,提舉臨安府洞霄宮。除知婺州,甫至郡,擢吏部侍郎。光奏疏極論朋黨之害:“議論之臣,各懷顧避,莫肯以持危扶顛為己任。駐蹕會稽,首尾三載。自去秋迄今,敵人無復南渡之意,淮甸咫尺,了不經營,長江千里,不為限制,惴惴焉日為乘桴浮海之計。晉元帝區區草創,猶能立宗社,修宮闕,保江、浙。劉琨、祖逖與逆胡拒戰于并、冀、兗、豫、司、雍諸州,未嘗陷沒也。石季龍重兵已至歷陽,命王導都督中外諸軍以御之,未聞專主避狄如今日也。陛下駐蹕會稽,江、浙為根本之地,使進足以戰、退足以守者,莫如建康。建康至姑熟一百八十里,其隘可守者有六:曰江寧鎮,曰□岡砂夾,曰采石,曰大信,其上則有蕪湖、繁昌,皆與淮南對境。其余皆蘆□之場,或□奇岸水勢湍悍,難施舟楫。莫若預于諸隘屯兵積粟,命將士各管地分,調發旁近鄉兵,協力守御。乞明詔大臣,參酌施行。”
  時有詔,金人深入,諸郡守臣相度,或守或避,令得自便。光言:“守臣任人民、社稷之重,固當存亡以之。若預開遷避之門,是誘之遁也,愿追寢前詔。”上欲移蹕臨安,被旨節制臨安府見屯諸軍,兼戶部侍郎、督營繕事。光經營撙節,不擾而辦。奏蠲減二浙積負及九邑科配,以示施德自近之意。戚方以管軍屬節制,甚懼,拜庭下。光握手起之,曰:“公昔為盜,某為守,分當相直;今俱為臣子,當共勉力忠義,勿以前事為疑。”方謝且泣。兼侍讀,因奏:“金人內寇,百姓失業為盜賊,本非獲已,尚可誠感。自李成北走,群盜離心,儻因斯時顯用一二酋豪,以風厲其黨,必更相效慕,以次就降。”擢吏部尚書。
  大將韓世清本苗傅余黨,久屯宣城,擅據倉庫,調發不行。光請先事除之,乃授光淮西招撫使。光假道至郡,世清入謁,縛送闕下伏誅。初,光于上前面稟成算,宰相以不預聞,怒之。未至,道除端明殿學士、江東安撫大使、知建康府、壽春滁濠廬和無為宣撫使。時太平州卒陸德囚守臣據城叛,光多設方略,盡擒其黨。
  秦檜既罷,呂頤浩、朱勝非并相,光議論素與不合。言者指光為檜黨,落職奉祠。尋復寶文閣待制、知湖州,除顯謨閣直學士,移守平江,除禮部尚書。光言:“自古創業中興,必有所因而起。漢高因關中,光武因河內,駐蹕東南,兩浙非根本所因之地乎?自冬及春,雨雪不已,百姓失業,乞選臺諫察實以聞。兼比歲福建、湖南盜作,范汝為、楊么相挺而起,朝廷發大兵誅討,殺戮過當。今諸路旱荒,流丐滿路,盜賊出入。宜選良吏招懷撫納,責諸路監司按貪贓,恤流殍。”
  議臣欲推行四川交子法于江、浙,光言:“有錢則交子可行。今已謂樁辦若干錢,行若干交子,此議者欲朝廷欺陛下,使陛下異時不免欺百姓也。若已樁辦見錢,則目今所行錢關子,已是通快,何至紛紛?其工部鑄到交子務銅印,臣未敢給降。”除端明殿學士,守臺州,俄改溫州。
  劉光世、張俊連以捷聞。光言:“觀金人布置,必有主謀。今已據東南形勢,敵人萬里遠來,利于速戰,宜戒諸將持重以老之。不過數月,彼食盡,則勝算在我矣。”除江西安撫、知洪州兼制置大使,擢吏部尚書,逾月,除參知政事。
  時秦檜初定和議,將揭榜,欲籍光名鎮壓。上意不欲用光,檜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議自息。”遂用之。同郡楊煒上光書,責以附時相取尊官,墮黠虜奸計,隳平時大節。光本意謂但可因和而為自治之計。既而檜議徹淮南守備,奪諸將兵權,光極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備不可徹。檜惡之。檜以親黨鄭億年為資政殿學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與檜語難上前,因曰:“觀檜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盜弄國權,懷奸誤國,不可不察。”檜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檜,舉措如古人。朕退而嘆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與宰相爭論,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改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十一年冬,中丞萬俟禼論光陰懷怨望,責授建寧軍節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瓊州。居瓊州八年,仲子孟堅坐陸升之誣以私撰國史,獄成;呂愿中又告光與胡銓詩賦倡和,譏訕朝政,移昌化軍。論文考史,怡然自適。年逾八十,筆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復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復資政殿學士,賜謚莊簡。
  孟傳字文授,光幼子也。光南遷之日,才六歲。以光遺表恩,累官至太府丞。韓侂胄愿見之,孟傳曰:“行年六十,去計已決,不敢聞也。”由是出知江州。以朝請大夫、直寶謨閣致仕。卒,年八十。有《磐溪詩》二十卷,《文稿》三十卷,《宏辭類稿》十卷,《左氏說》十卷,《讀史》十卷,《雜志》十卷。博學多聞,持身甚嚴,時推能世其家。
  《寶慶*會稽續志》卷五
  李光,字泰發,上虞人。入太學,登崇寧五年進士第,調徐州開化令,知平江府常熟縣。朱勔方以花石得幸,勢焰熏灼,光不為屈,械擊其奴。勔怒,諷轉運使移光知吳江,光即日以狀上于郡,將致仕以歸,會有直其事者,而光挺挺自若,勔終不能害也。宣和二年召為太常博士,五年遷司封員外郎,因進對極論時事語及用事大臣,黜知桂州陽朔縣,召為司勛員外郎,遷符寶郎。欽宗即位,權右司諫,首論宦官譚縝、梁方平喪師辱國,梁師成締交蔡京、王黼表里蒙蔽,罪皆當誅。遷侍御史,極論蔡攸、朱勔奸惡,請正典刑。有彗星出寅艮間,議者謂夷狄滅亡之證,光言春秋書災異以惑人君,不聞歸之夷狄。疏奏耿南仲,力排之謫,監汀州酒稅。建炎元年,高宗即位于南京,除秘書少監。趣赴行在,會杭寇陳通為變,道路不通未及供職,除知江州,力辭,得請主管西京崇福宮。三年五月除知宣州。九月,南陵報水軍叛于繁昌,逼縣境,光遣奇兵夜擊之,賊潰。十一月,金人入寇,郡縣皆不能支,光獨力修守備,金人不敢入境。先是宣之諸邑上供秋租,廩藏水際以便舟楫,光悉令輸郡廩,人初不謂然,及后城守幾月瞻兵養民賴此以濟,始服光之先識。巨盜戚方破寧國抵城下,光即日下令戒嚴,民六十以下十五以上悉登城,違者論以軍法,光設牙賬于南壁,躬撫士卒,賊圍益急,或請表光盡室從西門遁去,光曰:“我一家獲全,其奈一城生靈何?”詰朝誦言于眾曰:“昨暮有教光攜家潛出者,當以軍法從事,姑且置之,城脫或不保引劍之計已決,義不污賊手。”兵民感泣,其氣益倍。賊兵百道來攻,光隨宜應之,賊所屬意急攻者唯南壁,咸負戶而登守者束薪芻灌以油,作火牛乘風投之,盡熱賊所負,其眾披靡。城中遙見昭亭山神,數見人心益安。南水門有神龍尾兩岐見于光衣間,每賊攻急龍輒至,光即其所立祠以禱援兵,至賊自焚攻具請降,光不許遂夜燒營遁去。(據樞密樓炤宣城事實修入)除徽猷閣待制,知臨安府。紹興元年九月除知婺州,甫到郡即入為吏部侍郎。紹興二年除吏部尚書,大將韓世清本苗劉黨,久駐宣州,橫甚,至擅發倉庫招收捕逃,朝廷調發不行。光奏若不速行處置,窮慮日復一日滋蔓難圖,伏望密詔大臣乘其未發早賜驅除。未幾,除光淮西招撫使,將帶神武軍統制王□一軍人馬以行,因諉光取道宣城分揀世清一軍,面授密旨宰執皆不預聞陛,辭日賜金帶象笏,且有大用之語。是時朝廷草創國用未裕,雖宰相猶服犀帶,是賜蓋異恩也。光以二月晦日至宣城,駐于城外。光度世清越日必至,講月旦賀禮預設方略以待之,詰旦果至,光使人執縛于坐,世清出語頗不遜,光呼劊子至欲行軍法,世清倉皇但乞憐而已,光命檻赴行在即出所降黃□入城,曉諭兵眾于一日之間,分隸其軍莫敢有喘息者。世清悍將其軍精勇,是行僚屬為光危之,而光乃擒之于談笑之頃。世清至行在,竟正典刑。三月除端明殿學士、江南東路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兼壽春、滁濠廬和無為宣撫使。時太平州軍兵陸德為變,囚守臣、殺兵官、據城以叛,朝廷就委光措置,遂盡擒德黨。尋為言者所攻,遂奉祠去。五年二月除知湖州,七月除知平江,十一月除禮部尚書。六年除知溫州。七年除江南西路安撫大使。八年五月除安撫制置大使,十月除吏部尚書,十二月除參知政事。秦檜新得政,藉光舊望以鎮服中外。時虜方通和,檜欲弛兵徽淮甸武備,收諸將兵權,光極言其不可,檜以光異己頗怨之。會有旨令宰執侍從各薦西北流寓士,光前后所薦凡三十余人,多知名士,檜皆指為朋黨,置不問。一日與光辯論于上前,詰難再三,檜辭屈,光因奏:“觀檜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竊弄威柄誤國莫大于此,愿陛下察之,明日留身乞去。” 上曰:“卿昨面叱秦檜,舉措如古人,朕退而嘆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奏:“臣與宰相爭論,不可留。”章九上,除資政殿學士,與郡,光辭改提舉臨安府洞宮。十一年安置藤州。十四年移瓊州。二十年移昌化。光既再謫,潘良貴、程瑀、胡寅皆以通書奪官或鐫職。二十五年秦檜死,始量移郴州。二十八年聽自便。二十九年卒于蘄州,年八十二。孝宗皇帝登極,追復資政殿學士,尋賜謚“莊簡”。紹興初,戚方寇宣城,光極力守御,城賴以全,宣人德之,相與繪像建祠。淳熙初,守臣因邦人之意請于朝,詔賜廟額曰“褒烈”。初,光從劉安世講學,得其精微,故晚年遷謫,深入瘴地、遠涉鯨海,略不以為意。人謂于死生禍福之際無所屈撓,實似安世云。在海外自號轉物居士,日講周易一卦,因著《易傳》十卷,其他著述有《文集》四十卷,《兵略》十卷,《神仙傳》十卷。其諸子皆知名。
  《會稽續志》卷七
  李莊簡公詩
  李莊簡公光作詩極清絕可愛,予嘗見其《越州雙雁道中一絕》云:“晚潮落盡水涓涓,柳老秧齊過禁煙。十里人家雞犬靜,竹扉斜掩護蠶眠。”后在政府,與秦檜議不合,為中司所擊,命下送藤州安置,差密院使臣伴送,公戲贈之云:“日日孤村對落暉,瘴煙深處忍分離。追攀重見蔡明遠,贖罪難逢郭子儀。南渡每憂鳶共墮,北轅應許雁相隨。馬蹄慣踏關山路,他日重來又送誰?”亦婉而有深意。(《云溪雜記》)
  《山陰天樂李氏家乘》卷十*行傳*興宗公上虞派*第一至十六世
  第九世 高公四子——光:字泰發,行二十七。公以崇寧五(1105)年登蔡嶷榜進士,由岳陽縣尉歷仕至參知政事,與秦檜和議不合,謫瘴海。紹興二十九(1159)年己卯四月三日詔復舊位,而公薨矣。初,從劉安世學,得其精髓,故晚年遷徙,略不為意。人謂死生禍福之際無所屈撓,實似安世云。孝宗登極,追復原官,尋謚“莊簡”。嘉定十五(1222)年郡邑立祠于學,以配先賢,春秋祭享。公著有《易傳》十卷、《兵略》十卷、《文集》四十卷、《神仙傳》十卷行于世。生宋神宗元豐X年十一月初十日丑時,享年八十三歲,葬姜山之原,晦翁朱先生撰墓志(當為次子孟堅所撰)。
  配:黃氏,贈齊國夫人,葬大嶺。子三:孟博、孟堅、孟醇。女三:長適奉化朝請郎沈粹中,封令人;次適柯山登仕郎陳汝楫;三適紹興陸權(之)。
  繼:管氏,封漢國夫人,葬會稽太平鄉官漾村之原。子二:孟珍、孟傳。女三:長適吳興朝奉大夫章駒,封令人;次適金華經略使潘畤,封令人;三適涪州知府劉秦,封宜人。
  李光世系:
  唐汝陽王李琎—?—?—遷越始祖李庶—李興宗—李彥招—李德暄—李延皓—李晏如—李徹—李高—李光—李孟博、孟堅、孟醇、孟珍、孟傳。
  李光作品:
  水調歌頭(白竊有恨焉,因以陶淵明為答,蓋有激云耳)
  元亮賦歸去,富貴比浮云。常于鬧里,端的認得主和賓。肯羨當年軒冕,時引壺觴獨酌,一笑落冠巾。園圃日成趣,桃李幾番春。
  挹清風,追往躅,事如新。遺編諷詠,斂衽千載友斯人。君愛謫仙風調,我恨樓船迫脅,終污永王璘。何似北窗下,寂寞可棲神。
  水調歌頭
  致道水調歌頭,呈子我、行簡
  兵氣暗吳楚,江漢久凄涼。當年俊杰安在,酌酒酹嚴光。南顧豺狼吞噬,北望中原板蕩,矯首訊穹蒼。歸去謝賓友,客路飽風霜。
  閉柴扉,窺千載,考三皇。蘭亭勝處,依舊流水繞修篁。傍有湖光千頃,時泛扁舟一葉,嘯傲水云鄉。寄語騎鯨客,何事返南荒。
  水調歌頭(清明俯近,感嘆偶成,寄子賤舍人)
  自笑客行久,新火起新煙。園林春半風暖,花落柳飛綿。坐想稽山佳處,賀老門前湖水,欹側釣魚船。何事成淹泊,流轉海南邊。
  水中影,鏡中像,慢流連。此心未住,贏得憂患苦相纏。行盡荒煙蠻瘴,深入維那境界,參透祖師禪。宴坐超三際,瀟灑任吾年。
  水調歌頭
  庚午八月望夜,士友悉赴郡會。杖策獨游,頗懷平生故人,作水調歌以自釋。予自長年,粗聞養生之術。放逐以來,又得司馬子微敘王屋山清虛洞所刻坐忘論一編,因得專意宴坐,心息相依。雖不敢仰希喬松之壽,度未即死,庶有會合之期。
  獨步長橋上,今夕是中秋。群黎怪我何事,流轉古儋州。風定潮平如練,云散月明如晝,孤興在扁舟。笑盡一杯酒,水調雜蠻謳。
  少年場,金蘭契,盡白頭。相望萬里,悲我已是十年流。晚遇玉霄仙子,授我王屋奇書,歸路指蓬邱。不用乘風御,八極可神游。
  南歌子(重九日宴瓊臺)
  佳節多離恨,難逢笑口開。使君攜客上層臺。不用籬邊凝望、白衣來。
  且看花經眼,休辭酒滿杯。玉人低唱管弦催。歸去瑣窗無夢、月徘徊。
  南歌子(民先兄寄野花數枝,狀似蓼而叢生。夜置幾案幽香襲人戲成一闋)
  南圃秋香過,東籬菊未英。蓼花無數滿寒汀。中有一枝纖軟、吐微馨。
  被冷沈煙細,燈青夢水成。皎如明月入窗欞。天女維摩相對、兩忘情。
  臨江仙(甲子中秋微雨,聞施君家宴,戲贈)
  畫棟朱樓凌縹緲,全家住在層城。中秋風露助凄清。香凝燕寢,遮莫下簾旌。
  佳節喜逢今夕月,后房重按新聲。姮娥端解妒娉婷。微云點綴,不放十分明。
  減字木蘭花(客贈梅花一枝,香色奇絕,為賦此詞)
  芳心一點。瘴霧難侵塵不染。冷淡誰看。月轉霜林怯夜寒。
  一枝孤靜。夢破小窗曾記省。燭影參差。脈脈還如背立時。
  念奴嬌(符昌研寫寄朱胡梅詞,酬唱語皆不凡,因次其韻)
  榕林葉暗,見一枝獨放,霜華爭白。寫我精神惟賴有,瀟灑西湖詞客。玉骨清羸,冰容冷落,似恨關山隔。蠻煙侵妒,未應減動肌雪。
  幽夢時繞芳枝,夜寒誰見我,身為蝴蝶。抱蕊窺叢驚睡覺,窗影橫斜和月。謝館池邊,松風亭下,忍使香消歇。多情饒恨,算應天解磨折。
  漢宮春(瓊臺元夕次太守韻)
  危閣臨流,渺滄波萬頃,涌出冰輪。星河淡淡,天衢迥絕纖塵。瓊樓玉館,遍人間、水月精神。□□□,清江瘴海,乘流處處分身。
  邦侯盛集佳賓。有香風縹緲,和氣氤氳。華燈耀添綺席,笑語烘春。窺簾映牖,看素娥、偏顧幽人。空悵望,通明觀闕,遙瞻一朵紅云。
  鷓鴣天(逢時使君出示所作送春佳詞,引楚襄事,因次其韻)
  踏舞貪看赤腳娘。送春春去莫悲傷。飛花逐水歸何處,落絮沾泥不解狂。
  都是醉,任飛揚。百年三萬六千場。使君親按新歌舞,魂夢相逢笑楚襄。
  武陵春(陳逢時置酒賓宴堂,仍攜愛姬。晚值雨作。見示佳詞,輒次韻)
  漠漠春陰人似霧,那用繡簾垂。不道持杯是阿誰。須拚倒金罍。
  人世渾如天上月,離合比盈虧。冒雨須來帶雨歸。神女解相隨。
  漁家傲
  為恨。今歲寓昌江,二月三日與客游黎氏園,偶見桃花一枝。羊君荊華折以見贈,恍然如逢故人。歸插凈瓶中,累日不雕。予既作二小詩,同行皆屬和。忽憶吾鄉桃花塢之盛,每至花發,鄉中人多醵會往游。醉后歌呼,今豈復得,緬懷疇昔,不無感嘆,因成長短句,寄商叟、德矩二友。若悟此空花,即不復以存沒介懷也。
  海外無寒花發早。一枝不忍簪風帽。歸插凈瓶花轉好。維摩老年來卻被花枝惱。
  忽憶故鄉花滿道。狂歌痛飲俱年少。桃塢花開如野燒,都醉倒花深往往眠芳草。
上一篇: 李德載 下一篇: 劉一止

網友關注

詩詞搜索

古詩詞大家

詩仙 詩圣 詩王 詩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賀
帝王也風騷
毛澤東李世民武則天 劉邦劉徹 乾隆
詩骨 詩杰 詩狂 詩家天子
陳子昂 王勃 賀知章 王昌齡
詩佛 詩囚 詩奴 詩豪
王維 孟郊 賈島 劉禹錫
詞妖
李清照李義辛棄疾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唐宋八大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
小李杜
李商隱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縉楊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