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華大學博士
2、海軍中將
3、卡丁車車手
4、京劇演員
5、宋代名臣
6、保利公司原董
7、山東工藝美術
8、 美術工作者
9 、醫師
10、天津醫科大
11、武漢大學發
12、籃球運動員
13、黑龍江華冠
李光,1941年生于北京,為國家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曾榮獲文化部第二屆“文華優秀表演獎”、中國戲劇第三屆“梅花獎”、首都中年青京劇演員“振興杯”電視大獎賽“最佳演員”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終身津貼。
李宗義之子。他的妻子沈建瑾是著名京劇旦角演員。弟李欣、李巖均為京劇演員。
李光自幼受家庭熏陶,九歲正式登臺和父親李宗義(著名高派須生)同臺演出由田漢編劇的《江漢漁歌》。李光1952年入中國戲曲學校,1960年畢業,工文武老生、武生。受業于貫大元、茹富蘭、王連平、孫毓堃等悉心傳授,又得蓋叫天、李少春、張云溪等指點。1961畢業,分到中國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常主演《三岔口》、《野豬林》等劇。1965年調入中國京劇院,在現代戲《平原作戰》中主演趙勇剛。曾隨中國藝術團赴蘇聯、美國、芬蘭、朝鮮、日本等地訪問演出。1984年,他主演了由《打金磚》改編的劇目《漢宮驚魂》,對人物有新的塑造,充分展現了他文武兼長的藝術才能。1986年,榮獲第三屆戲曲梅花獎。同年在首都“振興杯”電視大獎賽中,以《野豬林》“發配”一折,榮獲“首都十佳演員”稱號。在新編的神話劇《八仙過海》中飾呂洞賓一角,開打及表演均有新意,在繼承學習李(少春)派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創造。
他戲路寬廣,文武兼備,長靠、短打、箭衣、猴戲均佳,還能演《空城計》一類正工老生戲及《白蛇傳》中許仙大嗓小生戲。扮相英武,表演風格干凈明快。擅演劇目有《鬧天宮》、《探莊》、《三岔口》、《野豬林》、《漢宮驚魂》、《平原作戰》、《八仙過海》等。
李光文武兼備,戲路寬廣。唱做吃重的文武老生戲《野豬林》,短打武生戲《三岔口》,《白蛇傳》中的大嗓小生許仙,以及《八仙過海》中的呂洞賓,《鬧天宮》中的孫悟空等,無不擅演。代表作是《漢宮驚魂》(在《打金磚》基礎上改編的劇目)。在京劇現代戲中,李光塑造了一系列新型的京劇人物形象,如《平原作戰》的趙勇剛,《草原兄妹》的朝魯,《八一風暴》的方大來,《恩仇戀》的趙泉生等。
李光天賦條件優越,扮相清秀,嗓音清越純正,功夫深厚扎實,武技干凈、瀟灑,表演細膩傳神。不僅擅長于演文戲,更精于翻、打、跌、撲、舞。善于塑造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堪稱文武昆亂不擋,在繼承優秀傳統劇目,創排現代劇目,近代史劇目中,他銳意改革、創新,是我國當前京劇舞臺上不可多得的文武兼備之材,現為中國京劇院主要演員之一。
活動年表
1986年,農歷丙寅年:于魁智首次赴青島演出
于魁智首次赴青島演出,與馮志孝、李光、李世濟等人合作,曾演出《文昭關》。
1986年,農歷丙寅年: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
由中國戲劇家協會所屬的《戲劇報》雜志社發起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
戲曲演員獲獎名單
裴艷玲(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
汪世瑜(浙江昆劇團)
王立軍(天津市青年京劇團)
于盛樂(湖北省武漢市楚劇團)
閻桂祥
李光
梁谷音
李東橋
林為林
張惠云
1989年3月4日,農歷己巳年正月廿七日:中國京劇和日本歌舞伎演員同臺首演《龍王》
中國京劇和日本歌舞伎演員在東京銀座新僑演舞場同臺首次合演大型神話劇《龍王》,1400多座位座無虛席。
京劇和歌舞伎同臺合演彼時已醞釀三年多,《龍王》取材于中國明代《封神演義》中的《哪吒鬧海》和日本古老傳說,由歌舞伎大師市川猿之助親自擔任總導演,并在劇中飾主人公海彥。中國京劇演員李光任中方導演,并飾主人公哪吒。
《龍王》神話的大意是,龍太子和夜叉前來搶奪倭國漁民海彥的妻子天道,海彥等雖力斗而不敵,被哪吒遇見,用神器乾坤圈降服龍太子,還抽了他的龍筋。海彥感其恩義,與哪吒結盟為兄弟。后龍王率大軍直搗陳塘關,威逼李靖交出兒子哪吒,否則將引來洪水淹城。李靖要哪吒向龍王請罪,哪吒不肯,待洪水漸漫城頭時,哪吒為保護村民,遂用鮮血寫下遺書,引劍自刎。而海彥夫婦受神喻指示,冒死設法讓哪吒起死回生。哪吒和海彥同心戰勝龍王,中日間遼闊的海洋又恢復了和平與安寧,兩人誓言永世友好。
在藝術表演上,由于藝術家們的勇于創新和精湛演技,即使各自的長處得到充分發揮,又使其藝術合演達到更高水平。哪吒和李靖等人物和情節,主要以京劇藝術手段表現,而海彥和天道等人物則由歌舞伎演員表演動作和念白,并由歌者在旁伴唱,當雙方角色進行交流時,則相互吸收對方的表現方式,配合默契,有時還用對方的語言來表達微妙的感情,如京劇演員用日語來表達俏皮時,常引起全場輕松的笑聲。舞臺上既用京劇的上下場,也走歌舞伎的“花道”。音樂上兩個樂隊并存,有時京劇的鑼鼓和歌舞伎響板同時演奏,更增強了劇情效果和節奏感。
在一些精彩場面,京劇和歌舞伎的長處更是糅為一體,如李光扮演的哪吒與市川猿之助扮演的海彥結拜兄弟時,京劇和歌舞伎樂聲同時響起,哪吒、海彥對面跪下,臉部則同時側向舞臺正前方,采用京劇固有的結拜身段。緊接著,哪吒、海彥同時做出握手、攀臂、震身、轉頸、擺頭等歌舞伎動作,顯示出人物結拜后的興奮神情。
1992年11月,農歷壬申年:中國京劇院1992年赴滬演出
本月中國京劇院在兒童藝術劇場演出描寫日本歷史故事的新編劇目《坂本龍馬》,由李光、吳鈺璋、李欣等主演。
1993年4月,農歷癸酉年:孫毓敏、李光、李欣、李祖銘赴臺灣舉辦講座
應臺灣劇協理事長魏海敏的邀請,孫毓敏、李光、李欣、李祖銘一起赴臺灣17所大學和10個文化藝術中心舉辦京劇示范講座。
1999年10月4日,農歷己卯年八月廿五日,13時30分:慶祝國慶五十周年優秀京劇劇目精粹展演第三天
慶祝國慶五十周年優秀京劇劇目精粹展演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行。
演出劇目
午場(13時30分)
《打焦贊》(張玲,陳仲健,脫志國,馬建華)
《拾玉鐲》(管波,鄭巖,張威)
《野豬林》(于魁智,陳真治,陳仲健,沈京林)
《金山寺》(李勝素,張威,唐禾香,脫志國)
夜場(19時30分)
《斷橋》(李潔,宋小川,馬帥)
《赤桑鎮》(孟廣祿,[[趙葆秀)
《秋江》(張春華,張火丁)
《鬧天宮》(李光,董志華)
1999年11月,農歷己卯年:李少春先生誕辰八十周年紀念演出舉行
李少春先生誕辰八十周年紀念演出舉行。
演出劇目(多場)
《坐宮》(裴艷玲,李海燕)
《三岔口》(王立軍,石曉亮)
《秋江》(張春華,張火丁
《夜奔》(裴艷玲)
《野豬林》(于魁智、李巖、王立軍、李光分飾林沖)
《打金磚》(于魁智,鄧沐瑋,楊赤,唐禾香)
2002年10月,農歷壬午年:中國京劇院藝術指導委員會成立
中國京劇院成立藝術指導委員會,聘請劇院知名藝術家袁世海、劉長瑜、劉秀榮、杜近芳、李世濟、李維康和知名專家呂瑞明、蘇移、賡金群等14人為藝術委員會顧問,聘請王晶華、馮志孝、孫元意、寇春華、楊春霞、吳鈺璋、鄒憶青、李光、李學忠等22人為委員,劉長瑜任藝委會主任,高牧坤為副主任。
藝委會是對劇院藝術創作、藝術生產、日常演出、人才培訓等工作進行指導、咨詢、參謀和監督的機構。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推陳出新”的方針,藝委會對劇院制定的藝術創作規劃及確定重點劇目提出指導性和建設性意見;參與新創劇目、重點劇目的選擇、研究、論證工作;指導劇院排演工作,特別是重點劇目的創作、修改、加工和提高;協助制定劇院藝術人才培養規劃,并充分利用劇院老藝術家多的優勢,承擔專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向全國甚至海外京劇院團開辦進修班;對劇院舉辦的“演出季”以及其他日常演出進行質量監督和評議等。
2006年6月18日,農歷丙戌年五月廿三日:杜近芳收丁曉君為徒
杜近芳收徒儀式在政協禮堂舉行,北京戰友京劇團青年演員丁曉君拜在杜老門下。出席的名家有景榮慶、劉雪濤、李金鴻、劉長瑜、孫毓敏、李光、沈健瑾、李維康、耿其昌、黃孝慈等。
2007年4月25日,農歷丁亥年三月初九日,下午:李光參加深圳“京劇名家藝術講座”
為了進一步弘揚京劇藝術的發展,讓深圳市民得到國粹藝術的熏陶,系列“京劇名家藝術講座”正式與深圳市民見面。本日下午李光來到深圳市群藝館影劇場,與深圳票友們親切交流互動。
2007年9月28日,農歷丁亥年八月十八日,19時:沈陽舉行慶“十一”現代京劇“原人原唱演唱會”
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8周年,由沈陽演藝集團、沈陽報業集團和沈陽京劇院共同精心打造的現代京劇“原人原唱演唱會”于9月28、9月29日19時在沈陽八一劇場舉行。演唱會邀請了童祥苓、劉長瑜、李炳淑、馮志孝、李光、李崇善、萬一英、李長春,沈陽京劇院的李靜文、常東、張宏偉、保錫茹、米春剛、劉寧與老藝術家同臺演出。
2007年11月28日,農歷丁亥年十月十九日:梅蘭芳大劇院落成開業暨中國京劇院更名為中國國家京劇院
2004年10月破土動工的梅蘭芳大劇院于本日正式落成開業。中國京劇院舉行大型慶典晚會和相關活動。
由于中國京劇院首任院長為梅蘭芳先生,因此劇院以他的名字命名。梅蘭芳大劇院坐落于繁華的金融街與古樸的平安西大街的交匯點上,外部采用鋼架支撐的扇形屋架配以玻璃屋面,內部裝飾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的中國紅,大墻上鑲嵌著數十個金色的繪有京劇經典劇目場景的木質圓形浮雕。劇場坐席1010個,分為上中下三層。
本日舉行專題晚會《我們的家園》,奏響整個慶典活動的序曲。晚會上,中國京劇院揭牌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京劇院,所屬梅蘭芳大劇院也掛牌開臺。
演出劇目
《慶賀》(趙建華)
《東方神韻》(李海燕)
《野豬林》(于魁智)
《壯別》(江其虎)
《文姬歸漢》(李世濟)
《白蛇傳》(李勝素,張威,黃樺,鄭巖)
《平原作戰》(李光)
《大賜福》(于魁智,李勝素)
2007年11月29日,農歷丁亥年十月二十日:梅蘭芳大劇院2007年11月29日演出
本日梅蘭芳大劇院舉行落成演出,為專題晚會《我們的家園》。
演出劇目
《慶賀》(趙建華)
《東方神韻》(李海燕)
《野豬林》(于魁智)
《壯別》(江其虎)
《文姬歸漢》(李世濟)
《白蛇傳》(李勝素,張威,黃樺,鄭巖)
《平原作戰》(李光)
《大賜福》(于魁智,李勝素)
李宗義之子。他的妻子沈建瑾是著名京劇旦角演員。弟李欣、李巖均為京劇演員。
李光自幼受家庭熏陶,九歲正式登臺和父親李宗義(著名高派須生)同臺演出由田漢編劇的《江漢漁歌》。李光1952年入中國戲曲學校,1960年畢業,工文武老生、武生。受業于貫大元、茹富蘭、王連平、孫毓堃等悉心傳授,又得蓋叫天、李少春、張云溪等指點。1961畢業,分到中國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常主演《三岔口》、《野豬林》等劇。1965年調入中國京劇院,在現代戲《平原作戰》中主演趙勇剛。曾隨中國藝術團赴蘇聯、美國、芬蘭、朝鮮、日本等地訪問演出。1984年,他主演了由《打金磚》改編的劇目《漢宮驚魂》,對人物有新的塑造,充分展現了他文武兼長的藝術才能。1986年,榮獲第三屆戲曲梅花獎。同年在首都“振興杯”電視大獎賽中,以《野豬林》“發配”一折,榮獲“首都十佳演員”稱號。在新編的神話劇《八仙過海》中飾呂洞賓一角,開打及表演均有新意,在繼承學習李(少春)派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創造。
他戲路寬廣,文武兼備,長靠、短打、箭衣、猴戲均佳,還能演《空城計》一類正工老生戲及《白蛇傳》中許仙大嗓小生戲。扮相英武,表演風格干凈明快。擅演劇目有《鬧天宮》、《探莊》、《三岔口》、《野豬林》、《漢宮驚魂》、《平原作戰》、《八仙過海》等。
李光文武兼備,戲路寬廣。唱做吃重的文武老生戲《野豬林》,短打武生戲《三岔口》,《白蛇傳》中的大嗓小生許仙,以及《八仙過海》中的呂洞賓,《鬧天宮》中的孫悟空等,無不擅演。代表作是《漢宮驚魂》(在《打金磚》基礎上改編的劇目)。在京劇現代戲中,李光塑造了一系列新型的京劇人物形象,如《平原作戰》的趙勇剛,《草原兄妹》的朝魯,《八一風暴》的方大來,《恩仇戀》的趙泉生等。
李光天賦條件優越,扮相清秀,嗓音清越純正,功夫深厚扎實,武技干凈、瀟灑,表演細膩傳神。不僅擅長于演文戲,更精于翻、打、跌、撲、舞。善于塑造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堪稱文武昆亂不擋,在繼承優秀傳統劇目,創排現代劇目,近代史劇目中,他銳意改革、創新,是我國當前京劇舞臺上不可多得的文武兼備之材,現為中國京劇院主要演員之一。
活動年表
1986年,農歷丙寅年:于魁智首次赴青島演出
于魁智首次赴青島演出,與馮志孝、李光、李世濟等人合作,曾演出《文昭關》。
1986年,農歷丙寅年: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
由中國戲劇家協會所屬的《戲劇報》雜志社發起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
戲曲演員獲獎名單
裴艷玲(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
汪世瑜(浙江昆劇團)
王立軍(天津市青年京劇團)
于盛樂(湖北省武漢市楚劇團)
閻桂祥
李光
梁谷音
李東橋
林為林
張惠云
1989年3月4日,農歷己巳年正月廿七日:中國京劇和日本歌舞伎演員同臺首演《龍王》
中國京劇和日本歌舞伎演員在東京銀座新僑演舞場同臺首次合演大型神話劇《龍王》,1400多座位座無虛席。
京劇和歌舞伎同臺合演彼時已醞釀三年多,《龍王》取材于中國明代《封神演義》中的《哪吒鬧海》和日本古老傳說,由歌舞伎大師市川猿之助親自擔任總導演,并在劇中飾主人公海彥。中國京劇演員李光任中方導演,并飾主人公哪吒。
《龍王》神話的大意是,龍太子和夜叉前來搶奪倭國漁民海彥的妻子天道,海彥等雖力斗而不敵,被哪吒遇見,用神器乾坤圈降服龍太子,還抽了他的龍筋。海彥感其恩義,與哪吒結盟為兄弟。后龍王率大軍直搗陳塘關,威逼李靖交出兒子哪吒,否則將引來洪水淹城。李靖要哪吒向龍王請罪,哪吒不肯,待洪水漸漫城頭時,哪吒為保護村民,遂用鮮血寫下遺書,引劍自刎。而海彥夫婦受神喻指示,冒死設法讓哪吒起死回生。哪吒和海彥同心戰勝龍王,中日間遼闊的海洋又恢復了和平與安寧,兩人誓言永世友好。
在藝術表演上,由于藝術家們的勇于創新和精湛演技,即使各自的長處得到充分發揮,又使其藝術合演達到更高水平。哪吒和李靖等人物和情節,主要以京劇藝術手段表現,而海彥和天道等人物則由歌舞伎演員表演動作和念白,并由歌者在旁伴唱,當雙方角色進行交流時,則相互吸收對方的表現方式,配合默契,有時還用對方的語言來表達微妙的感情,如京劇演員用日語來表達俏皮時,常引起全場輕松的笑聲。舞臺上既用京劇的上下場,也走歌舞伎的“花道”。音樂上兩個樂隊并存,有時京劇的鑼鼓和歌舞伎響板同時演奏,更增強了劇情效果和節奏感。
在一些精彩場面,京劇和歌舞伎的長處更是糅為一體,如李光扮演的哪吒與市川猿之助扮演的海彥結拜兄弟時,京劇和歌舞伎樂聲同時響起,哪吒、海彥對面跪下,臉部則同時側向舞臺正前方,采用京劇固有的結拜身段。緊接著,哪吒、海彥同時做出握手、攀臂、震身、轉頸、擺頭等歌舞伎動作,顯示出人物結拜后的興奮神情。
1992年11月,農歷壬申年:中國京劇院1992年赴滬演出
本月中國京劇院在兒童藝術劇場演出描寫日本歷史故事的新編劇目《坂本龍馬》,由李光、吳鈺璋、李欣等主演。
1993年4月,農歷癸酉年:孫毓敏、李光、李欣、李祖銘赴臺灣舉辦講座
應臺灣劇協理事長魏海敏的邀請,孫毓敏、李光、李欣、李祖銘一起赴臺灣17所大學和10個文化藝術中心舉辦京劇示范講座。
1999年10月4日,農歷己卯年八月廿五日,13時30分:慶祝國慶五十周年優秀京劇劇目精粹展演第三天
慶祝國慶五十周年優秀京劇劇目精粹展演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行。
演出劇目
午場(13時30分)
《打焦贊》(張玲,陳仲健,脫志國,馬建華)
《拾玉鐲》(管波,鄭巖,張威)
《野豬林》(于魁智,陳真治,陳仲健,沈京林)
《金山寺》(李勝素,張威,唐禾香,脫志國)
夜場(19時30分)
《斷橋》(李潔,宋小川,馬帥)
《赤桑鎮》(孟廣祿,[[趙葆秀)
《秋江》(張春華,張火丁)
《鬧天宮》(李光,董志華)
1999年11月,農歷己卯年:李少春先生誕辰八十周年紀念演出舉行
李少春先生誕辰八十周年紀念演出舉行。
演出劇目(多場)
《坐宮》(裴艷玲,李海燕)
《三岔口》(王立軍,石曉亮)
《秋江》(張春華,張火丁
《夜奔》(裴艷玲)
《野豬林》(于魁智、李巖、王立軍、李光分飾林沖)
《打金磚》(于魁智,鄧沐瑋,楊赤,唐禾香)
2002年10月,農歷壬午年:中國京劇院藝術指導委員會成立
中國京劇院成立藝術指導委員會,聘請劇院知名藝術家袁世海、劉長瑜、劉秀榮、杜近芳、李世濟、李維康和知名專家呂瑞明、蘇移、賡金群等14人為藝術委員會顧問,聘請王晶華、馮志孝、孫元意、寇春華、楊春霞、吳鈺璋、鄒憶青、李光、李學忠等22人為委員,劉長瑜任藝委會主任,高牧坤為副主任。
藝委會是對劇院藝術創作、藝術生產、日常演出、人才培訓等工作進行指導、咨詢、參謀和監督的機構。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推陳出新”的方針,藝委會對劇院制定的藝術創作規劃及確定重點劇目提出指導性和建設性意見;參與新創劇目、重點劇目的選擇、研究、論證工作;指導劇院排演工作,特別是重點劇目的創作、修改、加工和提高;協助制定劇院藝術人才培養規劃,并充分利用劇院老藝術家多的優勢,承擔專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向全國甚至海外京劇院團開辦進修班;對劇院舉辦的“演出季”以及其他日常演出進行質量監督和評議等。
2006年6月18日,農歷丙戌年五月廿三日:杜近芳收丁曉君為徒
杜近芳收徒儀式在政協禮堂舉行,北京戰友京劇團青年演員丁曉君拜在杜老門下。出席的名家有景榮慶、劉雪濤、李金鴻、劉長瑜、孫毓敏、李光、沈健瑾、李維康、耿其昌、黃孝慈等。
2007年4月25日,農歷丁亥年三月初九日,下午:李光參加深圳“京劇名家藝術講座”
為了進一步弘揚京劇藝術的發展,讓深圳市民得到國粹藝術的熏陶,系列“京劇名家藝術講座”正式與深圳市民見面。本日下午李光來到深圳市群藝館影劇場,與深圳票友們親切交流互動。
2007年9月28日,農歷丁亥年八月十八日,19時:沈陽舉行慶“十一”現代京劇“原人原唱演唱會”
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8周年,由沈陽演藝集團、沈陽報業集團和沈陽京劇院共同精心打造的現代京劇“原人原唱演唱會”于9月28、9月29日19時在沈陽八一劇場舉行。演唱會邀請了童祥苓、劉長瑜、李炳淑、馮志孝、李光、李崇善、萬一英、李長春,沈陽京劇院的李靜文、常東、張宏偉、保錫茹、米春剛、劉寧與老藝術家同臺演出。
2007年11月28日,農歷丁亥年十月十九日:梅蘭芳大劇院落成開業暨中國京劇院更名為中國國家京劇院
2004年10月破土動工的梅蘭芳大劇院于本日正式落成開業。中國京劇院舉行大型慶典晚會和相關活動。
由于中國京劇院首任院長為梅蘭芳先生,因此劇院以他的名字命名。梅蘭芳大劇院坐落于繁華的金融街與古樸的平安西大街的交匯點上,外部采用鋼架支撐的扇形屋架配以玻璃屋面,內部裝飾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的中國紅,大墻上鑲嵌著數十個金色的繪有京劇經典劇目場景的木質圓形浮雕。劇場坐席1010個,分為上中下三層。
本日舉行專題晚會《我們的家園》,奏響整個慶典活動的序曲。晚會上,中國京劇院揭牌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京劇院,所屬梅蘭芳大劇院也掛牌開臺。
演出劇目
《慶賀》(趙建華)
《東方神韻》(李海燕)
《野豬林》(于魁智)
《壯別》(江其虎)
《文姬歸漢》(李世濟)
《白蛇傳》(李勝素,張威,黃樺,鄭巖)
《平原作戰》(李光)
《大賜福》(于魁智,李勝素)
2007年11月29日,農歷丁亥年十月二十日:梅蘭芳大劇院2007年11月29日演出
本日梅蘭芳大劇院舉行落成演出,為專題晚會《我們的家園》。
演出劇目
《慶賀》(趙建華)
《東方神韻》(李海燕)
《野豬林》(于魁智)
《壯別》(江其虎)
《文姬歸漢》(李世濟)
《白蛇傳》(李勝素,張威,黃樺,鄭巖)
《平原作戰》(李光)
《大賜福》(于魁智,李勝素)
上一篇: 李德載 | 下一篇: 劉一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