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资源,国产偷窥熟妇高潮呻吟,潮湿的心动漫在线观看免费未删减,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詩詞>>黃巢

黃巢

  “起義”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于騎射,粗通筆墨[1],進士不第,曾組織鹽幫,與朝廷緝查私鹽進行過多次武裝沖突。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兵。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起兵,響應王仙芝。
  黃巢軍最初東攻沂州(今山東臨沂)不克;轉攻山東、河南等地,攻占陽翟(今河南禹縣)、郟城(今河南郟縣)等八縣;進逼汝州(治今河南臨汝)。
  乾符三年九月,攻克汝州,殺唐將董漢勛,俘汝州刺史王鐐,直指東都洛陽。王鐐是宰相王鐸堂弟,王鐐為王仙芝寫信給蘄州刺史裴偓,表示愿意接受“招安”。是年年底裴偓誘降王仙芝,愿授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之職,黃巢堅決反對,大罵仙芝“始吾與汝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汝獨取官而去,使此五千余眾何所歸乎?”[2]隨后以杖擊傷仙芝頭部,頭破血流,其眾喧嘩不已。招安不成,蘄州刺史裴偓逃奔鄂州,不久兩軍分裂,三千余人從仙芝,仙芝乃大掠蘄州,黃巢引兵二千北上。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黃巢率軍攻陷鄆州(今山東鄆城),殺節度使薛崇。三月,又破沂州。
  仙芝一度攻破鄂州(今湖北武昌),王、黃又再度合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方),不久又分兵,仙芝轉攻郢州,唐朝招討副都監楊復光再次誘降,仙芝遣尚君長、楚彥威等人洽降,中途為唐招討使宋威所劫持,宋威貪功,妄報戰勝,尚君長等人移送長安被殺,仙芝大怒,降敵之事再次未遂。朝廷以宋威“殺尚君長非是”,鎮壓“無功”,解除其兵權,擢升曾元裕為招討使,又調西川節度使高駢任荊南節度使。
  乾符五年初,王仙芝軍攻破荊南(今湖北江陵)羅城,由于沙陀兵援軍到達,焚掠江陵而去,轉至申州。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兵敗被曾元裕部斬殺,余部奔亳州(治今安徽亳縣)投靠黃巢,推黃巢為黃王,自稱“沖天大將軍”,轉戰黃淮流域,又進軍長江下游一帶。
  轉戰江南
  乾符五年(878年)三月,黃巢軍進攻汴(今河南開封)、宋(治今河南商丘)二州,為東南面行營招討使張自勉所阻,轉攻衛南(今河南滑縣東北)、葉(河南葉縣)、陽翟(河南禹縣)等地,朝廷征調義成兵三千人守衛東都附近的伊闕(今河南洛陽南)、武牢等地,河南一時勢壯。黃巢率軍渡江南下,與舊部王重隱相呼應,攻下饒、信等州。同年十二月,進入福州(今屬福建),轉入廣東。
  乾符六年(879年)九月,攻克廣州,俘唐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又分兵西取桂州(廣西桂林),控制嶺南,自稱“義軍都統”,并發布檄文,斥責朝廷“宦豎柄朝,垢蠹紀綱,指諸臣與中人賂遺交構狀,銓貢失才”。廣州是唐朝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和重要的財賦供應地之一,
  唐末,阿拉伯人在制造叛亂,如:
  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十<本紀第十·肅宗>(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標點本,第一冊第253 頁)載:“癸巳,廣州奏大食國、波斯國兵眾攻城,刺史韋利見棄城而遁。”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唐紀三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56 年標點本,第十五冊第7062 頁)載:“癸巳,廣州奏:大食、波斯圍州城,刺史韋利見逾城走,二國兵掠倉庫,焚廬舍,浮海而去
  黃巢軍隊在廣州進行了平叛鎮暴,有一定歷史意義
  由于嶺表氣候濕熱,黃巢軍多患瘴疫死者,諸將“勸請北歸,以圖大利”,農民軍士氣低落,黃巢乃決意北還。是年自桂州編木筏,沿湘江而下,進逼江陵,北向襄陽。唐廷得知黃巢將北上,遣宰相王鐸為南面行營招討都統,屯兵江陵,又任命李系為行營副都統兼湖南觀察使,統兵十萬屯駐潭州(今湖南長沙),“以塞嶺北之路,拒黃巢”。此時農民軍連下永州(今湖南零陵)和衡州(今湖南衡陽),抵潭州城下,李系驚恐,緊閉城門。黃巢揮兵力戰,一日而下潭州,唐軍十萬人血染湘江。
  尚讓乘勝追擊,以五十萬軍進逼江陵,王鐸奔襄陽(今屬湖北襄樊),黃巢兵不血刃占據江陵,北趨襄陽。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和淄州刺史曹全晸合兵,大破之于荊門(今湖北荊門),俘斬十分之七八,黃巢與尚讓收余眾渡江東走,這時劉巨容以“朝廷無信”停止攻勢,曹全晸正要渡長江時,朝廷命泰寧都將段彥謨代曹全晸為招討使,全晸攻勢亦止,段彥謨殺宋浩及其二子。詔任命段彥謨為朗州刺史。黃巢轉掠江西,饒(治今江西鄱陽)、信、池(治今安徽貴池)、宣等十五州。
  廣明元年(880年)三月,高駢派驍將張璘渡江南下,狙擊黃巢,黃巢退守饒州(治今江西波陽)。張璘乘勝進軍,五月,黃巢又退守信州(治今江西上饒)。春夏之際,嶺南大疫,黃巢軍兵力損失慘重,“死者十三四”,張璘窮追不舍,黃巢佯降,又賄張璘大量黃金,懇求他手下留情,高駢上奏朝廷,聲稱黃巢軍“不日當平,不煩諸道兵,請悉遣歸”。
  宰相盧攜以朝廷名義,遣散了諸道唐兵。黃巢得知唐諸道兵已北渡淮河,立即與高駢絕交,五月時又北上,乘勝攻占了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華),張璘于信州戰死,六月,相繼攻克池州(治今安徽貴池)、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華)和宣州等地,七月強渡長江,兵勢甚盛。
  廣明元年(880年)八月,黃巢軍擊敗曹全晟,渡過淮河,淮北相繼告急。高駢懾于其威勢,坐守揚州(今江蘇揚州),保存實力。各州縣望風而降,十月,黃巢攻陷申州(今河南信陽),入潁州(治今河南阜陽)、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徐州(治江今蘇徐州)、兗州(治今山東兗州)。十一月,黃巢至汝州,十七日攻下東都洛陽,留守劉允章率百官迎接;十多天后從洛陽揮兵西進,僅激戰六日,十二月初三,攻下潼關(今陜西潼關東北),初四攻下華州(治今陜西華縣),后抵霸上。初五(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帶隨從宦官田令孜等倉皇逃奔四川成都,田令孜恐僖宗見責,獨歸咎盧攜,貶盧攜為太子賓客。盧攜仰藥死。
  稱帝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軍進入長安,金吾大將軍張直方率眾迎接黃巢大軍進城,“整眾而行,不剽財貨”,群眾達百萬軍,入城后,軍紀嚴明,閭里晏然,曉諭市人:“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向貧民散發財物,百姓列席歡迎。廣明元年十一月(881年1月16日),即位于含元殿,建立了大齊政權,年號金統。
  原朝官員,四品以下留用,余者罷之,以尚讓為太尉兼中書令,趙璋為侍中,孟楷、蓋洪為尚書左、右仆射,皮日休為翰林學士。不久,其部屬“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唐宗室留長安者幾無遺類,唐室官員惶惶不可終日,《秦婦吟》言:“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又沒收富家財產,號稱“淘物”,宮室皆赤腳而行。次年,唐軍曾一度攻入長安,齊軍暫時撤出,駐軍霸上,唐軍入城后燒殺擄掠,不得民心,齊軍當夜反攻,將唐軍驅逐出城[3]。這一次黃巢恨城民協助官軍,于是縱兵屠殺,血流成河,謂之“洗城”。黃巢未派大軍追擊唐僖宗,讓唐軍有喘息機會,黃巢說到底只是一般流寇氣息,軍隊所過之地,只顧著吃糧,極少建設,百姓凈盡、赤地千里。
  敗亡
  中和二年(882年),四川的唐僖宗反攻,九月,齊軍將領朱溫在同州(今陜西大荔)與王重榮交戰中,投降唐軍,被任命為右金吾大將軍,賜名全忠。沙陀族李克用又率援軍助唐,率兵一萬余人南下,齊軍大將趙璋戰死,華州、蘭田相繼失守。黃巢于中和三年四月撤出長安,逃入商山,沿途拋棄黃金珠寶,唐軍爭寶竟不急追。后以齊將孟楷為先鋒,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軍守將秦宗權戰敗投降,六月圍攻陳州(今河南淮陽),遭遇刺史趙犨頑強抵抗,大小數百戰,始終未能攻拔其城。齊將孟楷挺進河南途中,中俘犧牲。
  黃巢聞知孟楷遇害,大怒,部隊屯于溵水,“掘塹五重,百道攻之”,誓為孟楷報仇。為了應付全軍糧食,黃巢以人肉為糧糗,數百巨錘,同時開工,成為供應軍糧的人肉作坊,無論男女老幼,悉數納入巨舂,稱之為“搗磨寨”。[4][5][6]黃巢圍陳州幾三百日,啖食數十萬人。唐軍在陳州附近的西華(今天河南境內)大敗黃思鄴,齊軍退軍故陽里(今淮陽北部)。陳州之圍遂解。黃巢引兵向汴州行進,尚讓以五千精銳直逼大梁(今河南開封)。
  中和四年(884年)春天,李克用率兵五萬,自河中南渡,連敗齊軍于太康、汴河、王滿渡。黃巢只好轉戰山東。中和四年(884年)三月,朱溫大敗黃巢于王滿渡(今河南中牟北),黃巢的手下李讜、葛從周、楊能、霍存、張歸霸、張歸厚、張歸弁等投降朱溫;而黃巢殘部向東北逃亡,又遇李克用于封丘(今河南封丘),時遭大雨,黃巢集散兵近千人奔兗州,“克用軍晝夜馳,糧盡不能得巢,乃還。”[7]。六月十五日,武寧節度使時溥派李師悅率兵萬人,與降將尚讓緊追其后。
  是年六月十七日(7月13日),黃巢在狼虎谷(今山東萊蕪)為部下林言所殺[8][9](一說自殺[10],也有黃巢最后出家的說法[11])。清代學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載:“黃巢死于泰山……九頂山南有大冢,俗稱黃巢墓。”
  尾聲
  黃巢殘暴毒虐,觀念狹隘,嗜好濫殺無辜,攻克長安之后不思進取,未消滅分鎮關中的唐朝禁軍,又缺乏經濟政策,最后被唐軍擊敗。黃巢從子黃浩率殘部流竄,號“浪蕩軍”。昭宗天復初年,進攻湖南時,為湘陰土豪鄧進思所伏殺。至此唐末農民戰爭結束。
  唐僖宗中和四年,秋七月,僖宗在大玄樓舉行受俘儀式。武甯節度使時溥獻上黃巢首級,另有黃巢姬妾二三十人。僖宗問“汝曹皆勛貴子女,世受國恩,何為從賊?”居首的女子回答:“狂賊兇逆,國家以百萬之眾,失守宗祧,播遷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帥于何地乎!”[12]上不復問,皆戮之于市。臨刑前,執法人員可憐這些婦女,讓她們喝醉后再執刑,女孩們邊哭邊喝,不久在醉臥中受死,獨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從容就死。黃巢亂后,唐朝又勉強維持了二十三年的國祚。
  哀帝天佑四年(907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篡唐,建國號為梁。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論及:“……黃巢渡過長江四次,黃河兩次。這為歷史上空前絕后的流寇發現唐帝國中有無數的罅隙可供他自由來區。各處地方官員只顧本區的安全,從未構成一種有效的戰略將他網羅。”
  [編輯] 注釋
  1. ↑ 南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云:“黃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連句,翁思索未至,巢隨口應曰:‘堪于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巢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2. ↑ 《資治通鑒》巻第二百五十二
  3. ↑ 《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四載:“賊露宿霸上,調知官軍不整,且諸軍不相繼,引兵還襲之,自諸門分入,大戰長安中,宗楚、弘夫死,軍士重負不能走,是以甚敗,死者什八九。”
  4.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黃巢傳》載﹕“賊圍陳郡三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餓倚墻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5.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楷擊陳州敗死,巢自圍之,略鄧、許、孟、洛,東入徐、袞數十州。人大饑,倚死城塹,賊俘以食,日數千人,乃辦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
  6. ↑ 《資治通鑒•第二二五卷》“巢益怒,營于州北,立宮室百司,為持久之計。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于碓,并骨食之,號給糧之處曰‘舂磨寨’。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卞、曹、濮、徐、袞等數十州,咸被其毒。”“黃巢圍陳州幾三百日……”
  7.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
  8. ↑ 《舊唐書•黃巢傳》:“黃巢入泰山,徐帥時溥遇將張友與尚讓之眾掩捕之。至狼虎谷,巢將林言斬巢及二弟鄴、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僖宗紀》、《時溥傳》、《桂苑筆耕錄》、《北夢瑣言》、《新唐書•時溥傳》、《資治通鑒》,以及方積六《黃巢起義考》均從其說。
  9. ↑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稱,“黃巢帶著—些家屬逃入泰山,外甥林言殺黃巢、黃鄴、黃揆及這些人的妻和子,取首級要到時溥處獻功,路上遇唐兵。唐兵殺林言,取林言和黃巢等人的首級獻給時溥。”
  10. ↑ 《新唐書•黃巢傳》:“巢計蹙,謂林言曰:若取吾首獻天子,可得富貴,毋為他人利。言,巢甥也,不忍;巢乃自刎。”
  11. ↑ 邵博《河南邵氏聞見后錄》:“唐史中和四年六月,時溥以黃巢首上行在者,偽也。東西兩都父老相傳,黃巢實不死,其為尚讓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為僧,得脫,往投河南尹張全義,故巢黨也,各不敢識,但作南禪寺以言之。”陶榖《五代亂離記》:“黃巢遁免,后祝發為浮屠,有詩云;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問,獨倚危欄看落暉。”同樣的說法另見于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王明清《揮麈后錄》以及劉實之《劉氏雜志》。
  12. ↑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五十六》
  黃巢殺人辨
  江帆
  文章來源:歷史知識
  思想烏有之鄉:2007-11-20
  近讀“烏有之鄉”張宏良先生大作《靈魂救贖的革命與暴力失衡的悲劇》,文中談到一種妖魔化偉大歷史事件及其領袖人物的文化現象,他稱之為“七殺碑”文化、劊子手文化。話說明末清初,入川的清軍幾乎殺光了四川人,300多萬四川人被殺得只剩下一萬多人。為了把殺光四川人的罪行推到40年前就已戰死的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頭上,就有人編造了所謂的“七殺碑”,把張獻忠的話“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篡改為“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殺殺殺殺殺殺殺!”,把張獻忠妖魔化為殺人魔王。后世歷代御用文人學者為掩飾反動集團對人民的殘暴屠殺,無不仿效編造“七殺碑”的手法,“七殺碑”也就成為中國劊子手文化的經典。其實,這種“七殺碑”文化、劊子手文化由來已久。對于“黃巢殺人”,又何嘗不是如此!1981年本人在《歷史知識》雜志上發表過一篇小文章,或可作為民間觀點的補充、史料的佐證以及對“七殺碑”故伎重演的回應,故在這里將舊文重發。
  黃巢殺人辨
  我的家鄉,在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的民諺:“黃巢殺人八百萬,錯殺凡間半個人。”何謂“半個人”?據說黃巢所殺的人中,大都是該當死罪的“妖孽”,只有一個懷孕的婦人,她本屬于該殺之列,由于她被殺了,腹中所懷的胎兒也就跟著屈死了。這個還未出世的無辜的小生命,就算是被錯殺的那“半個人”。這首民諺的意思說得很明白:“黃巢殺人八百萬”,多則多矣,然而,幾乎沒有錯殺的。
  當然 ,無論是“八百萬”之多,抑或只是“半個人”,都不過是民諺中夸張手法,而且傳說也不足為憑。但這首民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人民群眾的愛和憎,反映出歷代勞動群眾對黃巢和“黃巢殺人”等歷史問題所作的形象而公正的評價。
  與勞動群眾的這種看法相反的,是封建統治階級和那些“清高通達”的士大夫。他們總是惡毒誣蔑歷史上的農民起義軍及其領袖,對“黃巢殺人”也大肆渲染,橫加誹謗。唐禧宗時的宦官楊復光攻擊黃巢起義軍說:“毒流萬姓,盜污兩京。”當時,劍南西州節度使高駢也誣稱黃巢是“以焚劫為良謀,以殺傷為急務”。新、舊《唐書》,都是把《黃巢傳》置于全書的末尾,與安祿山、史思明等“逆臣”的傳放在一起。可是,不管他們怎樣加以貶斥,黃巢義軍在歷史上的功績是抹殺不了的!
  《資治通鑒》上說王仙芝、黃巢起義時,“民之困于重斂者爭歸之,數月之間,眾至數萬”。當黃巢統率義軍浩浩蕩蕩開進長安那一天,民眾“夾道聚觀”。當時尚讓代表義軍出來向市民講話,大意是:“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但安居無恐。”而且義軍“見貧者往往施與之”。這些事實批駁了所謂“毒流萬姓”之類的無恥謊言。
  據《資治通鑒》記載,黃巢義軍初入長安時,“尤憎官吏,得者皆殺之”,鎮壓的主要是少數的皇室貴族、達官豪富。黃巢建國稱帝時在頒布的政令中說:“唐官三品以上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這有力說明,黃巢義軍對待唐朝廷中的舊官吏,也是比較謹慎的,采取了有所區別的政策。當黃巢義軍退出長安重又攻入城后,“怒民(實指大地主、大商人)之助官軍”,曾采取某些鎮壓措施,那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所謂“洗城”之說,實屬夸大。
  黃巢義軍攻入長安時,晚唐著名詩人韋莊正在長安應舉。他是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的目擊者,事后,他寫的一首長篇敘事詩《秦婦吟》,就真實反映了黃巢義軍占領長安時的情景。盡管《秦婦吟》詩中攻擊黃巢義軍,而在敘述黃巢義軍重新攻占長安前后的那些詩句中,除了寫戰役之后城里缺糧的情形外,并沒有什么“洗城”之類的描寫。相反,韋莊倒是認為唐王朝的“官軍”的搶劫遠比黃巢義軍更甚。詩人借一老翁之口說:“千間倉兮萬斯箱,黃巢過后猶殘半。自從洛下屯師旅,日夜巡兵入村塢……入門下馬若旋風,罄室傾囊如卷土。”就連官修的史書也不得不承認唐王朝的“官軍”惟以奸淫剽掠、殘害民眾為事,紀律壞極了。《資治通鑒》上說,“官軍”第一次反攻長安時,“軍士釋兵入第舍,掠金帛、妓妾”。《新唐書》上也說,黃巢義軍退出長安后,封建割據勢力的方鎮兵曾“互入擄掠”。由此看來,“以焚劫為良謀,以殺傷為急務”的,倒正是唐王朝的“官軍”,而不是黃巢義軍。
  當然,我們也無須諱言,黃巢義軍也殺了一些人。這當中也可能避免不了有誤殺或濫殺的現象發生。過去,有人曾斷定,黃巢義軍的殺人純系“子虛烏有”;或者對此避而不談。這都是不足令人信服的。
  我們既反對對于農民起義軍的惡毒誣蔑;同時,也要尊重歷史事實。對于歷史,還是應該采取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態度。
  (原載《歷史知識》雙月刊1981年第6期)
上一篇: 黃燮清 下一篇: 胡銓

網友關注

詩詞搜索

古詩詞大家

詩仙 詩圣 詩王 詩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賀
帝王也風騷
毛澤東李世民武則天 劉邦劉徹 乾隆
詩骨 詩杰 詩狂 詩家天子
陳子昂 王勃 賀知章 王昌齡
詩佛 詩囚 詩奴 詩豪
王維 孟郊 賈島 劉禹錫
詞妖
李清照李義辛棄疾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唐宋八大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
小李杜
李商隱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縉楊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