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淹,字執禮。隋時隱太山,文帝惡之,謫戍江表。秦王引為天策府曹參軍,文學館學士,侍宴,賦詩尤工,賜金鐘。坐事流巂州。太宗召拜御史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參預朝政。詩三首。
淹祖杜業為北周豫州刺史,父杜征為河內郡太守。他又是唐初良相杜如晦的叔父。淹幼時,聰明而多才藝,有美名。與同郡韋福嗣交厚,他曾對韋福嗣說,陛下好用隱士,不若隱居太白山。兩人因此不出仕,隱居太白山。隋文帝知道實情后,非常生氣,把他們流放到長江以南。大赦天下后,淹回京。雍州司馬高孝基上表推薦,授承奉郎。隋煬帝大業末年(616年),官至御史中丞。
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隋朝滅亡。次年(唐高祖武德二年),王世充在洛陽廢皇泰主楊侗,自立為鄭國皇帝。以杜淹為吏部尚書,頗得信任。淹侄如晦為唐皇子李世民謀士,杜如晦的哥哥(名不詳)和弟弟杜楚客密謀在洛陽起事,事情泄露,哥哥被王世充所殺,楚客被關押。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平定洛陽,杜淹將被殺,杜楚客說服兄杜如晦營救。
起初,杜淹欲投靠太子建成。負責選官的封德彝告訴了房玄齡,房玄齡擔心對李世民不利,便推薦杜淹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
武德七年(624年),慶州總管楊文干私運東宮鎧甲,事發,唐高祖大怒,囚禁了李建成。楊文干害怕,舉兵謀反,被李世民平定。事后,在齊王李元吉的勸說下,高祖釋放了李建成,而歸罪于杜淹和東宮屬官韋挺,將他流放到巂州。李世民知淹無罪,贈以黃金三百兩。
武德末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后,太宗即位。即召回杜淹,拜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賜實封四百戶。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杜淹遷吏部尚書,參議朝政,成為宰相之一。他前后推薦四十余人,后來多為知名官員。
杜淹曾推薦刑部員外郎郅懷道,太宗問:“郅懷道何如?”淹答:“懷道在隋作吏部主事,有清廉謹慎之名。煬帝三下江都時,行計已決,公卿都違心贊同巡游,郅懷道官位極卑,獨稱不可。”太宗問:“卿當時對下江都如何說?”淹答:“臣從行計。”太宗問:“事君之義,有犯無隱。卿稱懷道為是,為什么自不正諫?”淹答:“臣當時不居重任,又知就是進諫也必定不從,徒死無益。”太宗問:“孔子稱從父之命,未為孝子。故父有爭子,國有爭臣。若以君主之無道,為什么還做他的官?既食其祿,為什么不匡正他的過失?”
太宗又召淹笑曰:“卿在隋朝,可以說官位小而不言;仕王世充,為何不極諫?”杜淹回答:“亦有諫,但王世充不從。”太宗說:“王世充若修德從善,當不滅亡;既然他無道拒諫,卿怎么能免禍?”淹啞然。太宗又問:“卿在今日,為宰相之一,會陳辭極諫嗎?”杜淹回答:“臣在今日,必盡死無隱。當年,百里奚在虞國時,虞國亡;在秦國時,秦國霸,臣竊自比之。”太宗笑。當時,淹兼二職,而無清廉之譽,又素與長孫無忌不睦,時多有非議。
淹病,太宗上門慰之,賜帛三百匹。貞觀二年(628年),淹卒,贈尚書右仆射,謚號襄。子敬同襲爵,官至鴻臚少卿。敬同子從則,唐中宗時為蒲州刺史。
上一篇: 獨孤及 | 下一篇: 杜正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