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跛
bǒ ? ㄅㄛˇ
◎ 腿或腳有病,走路時(shí)身體不平衡,瘸:跛腳。跛子。跛行。跛鱉千里(喻本身?xiàng)l件再差,只要不懈努力,終能獲得成功)。
英文翻譯
◎ 跛
lameness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 跛 bǒ?
〈動(dòng)〉
(1) (形聲。從足,皮聲。本義:瘸,腿或腳有毛病)同本義 [walk lamely]
跛,行不正也。——《說(shuō)文》
立毋跛。——《禮記·典禮上》
眇能視,跛能履。——《易·履卦》
此獨(dú)以跛之故。——《淮南子·人間訓(xùn)》
(2) 又如:跛足(腳殘廢有病。同跛腳、瘸腿);跛蹇(一腳殘廢);跛蹩(跛行);跛蹶(失足跌倒)
詞性變化
◎ 跛 bǒ?
〈名〉
(1) 瘸腿的人 [lame person]
盲跛不能講,死亡在遲速。——梅堯臣《田家語(yǔ)》
(2) 又如:眇跛(瞎子與瘸子)
漢語(yǔ)字典
[①][bǒ]
[《廣韻》布火切,上果,幫。]
(1)足瘸。
(2)瘸腿的人。
(3)跛行,走起路來(lái)身體不平衡。
(4)鈍拙。
[②][bì]
[《廣韻》彼義切,去寘,幫。]
站立時(shí)重心偏于某一足上。古時(shí)認(rèn)為是一種不恭敬的舉止。
音韻參考
[廣 韻]:布火切,上34果,bǒ,果合一上戈幫
[平水韻]:上聲二十哿·去聲四寘
[粵 語(yǔ)]:bai1bei3bo2
[閩南語(yǔ)]:pai2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酉集中】【足字部】 跛; 康熙筆畫:12; 頁(yè)碼:頁(yè)1224第05〔古文〕?【唐韻】布火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補(bǔ)火切,??音播。【說(shuō)文】行不正也。一曰足排之。【篇海】足偏廢。【易·履卦】跛能履。【禮·問(wèn)喪】跛者不踴。【穀梁傳·成元年】衞孫良夫跛。 又【廣韻】【集韻】【韻會(huì)】彼義切【正韻】兵媚切,??音賁。偏任也。【禮·曲禮】立毋跛。【註】跛,偏也。又【禮器】有司跛倚以臨祭。【註】偏任爲(wèi)跛,依物爲(wèi)倚。 又【集韻】滂禾切,音頗。人名。【類篇】楚有薳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