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衣
yī ? ㄧˉ
◎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體的東西:衣服。衣著(zhuó)。衣冠。衣架。衣錦還(huān)鄉(xiāng)。
◎ 披或包在物體外面的東西:炮衣。糖衣。腸衣。
◎ 中醫(yī)把胎盤和胎膜統(tǒng)稱為“胞衣”。
◎ 姓。
英文翻譯
◎ 衣
clothes clothing coating covering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 衣 yī?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領(lǐng)口,兩旁象袖筒,底下象兩襟左右相覆,為上衣形。“衣”是漢字的一個(gè)部首。從“衣”的字與衣服有關(guān)。本義:上衣)
(2) 同本義 [upper garment;jacket]
衣,所以蔽體者也。上曰衣,下曰裳。——《說(shuō)文》
一戎衣。——《書·武城》。傳:“服也。”
薄澣我衣。——《詩(shī)·周南·葛覃》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詩(shī)·齊風(fēng)·東方未明》
綠衣黃裳。——《詩(shī)·邶風(fēng)·綠衣》
荀九家乾為衣。——《易·說(shuō)卦》
夜披衣坐。——唐· 李朝威《柳毅傳》
披紫衣。
(3) 又如:衣祛(衣袖);衣袖(衣服的袖子);衣褲(上衣與褲子)
(4) 服裝的通稱。合上衣下裳而言 [clothing;clothes;garment]
豈曰無(wú)衣,與子同袍。——《詩(shī)·秦風(fēng)·無(wú)衣》
無(wú)衣無(wú)褐。——《詩(shī)·邶風(fēng)·七月》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禮記》
(5) 又如:衣衿(秀才穿的衣服;亦指秀才的功名);衣不解帶(指和衣而睡);衣不周身(衣不蔽體);衣巾寄學(xué)(以士子的身份就學(xué));衣襖(軍服);衣飯(借指謀生的職業(yè)、技能)
(6) 器物的外罩 [covering]。如:衣甲(鎧甲);衣車(前后有遮蔽的車子);弓衣;劍衣;衣袍(古代指覆蓋在棺材外面的布罩)
(7) 指胞衣 [afterbirth]。如:衣胞符藥(用胎盤做成的藥物);衣包(胞衣,胎盤和胎膜)
(8) 涂層 [coating]。如:糖衣;防護(hù)衣
(9) 膜,薄軟柔韌的片、張或?qū)?[membrane]。如:花生衣
(10) 另見(jiàn) yì
基本詞義
◎ 衣 yì
〈動(dòng)〉
(1) 穿衣 [wear;put on]
許子必織布然后衣乎?——《孟子·滕文公上》
許子衣褐。
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韓非子·五蠹》
(2) 又如:衣紫腰金(身穿紫衣,腰系金帶。喻高官厚祿,榮華富貴);衣帛(穿絲制的衣裳);衣冠(穿衣戴帽)
(3) 遮蓋;包扎 [cover;wrap up;bind up]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易·系辭下》
裂裳衣瘡。——柳宗元《段太尉逸事?tīng)?/a>》
(4) 又如:衣被海內(nèi)(給全國(guó)都帶來(lái)好處);衣飾(掩飾);衣覆(覆蓋)
(5) 依靠。后作“依” [rely on]
(6) 另見(jiàn) yī?
漢語(yǔ)字典
[①][yī]
[《廣韻》於希切,平微,影。]
(1)上衣。
(2)泛指衣服。
(3)引申指遮蔽身體局部的東西。
(4)蒙覆在器物或自然物表面的東西。
(5)包裹在藥丸外面或浮在某些食物表面的東西。
(6)指胞衣。
(7)指鳥(niǎo)類的羽毛。
(8)指果實(shí)的皮、膜及表面的霜粉。
(9)殷代祭祀名。參閱王國(guó)維《觀堂集林·殷卜辭中所見(jiàn)先公先王考》。
(10)通“依”。
(11)通“殷”。
(12)姓。元代有衣氏。見(jiàn)《元史·列女傳二》。
[②][yì]
[《廣韻》於既切,去未,影。]
(1)穿(衣服)。
(2)謂給人穿上衣服。
(3)覆蓋。
(4)引申為裹扎。
(5)在物體表面包裹或涂抹。
音韻參考
[上古音]:微部闕母,i?i
[廣 韻]:於希切,上平8微,yī,止開(kāi)三平微影
[平水韻]:上平五微·去聲五未
[粵 語(yǔ)]:ji1ji3
[閩南語(yǔ)]:i1,ui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下】【衣字部】 衣; 康熙筆畫:6; 頁(yè)碼:頁(yè)1111第01【唐韻】【集韻】【韻會(huì)】??於希切,音依。【說(shuō)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shí)人。【白虎通】衣者,隱也。【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軀依也。【類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禮·玉藻】衣,正色。裳,閒色。【傅??·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nèi)。 又絲衣,祭服也。【詩(shī)·周額】絲衣其紑。 又【博雅】寢衣,衾,??服也。 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又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yǎng)心也。 又面衣。【晉書·惠帝紀(jì)】尚書高光進(jìn)面衣。 又耳衣。【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又綴衣,掌衣服官名。【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zhǔn)人、綴衣、虎賁。 又白衣,未仕之稱。【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爲(wèi)不宜與白衣會(huì)。 又牛衣,編亂麻爲(wèi)之。卽今俗呼爲(wèi)龍具者。【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wú)被,臥牛衣中。 又垣衣,苔也。【王融詩(shī)】垣衣不可裳。 又姓。【通志·氏族略】見(jiàn)《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又人名。【高士傳】被衣,堯時(shí)人。蒲衣,舜時(shí)人。 又靑衣,地名。【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註】今爲(wèi)臨卭。 又借服膺意。【書·康誥】紹聞衣德言。 又【唐韻】於旣切,讀去聲。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韻】著衣也。【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 又【韻補(bǔ)】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 一作?。【通志·六書略】卽衣字,從向、身。
考證:〔【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 謹(jǐn)照原文??改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