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緌
ruí ? ㄖㄨㄟˊ
◎ 古時(shí)帽帶打結(jié)后下垂的部分:“葛履五兩,冠緌雙止。”
◎ 像纓飾的下垂物。
◎ 古代指有虞氏的旌旗,后泛指旌旗或旗幟的垂流。
◎ 系結(jié)。
◎ 繼續(xù)。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 緌 ruí?
〈名〉
(1) 纓子 [tassels hanging from a hat or cap]
緌,系冠纓也。——《說文》。謂纓之垂者。
喪冠不緌。——《禮記·檀弓》
(2) 古代冠帶結(jié)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
冠緌纓。——《禮記·內(nèi)則》。孔穎達(dá)疏:“結(jié)纓頜下以固冠,結(jié)之余者,散而下垂,謂之緌。”
(3) 似纓飾的下垂物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唐· 虞世南《蟬》
(4) 古指有虞氏旌旗,以旄牛尾注于竿首為之。后泛指旌旗或旗幟的垂游 [flag]。如:緌章(古代旗竿頂端所飾的染色鳥羽或旄牛尾,用以別貴賤);緌旌(垂旒舒展的旗幡)
詞性變化
◎ 緌 ruí?
〈動(dòng)〉
(1) 系結(jié) [tie]
躡履緌冠。——宋·佚名《沁園春·壽東屏》
(2) 繼續(xù) [continue]
緌,繼也。——《爾雅》
漢語字典
[①][ruí]
[《廣韻》儒隹切,平脂,日。]
“綏3”的被通假字。
(1)古代帽帶的下垂部分。
(2)長(zhǎng)在口、腹下的針喙。
音韻參考
[廣 韻]:儒隹切,上平6脂,ruí,止合三平脂A日
[平水韻]:上平四支
[粵 語]:jeoi4jeoi6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未集中】【糸字部】 緌; 康熙筆畫:14; 頁碼:頁929第10【廣韻】【集韻】【韻會(huì)】儒隹切【正韻】如隹切,??音蕤。【說文】系冠纓也。【詩·齊風(fēng)】冠緌雙止。【傳】冠緌,服之尊者。【儀禮·士冠禮】其緌也。【註】緌,纓飾。 又【禮·檀弓】范則冠而蟬有緌。【註】蟬,蜩也。緌爲(wèi)蜩喙,長(zhǎng)在腹下。 又【周禮·天官·夏采註】緌,以旄牛尾爲(wèi)之,綴于橦上,所謂注旄于干首者。【釋名】緌,有虞氏之旌也。注旄竿首,其形橤橤然也。 【集韻】緌,或作綏。詳綏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