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字典
[①][shī]
[《廣韻》失入切,入緝,書。]
亦作“溼1”。“濕1”的繁體字。
(1)潮濕。與“乾”相對。
(2)沾濕。
(3)猶遲緩。
(4)中醫(yī)術(shù)語。風、寒、暑、濕、燥、火為六淫。濕屬陰邪,流行于夏季。
(5)干燥。
[②][tà]
[《廣韻》他合切,入合,透。]
同“漯1”。
古水名。
[③][xí]
[《集韻》席入切,入緝,邪。]
(1)通“隰”。
(2)通“”。低下。
[④][xiè]
[《集韻》悉協(xié)切,入帖,心。]
亦作“隰2”。
古人名用字。
[⑤][chì]
[《集韻》叱入切,入緝,昌。]
見“濕5濕”。
音韻參考
[廣 韻]:失入切,入26緝,shi,深開三入侵A書
[平水韻]:入聲十四緝
[唐 音]:*ship
[國 語]:shī,qì
[粵 語]:sap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巳集上】【水字部】 溼; 康熙筆畫:14; 頁碼:頁641第14【唐韻】【集韻】【韻會】??失入切,音?。【說文】幽溼也。從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爾雅·釋地】下者曰溼。【易·乾卦】水流溼。 又吏治太急曰束溼。【前漢·酷吏傳】急如束溼。【註】言其急之甚也。溼物則易束。 又溼溼,水光開合之貌。【木華·海賦】瀼瀼溼溼。 又【揚子·方言】溼,憂也。宋衞謂之愼,或曰??。陳楚或曰溼,或曰濟。自關(guān)而西,秦晉之閒,凡志而不得,欲而不獲,高而有墜,得而中亡,謂之溼。或謂之惄。【註】溼者,失意潛沮之名。 俗作濕。【徐鉉曰】今人不知,以濕爲此字。濕乃水名,非此也。【毛氏曰】濕,本合韻,託合切,水名。後誤以爲乾溼字。
考證:〔【說文】幽溼也。從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 謹照繫傳原文,覆而有土改覆土而有水。〔【爾雅·釋地】陂下者曰溼。〕 謹照原文省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