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汭
ruì ?ㄖㄨㄟˋ
◎ 河流會合的地方或河流彎曲的地方。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汭 ruì?
〈名〉
(1) 兩條水流匯合處 [confluence of streams]
汭,水相入也?!?a href="/r_ci_2e944138cfc78acfb5fd79edbee3db45/" target="_blank">說文》
氂降二女于媯汭。——《書·堯典》。注:“水所入曰汭?!?br>
令尹子常以舟師及 沙汭而還。——《左傳·昭公二七年》
(2) 河流、湖泊的彎處 [river bends]
館于洛汭?!?a href="#">左傳·昭公元年》
虢公敗戎于 渭汭。——《左傳》。 杜預(yù)注:“水之隈曲曰汭?!?br>
(3) 水濱 [bank]
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水汭,令半濟而擊之,利。——《孫子》。唐· 杜牧注:“水內(nèi)乃汭也,誤為內(nèi)耳?!?br>
(4) 水流之北 [north of a River]
弱水既西,涇屬 渭汭?!?a href="#">書·禹貢》。 孔傳:“水北曰汭?!?br>
(5) 水名 [Rui River]
(6) 在山西省永濟縣境。西流注于黃河,傳說即舜納二妃處
(7) 在江西鉛山縣境,為上饒江支流
(8) 涇水支流,發(fā)源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涇源縣南,至甘肅涇川縣流入涇水
漢語字典
[①][ruì]
[《廣韻》而鋭切,去祭,日。]
(1)河流會合或彎曲的地方。
(2)水濱。
(3)水流之北。
(4)水名。在山西省永濟縣境,西流注于黃河。傳說為舜納媯汭二妃處。
(5)水名。在江西省鉛山縣境,為上饒江支流。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江西三·廣信府》。
(6)水名。涇水支流。發(fā)源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涇源縣南,至甘肅省涇川縣流入涇水。
音韻參考
[廣 韻]:而銳切,去13祭,ruì,蟹合三去祭A日
[平水韻]:去聲八霽
[國 語]:ruì
[粵 語]:jeoi6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巳集上】【水字部】 汭; 康熙筆畫:8; 頁碼:頁607第15【唐韻】而銳切【集韻】【韻會】【正韻】儒稅切,??音芮。水名?!局芏Y·夏官·職方氏】雝州,其川涇汭。【註】汭在豳地。 又【說文】水相入貌。一曰小水入大水也?!∮炙畠?nèi)也。【書·堯典】釐降二女于嬀汭。【傳】汭,水之內(nèi)也。通作芮?!驹姟ご笱拧寇趋吨畢u。【箋】水內(nèi)曰芮,水外曰鞫。 又水北也。【書·禹貢】涇屬渭汭?!緜鳌克痹粵I。【疏】涇水南入渭,而名爲(wèi)渭汭,知水北曰汭。又【五子之歌】徯于洛之汭?!菊x】待于洛水之北?!∮炙袂鸂?wèi)汭?!咀髠鳌糠Q淮水之曲曰淮汭,漢水之曲曰夏汭,滑水之曲曰滑汭?!∮稚尺呍簧硾I?!灸救A·海賦】雲(yún)錦散文,於沙汭之際?!∮帧炯崱咳缌忧?,音爇。水北也。義同?!窘汀M古詩】昨發(fā)赤亭渚,今宿浦陽汭。方作雲(yún)峰異,豈伊千里別。 又他昆切,音暾。與涒通。詳七畫涒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