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屈
qū ? ㄑㄩˉ
◎ 使彎曲,與“伸”相對(duì):屈曲(qū)。屈折。屈膝。屈伸(彎曲和伸直,引申為失意和得意)。首屈一指。卑躬屈膝。
◎ 低頭,降服:屈服。屈從。威武不屈。
◎ 冤枉,叫人不痛快:冤屈。委屈。屈辱。屈才。屈就(受委屈而擔(dān)任某種職務(wù),常用于請(qǐng)人任職的客套話)。屈駕。屈己待人。
◎ 理虧:屈心(虧心,昧心)。理屈詞窮。
◎ 姓。
英文翻譯
◎ 屈
bend bow injustic subdue submit wrong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 屈 qū?
〈動(dòng)〉
(1) (形聲。從尸,出聲。尸,古文字中是假臥著的人形。本義:彎曲)
(2) 同本義 [bend]
屈,拗曲。——《廣韻》
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正字通》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易·系辭》
猬縮蠖屈。——馬中錫《中山狼傳》
不可屈伸。——明· 宋濂《送東陽(yáng)馬生序》
安能屈豪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屈膝叩首。——清· 方苞《獄中雜記》
不當(dāng)屈。——清· 張廷玉《明史》
(3) 又如:屈指詢算(迷信指用手指占算);屈律(彎曲的樣子);屈卮(有彎曲把手的酒杯);屈申(屈伸。屈曲和伸展);詘屈(曲折;彎曲);屈伸(屈曲);屈屈(彎彎曲曲);屈蠖(曲身的尺蠖)
(4) 委屈;冤屈 [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
不可屈致。——《三國(guó)志·諸葛亮傳》
大書(shū)一屈字。——明· 高啟《鳧藻集·書(shū)博雞者事》
求一屈己。——清· 劉開(kāi)《問(wèn)說(shuō)》
被誣負(fù)屈。——清· 張廷玉《明史》
(5) 又如:屈官司(冤枉官司);屈致(隨便招請(qǐng),使人受到委屈);屈事(冤枉事);屈馳(委屈);屈氣(怨氣);屈漾(屈央,屈恙。冤枉);屈厄(委屈困頓)
(6) 屈服 [subdue;yield]
屈人之兵。——《孫子·謀政》
屈人之兵而非戰(zhàn)。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寧死不屈;大丈夫能屈能伸;屈撓(屈服順從);屈伏(屈服)
(8) 治理,收治 [administer]
順彼長(zhǎng)道,屈此群丑。——《詩(shī)·魯頌·泮水》
(9) 強(qiáng)迫 [force]
力不勝,皆屈為僮。——柳宗元《童區(qū)寄傳》
(10) 壓抑 [constrain]。如:屈抑(壓抑);屈束(壓抑約束)
(11) 纏繞 [twine]。如:屈蟠(盤曲);屈郁(盤結(jié)、旋繞)
(12) 理虧 [be in the wrong]
理屈詞窮。——清· 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
詞性變化
◎ 屈 Qū
〈名〉
(1) 古邑名 [Qu town]。春秋晉地。在今山西省吉縣北,盛產(chǎn)良馬
(2) 姓。春秋楚王族三姓之一。如:屈突通(唐昌黎人。后居長(zhǎng)安。唐時(shí)官至兵部尚書(shū)。后平定王世充有功,拜右仆射,封蔣國(guó)公);屈突(復(fù)姓);屈宋(屈原與宋玉。二人都以辭賦見(jiàn)稱)
◎ 屈 qū?
〈形〉
(1) 假借為“崛”。高起,突出 [towering]
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漢書(shū)·敘傳上》
(2) 假借為“倔”。直傲不屈 [stubborn;unbending]
漢語(yǔ)字典
[①][qū]
[《廣韻》區(qū)勿切,入物,溪。]
[《廣韻》九勿切,入物,見(jiàn)。]
(1)彎曲。
(2)使屈服;屈服,折節(jié)。
(3)屈辱;委屈;冤枉。
(4)壓抑;屈抑。
(5)理虧。
(6)纏繞。
(7)集中。
(8)交錯(cuò)陳設(shè)。
(9)敬詞。猶言請(qǐng)。
(10)斷絕。
(11)方言。救治。
(12)量詞。
(13)姓。亦特指屈原。
(14)古地名。一在今山西鄉(xiāng)寧北,盛產(chǎn)良馬。一在今山西吉縣,春秋時(shí)晉公子夷吾的采邑。
[②][jué]
[《集韻》渠勿切,入迄,羣。]
(1)短。
(2)竭盡,窮盡。
(3)見(jiàn)“屈2奇”。
(4)通“倔”。參見(jiàn)“屈2強(qiáng)”。
(5)通“崛”。參見(jiàn)“屈2起”。
[③][què]
[《集韻》丘月切,入月,溪。]
通“闕1”。
音韻參考
[廣 韻]:九勿切,入8物,ju,臻合三入文見(jiàn)
[平水韻]:入聲五物
[唐 音]:*kiu?t,ghiu?t
[國(guó) 語(yǔ)]:qū
[粵 語(yǔ)]:wat1
[閩南語(yǔ)]:khut4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寅集上】【尸字部】 屈; 康熙筆畫(huà):8; 頁(yè)碼:頁(yè)301第07〔古文〕????【廣韻】區(qū)勿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曲勿切,??音詘。【說(shuō)文】無(wú)?也。從?出聲。又曲也,請(qǐng)也。又【增韻】鬱也,軋也。【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易·繫辭】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孟子】威武不能屈。 又作絀。【荀子·非相篇】緩急羸絀。【註】猶屈伸也。 又通作詘。【史記·晏嬰傳】詘於不知已,而信於知己。 又【集韻】【韻會(huì)】【正韻】??渠勿切,音掘。竭也,盡也。【前漢·食貨志】賈誼曰:用之無(wú)度,則物力必屈。與詘絀??通。 又與倔通。倔彊,梗戾貌。【史記·陸賈傳】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於此。【師古曰】不柔服也。 又【集韻】【韻會(huì)】【正韻】??九勿切,音??。地名。晉公子夷吾所居,出良馬。在今河?xùn)|縣。【左傳·僖二年】屈產(chǎn)之乗。 又姓。楚公族屈原,楚大夫屈宜申。又屈侯,複姓。 又大屈,弓名。【左傳·昭七年】楚靈王享公於新臺(tái),好以大屈,旣而悔,公反之。 又【廣韻】九月切【集韻】【類篇】丘月切,??音闕。【歐陽(yáng)修·程文??墓銘】不學(xué)而剛,有摧必折。毅毅程公,其剛不屈。 又與絀通。【禮·玉藻】君命屈狄。【註】狄,翟也。后夫人之服,刻雉爲(wèi)五采,子男之妻,受王后之命者,刻繒不畫(huà),故曰屈狄。【周禮】作闕翟。 又葉居詣切,音計(jì)。【曹植·王陵贊】從漢有功,少文任氣。高后封呂,直而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