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 墓 mù?
〈名〉
(1) (形聲。從土,莫聲。本義:上古時(shí)期凡掘塘穴葬棺木,蓋土與堆平,不植樹者稱墓。泛指墳?zāi)?
(2) 同本義。后不加區(qū)別,統(tǒng)稱作墓 [grave;tomb]
墓,丘也。——《說(shuō)文》
墓,冢也。——《廣雅》
墓,土也。——《論衡·譏日》
冢塋之地。——《周禮·墓大夫》注
適墓不登壟。——《禮記·曲禮》
古也墓而不墳。——《禮記·檀弓》。注:“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古詩(shī)十九首》
古也墓而不墳。——《禮記·檀弓上》
且立石于墓之門,以旌其所為。——張溥《五人墓碑記》
(3) 又如:墓廬(墓旁的房屋);墓隧(墓前或墓室前的甬道);墓堂(墳?zāi)骨暗募捞?;墓庭(墳?zāi)怪車耐ピ?
(4) 墓地 [graveyard]。如:墓厲(塋地周圍界域的標(biāo)志);墓工(舊指以看風(fēng)水擇墓地為職業(yè)的人);墓鄰(相鄰墓地的墓主);墓亭(墓地上的碑亭)
(5) 墓志 [grave marker]。如:墓石(墓志;墓碑);墓文(墓志);墓銘(刻在石上埋入墳中的文字);墓刻(指墓碑上的刻文)
(6) 宏偉的陵墓 [mausoleum]。如:烈士墓;墓闕(陵墓前的石建筑,通常左右各一)
詞性變化
◎ 墓 mù?
〈動(dòng)〉
(1) 葬 [bury]
因以宜陽(yáng)郭為墓。——《戰(zhàn)國(guó)策·秦策》。注:“葬也。”
去今之墓而葬焉。——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又如:墓穴(埋棺材的坑穴);墓俑(殉葬用的偶像)
漢語(yǔ)字典
[①][mù]
[《廣韻》莫故切,去暮,明。]
(1)墳?zāi)埂9糯裨崴勒撸馔谅∑鸬慕袎灒降慕心埂?br>(2)指塋域,墳地。
(3)葬。
音韻參考
[廣 韻]:莫故切,去11暮,mù,遇開(kāi)一去模明
[平水韻]:去聲七遇
[唐 音]:mo?
[國(guó) 語(yǔ)]:mù
[粵 語(yǔ)]:mou6
[閩南語(yǔ)]:bong7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丑集中】【土字部】 墓; 康熙筆畫:14; 頁(yè)碼:頁(yè)238第12【廣韻】【集韻】【韻會(huì)】【正韻】??莫故切,音暮。【說(shuō)文】丘也。【鄭玄曰】冢塋之地,孝子所思慕之處。【禮·檀弓】古不修墓。又易墓非古也。【王制】墓地不請(qǐng)。【周禮·春官】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爲(wèi)之圖,令國(guó)民族葬。凡爭(zhēng)墓地,聽(tīng)其獄訟,帥其屬而巡墓厲。【註】墓厲,謂塋限遮列之處。庶人不封不樹,故不言冢而云墓。 又【揚(yáng)子·方言】凡葬,無(wú)墳謂之墓,有墳謂之塋。故檀弓云:墓而不墳。又平曰墓、封曰冢、高曰墳。 又北谷曰墓。【史記·封禪書】西方神明之墓。 又【集韻】?晡切,音模。【前漢·班固敘傳】陵不崇墓。【註】墓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