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俗
基本解釋
◎ 方俗 fāngsú
[local customs] 各地方的風俗
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勿方俗。——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詳細解釋
地方風俗。《漢武故事》:“天祭長八尺,擎日月,祭以牛。上依方俗禮之,方士皆以為夷狄鬼神,不宜在中國,乃止。”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濕水》:“ 祁夷水 西有 隨山 ,山上有神廟,謂之 女郎祠 ,方俗所祠也。”《隋書·煬帝紀上》:“分遣使人,巡省方俗。” 清 吳偉業 《柳敬亭傳》:“夫演義雖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萬類,不與儒者異道。”
成語(Idiom):方俗(fāng sú)
發音(Pronunciation):fāng s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言行舉止不合禮儀規范,違背社會風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方俗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方指方言、地方;俗指風俗、社會習慣。方俗一詞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不合禮儀規范,違背社會風尚。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注重社會規范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方俗一詞通常用于貶義,形容人的行為不得體、不守規矩。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尊重他人的人,或者形容某些地方的風氣不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方俗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原文是“方俗之謂也”。這個成語在古代是用來形容人們行為不合禮儀規范的情況。后來,方俗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成語,用來批評那些不守規矩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由動詞“方”和名詞“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舉止太方俗了,完全不懂得尊重他人。
2. 這個地方的風氣太方俗了,大家都不注重社會規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方俗的發音“fāng sú”與“放塑”進行聯想,形象地表示一個人言行放任、不受制約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方俗相關的成語,如方寸之地、方興未艾等。同時,也可以了解中國的禮儀規范和社會風尚,以提高自己的文明素養。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他的方俗行為讓老師很生氣。
2. 初中生(14歲):我們要遵守學校的規矩,不要做方俗的事情。
3. 高中生(17歲):方俗的行為會影響自己的形象,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