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狀
基本解釋
指原告狀子的正本。 清 代官府規(guī)定,訴訟原告必須按格式填寫正狀、副狀各一份,副狀較正狀為簡,不涉及訟詞內(nèi)容。正狀留官府備案,副狀用以拘審被告。參閱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詞訟》。
成語(Idiom):正狀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èng zhu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態(tài)度端正、舉止莊重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狀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由“正”和“狀”兩個字組成。其中,“正”意為正直、端正,表示態(tài)度、行為等方面的正派;“狀”意為形狀、樣子,表示外表的表現(xiàn)。因此,正狀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態(tài)度、舉止莊重、端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正狀這個詞語多用于文學作品、演講、文章等正式場合。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儀態(tài)端莊,舉止得體,有修養(yǎng),以及言行合宜,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狀這個成語源自于《左傳·襄公十四年》。故事中,魯國的公子無忌在公子重耳回魯國后,對他非常推崇,稱其為“正狀”。這個成語后來成為一種贊美的措辭,形容一個人的品行和儀表端正。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正狀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jié)構(gòu)。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穿著整齊,舉止莊重,給人一種正狀的感覺。
2. 她言談舉止正狀,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正狀這個成語:
1. 將“正”和“狀”兩個字分開記憶,正表示正派、端莊,狀表示外表、樣子。
2. 可以將正狀與一個莊重、端莊的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一個穿著整齊、舉止莊重的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正狀相關(guān)的成語,例如“正人君子”、“正直無私”等,以加深對正狀這個詞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講課時,我們要端正坐姿,保持正狀的樣子。
2. 初中生:在學校里,我們要遵守校規(guī),保持正狀的儀表。
3. 高中生:參加面試時,我們要展現(xiàn)出自信和正狀的形象,給面試官留下良好的印象。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要時刻保持正狀,做一個有修養(yǎng)、有擔當?shù)娜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