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筆
成語(Idiom):退筆
發音(Pronunciation):tuì b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作者或畫家因自己的作品不堪入目,而主動擦掉或毀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退筆是指作者或畫家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認為其質量不高或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因此主動擦掉或毀掉。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創作者對自己作品的苛刻要求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主動刪除或毀掉的情況。也可用于比喻人對自己的言行不滿意,主動收回或撤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唐代畫家顧愷之。他在畫了一幅著名的《女史箴圖》后,覺得自己的畫技不夠出色,便用水將畫面全擦掉,重新畫了一幅更好的作品。這個故事流傳開來,成為了形容畫家對自己作品要求高的典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寫完了一篇文章,覺得不夠好,就退筆重寫。
2. 這位畫家對自己的作品要求極高,凡是不滿意的都會毀掉,他真是個退筆的行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一個畫家在書桌前畫畫,畫完之后覺得不滿意,就拿筆擦掉重新畫。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藝術創作相關的成語,如“畫龍點睛”、“出類拔萃”等,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和藝術的魅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寫錯了字,就用橡皮退筆重新寫。
2. 初中生:我做完作業后覺得不滿意,就退筆重寫了一遍。
3. 高中生:我寫了一篇文章,覺得表達不夠清晰,就退筆重寫了幾遍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