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郎
基本解釋
官名。 漢 代設置;為光祿勛所屬郎官之一,掌顧問應對,無常事。 漢 秩比六百石。多征賢良方正之士任之。 晉 以后廢。《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薄稌x書·山濤傳》:“除議郎,帝以 濤 清儉無以供養,特給日契,加賜牀帳茵褥。” 章炳麟 《東夷詩》之七:“長兄專城居,仲兄為議郎?!?/p>
議郎(yì láng)
發音:yì láng
基本含義:古代官員的職位,也指議事的人。
詳細解釋:議郎是古代中國官員的職位,屬于郎官一級,負責參與朝廷的議事活動。他們在政治決策中發表意見和建議,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和決策。議郎的地位較高,有時也被稱為“議官”或“議員”。
使用場景: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具有決策權和發言權的人,尤其是在政治和決策領域中。也可以用來形容在某個討論或會議中有發言權的人。
故事起源:《晉書·王敦傳》中有一則故事,說王敦在叛亂時期,任命了一些官員為議郎,以參與決策。后來,這個詞逐漸成為描述具有決策權和發言權的人的稱謂。
成語結構:議郎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議”是動詞,表示討論、商議;“郎”是名詞,指官員的職位。成語的結構簡單明了,易于理解和記憶。
例句:
1. 他是公司的議郎,對于公司的決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在會議上,每個人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僅僅是議郎們。
記憶技巧:可以將“議”字與“討論”聯系起來,將“郎”字與“官員”聯系起來,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了解古代中國的官制和官員職位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議郎的地位和作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選了一個班長,他就像我們班的議郎一樣,有權利發表意見。
2. 初中生:參加學生會的同學們都是學校的議郎,他們可以代表我們提出建議和意見。
3. 高中生:在學生自治會的會議上,每個部門的負責人都可以成為議郎,參與決策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