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竄
成語(Idiom):伏竄(fú cuàn)
發音(Pronunciation):fú c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敵人或災難潛伏而來,形勢突然變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伏竄一詞源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敵人伏竄而來。”意思是敵人或災難潛伏而來,形勢突然變壞。形容敵人或災難的險惡和突然襲擊的危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形勢突變,意外情況突然發生的場景。可以用來形容戰爭中敵人突然襲擊、災難突然降臨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中國古代史書之一,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其中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魯國國君僖公二十八年,敵人伏竄而來,形勢突然變壞,給魯國帶來了巨大的危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敵人伏竄而來,我們必須做好準備。
2. 突然的暴雨使整個城市陷入了伏竄的危機之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伏竄”拆分成“伏”和“竄”兩個部分來記憶。伏表示隱藏、潛伏,竄表示突然、迅速。將兩個字的含義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形象的記憶形式,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左傳》中關于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了解伏竄一詞在其他文學作品中的運用,拓展對這個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敵人伏竄而來,我們要勇敢地面對困難。
中學生:突然的暴雨使整個城市陷入了伏竄的危機之中,人們紛紛躲避雨水。
大學生:經濟危機突然襲來,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伏竄的沖擊。我們要積極應對,尋找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