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時
基本解釋
(1).猶兩季。《漢書·匈奴傳下》:“近不過旬月之役,遠不離二時之勞。” 顏師古 注:“離,歷也。三月為一時。”
(2).指一天內的兩段時間。《陳書·徐孝克傳》:“每日二時講,旦講佛經,晚講《禮》、《傳》,道俗受業者數百人。” 唐 鮑溶 《長安言懷》詩:“殷殷生念厚,戚戚勞者多。二時晝夜等,百歲詎幾何!”
成語(Idiom):二時(èr shí)
發音(Pronunciation):ér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示時機、時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二時指的是特定的時機、時刻。在古代,人們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約為兩個現代小時,二時即指的是凌晨兩點鐘左右的時刻。二時也可以表示特定的時機,指的是適宜或不適宜進行某項行動的時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適宜或不適宜進行某項行動的時間點。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特定的時刻或時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二時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這篇文章中,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動是否合適取決于時機的選擇。后來,這個成語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二時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二”和“時”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任務只有在二時才能進行,其他時間都不適合。
2. 他總是能抓住二時,做出最正確的決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二時”與凌晨兩點鐘的時間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也可以通過和“時機”、“時刻”等相關詞語進行聯想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更多關于中國傳統時間概念和成語的知識,了解其他與時間相關的成語,如“一日千里”、“三心二意”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今天我早上起床的時候已經是二時了。
2. 初中生(13-15歲):考試前一天晚上,我會抓緊二時復習。
3. 高中生(16-18歲):他在二時選擇了離開,錯失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4. 大學生(19-22歲):我們要抓住二時,為將來的發展做好準備。
5. 成年人(23歲以上):在工作中,我們要善于把握二時,抓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