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發音(Pronunciation):shì ér bù jiàn, tīng ér bù w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對現實中明顯的問題或困難選擇視而不見或聽而不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表示一個人故意回避或無視眼前的問題或困難,不愿意去面對或解決它們。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那些明知道問題存在卻選擇不去解決或不愿意去面對的人。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對社會問題漠不關心或對他人的困境視若無睹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孟子·告子上》中。其中,孟子的一個學生告訴孟子,他聽到有人說他的老師是一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人。孟子回答說:“人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者,非天生也,由人教也?!边@句話意味著這種行為并非天生的,而是通過人的教育或環境造成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視而不見”表示對問題的視而不見,而“聽而不聞”表示對問題的聽而不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視而不見身邊的困難,從不主動去解決。
2. 政府對于這個問題一直聽而不聞,導致了更嚴重的后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梢韵胂笞约洪]上眼睛,聽到了一些聲音,但選擇不去關注,也不愿意去聽它們。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這個成語相關的成語,如“視若無睹”和“對牛彈琴”。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告訴媽媽我餓了,但她視而不見,繼續忙自己的事情。
2. 初中生:老師對我們的問題總是聽而不聞,從不給予解答。
3. 高中生:政府對于環境問題一直視而不見,導致了嚴重的污染。
4. 大學生:有些人對社會問題漠不關心,對他人的困境視而不見,這是很自私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