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牢關
基本解釋
古關名。 隋 置,原名 白馬關 ,后改。在今 陜西省 勉縣 西南。 唐 杜甫 《夔州歌》之一:“ 白帝 高為 三峽 鎮, 瞿唐 險過 百牢關 。” 唐 李商隱 《餞席重送從叔余之梓州》詩:“ 武關 猶悵望,何況 百牢關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陜西五·漢中府》:“ 百牢關 在州西南, 隋 開皇 中置,以 蜀 路險,號曰 百牢 也。或曰,其地有 百牢谷 ,因名。”亦省作“ 百牢 ”。 唐 鄭馀慶 《和黃門相公詔還題石門洞》:“地分 三蜀 限,關志 百牢 名。”
成語(Idiom):百牢關(bǎi láo guān)
發音(Pronunciation):bǎi láo gu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百牢關是指百姓被壓迫、困苦的境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百牢關源自古代中國的刑罰制度,百牢是一種用來關押罪犯的囚牢,關指關押。百牢關比喻人民受到壓迫、困苦的境地,形容百姓生活艱辛,無法擺脫困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百牢關常常用來描述社會不公、人民困苦的情況。可以用于批評社會現象不公,抱怨生活艱難等情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百牢關這個成語的起源來源不明。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百牢關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社會的百姓都生活在百牢關之中,無法擺脫困境。
2. 在那個時代,農民經常被百牢關困擾,生活十分艱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百牢關這個成語。可以將“百”想象成一百個囚犯,被關在囚牢里面,形成百牢。關鍵是要記住百牢關表示困苦、壓迫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了解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社會歷史等方面的知識來深入學習百牢關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百牢關下的人民需要我們的幫助。
2. 初中生:百牢關象征著社會不公,我們應該努力改變現狀。
3. 高中生:百牢關是社會的一種病態,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社會改革。
4. 大學生:百牢關的存在使得社會發展受到限制,我們應該為消除貧困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