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龍
基本解釋
(1).木刻的龍。古代祈雨時用之。 唐 白居易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布澤木龍催,迎春土牛助。雨師習習灑,云將飄飄翥。”
(2).木名。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支植上》:“木龍樹。 徐 之 高冢城 南有 木龍寺 ,寺有三層磚塔,高丈餘。塔側生一大樹,縈繞至塔頂,枝干交橫,上平,容十餘人坐。枝杪向四下垂,如百子帳。”
(3).護堤的木欄。《宋史·河渠志一》:“﹝ 天禧 ﹞五年正月,知 滑州 陳堯佐 以西北水壞,城無外御,筑大隄……復就鑿橫木,下垂木數條,置水旁以護岸,謂之‘木龍’。”《元史·河渠志三》:“若木龍、蠶椽木、麥秸、扶樁、鐵叉、鐵吊、枝麻、搭火鉤、汲水、貯水等具皆有成數。”《清史稿·高宗紀三》:“丁卯,上奉皇太后渡 河 至 天妃閘 ,閲木龍。”
(4).傳說棲息在航海大船里的蛇。 清 郁永河 《海上紀略》:“凡海舶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龍,自船成日即有之,平時曾不可見,亦不知所處,若見木龍去,則舟必敗。”
成語(Idiom):木龍(mù lóng)
發音(Pronunciation):mù l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不知進退、不知分寸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木龍由“木”和“龍”兩個字組成。“木”代表剛硬、僵化,“龍”代表威嚴、神秘。木龍形容一個人思想僵化、固執己見,不知進退、不懂得分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來形容那些不知變通、不懂得適應環境的人。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固執己見、不愿意接受新觀念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木龍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魏其武的人,他過于自信,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意見,最終導致自己的失敗。后來,人們用“木龍”來形容那些固執己見、不知變通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真是個木龍,從來不聽別人的建議。
2. 這個領導太木龍了,不肯接受新的想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木頭雕刻的龍,它僵硬、無法動彈,代表一個固執己見、不知變通的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文化中對于龍的象征意義,以及其他類似成語如何使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個木龍,不肯和別人合作。
2. 初中生:老師說他是個木龍,因為他總是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
3. 高中生:他的思想太木龍了,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觀念。
4. 大學生:他的領導風格像木龍一樣,不肯聽取員工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