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節
伏節(fú jié)
發音:fú jié
基本含義:指農歷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的天氣炎熱,是夏季的末尾。
詳細解釋:伏節是中國農歷中的一個重要節氣,代表著夏季的尾聲。在這個時期,天氣酷熱,溫度高,人們容易感到疲倦和煩躁。伏節是中國農民們繁忙的時候,他們要忙于收割莊稼、曬谷物,以及做其他農田工作。
使用場景:伏節一詞常用于描述天氣炎熱的日子,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在炎熱的天氣中工作辛苦。
故事起源:伏節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周禮》一書。在古代,伏天是指夏季最炎熱的時期,人們要在這個時候忍受熱浪的襲擊,勞作于農田之中。這個時期也被認為是一個考驗人們耐力和毅力的時刻。
成語結構:伏節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字面意思是“伏天的時候”。
例句:
1. 今年的伏節真是太熱了,出門一分鐘就汗流浹背。
2. 農民們在伏節期間要加倍努力工作,確保莊稼的順利收割。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與夏季相關的炎熱天氣和農田工作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夏天的農田里辛勤勞作,然后感受到伏天的炎熱。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中國農歷的節氣,如立秋、白露等,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農民的生活和傳統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是伏節,我在家里喝冰水,不敢出門玩。
2. 初中生:伏節期間,我的家鄉舉辦了一場農田勞動比賽。
3. 高中生:伏節是一個考驗人們毅力和耐力的時刻,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