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正
基本解釋
謂禮儀之正道。《漢書·貢禹傳》:“ 昭帝 幼弱, 霍光 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臧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臧之。” 晉 張華 《女史箴》:“性之不飾,或愆禮正。”
成語(Idiom):禮正
發音(Pronunciation):lǐ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禮貌得當,行為合乎規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禮正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即“禮”和“正”。其中,“禮”指的是行為舉止中的禮貌,而“正”表示得當、合適。因此,禮正的基本含義是指一個人的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彰顯出良好的禮貌和品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禮正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得體、符合禮儀,也可以用于提醒他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合適。在社交場合、工作場所或家庭生活中,禮正的態度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喜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禮正這個成語源于《論語》中的一則對話。孔子曾經問子貢:“有論者,其言不茍合,其行不茍仕,其斯之謂與?”子貢回答說:“正其言而已矣。”這段對話意味著一個人的言行應該是合乎規范的,即禮貌得當。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禮正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形容詞“禮正”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舉止總是禮正,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2. 在面對困難時,她始終保持禮正的態度,沒有失去自己的風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禮正”與“禮貌”和“得當”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同時,可以嘗試運用這個成語來描述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加深對其意義的理解和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更多與禮貌和行為規范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禮尚往來”、“言行舉止”等。
2. 閱讀有關禮儀和行為規范的書籍或文章,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形象修養。
3. 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努力做到禮正,以樹立良好的形象。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的同學都很懂禮貌,他們的行為都很禮正。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要時刻保持禮正的態度,不僅對老師要有禮貌,對同學也要友好相待。
3. 高中生:參加社交活動時,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禮正的形象,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