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磔
成語(Idiom):旁磔
發音(Pronunciation):páng z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旁觀者不幸的遭遇,也可表示陪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旁磔原指在斬首后,將死者的尸體懸掛在路旁示眾,以警示他人。后來引申為指旁觀者不幸的遭遇。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陪葬或受到牽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旁觀者因為某種原因而受到不幸的遭遇,或者某人因為與他人的事情有關而受到牽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在古代,斬首是一種常見的刑罰,而旁磔就是斬首后將尸體懸掛在路旁示眾的一種處理方式。這種刑罰不僅用來警示他人,還用來懲罰罪犯的親屬和旁觀者。因此,旁磔成為了表示旁觀者不幸遭遇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旁磔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旁”表示旁觀者,而“磔”則表示懸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不慎卷入了別人的糾紛,成了旁磔的人。
2. 這場事故是他的責任,他也不能幸免于旁磔。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旁磔”與“懸掛”聯系起來,形象地想象一個人的尸體被懸掛在路旁示眾的場景,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刑罰相關的成語,如“殺雞儆猴”、“五馬分尸”等,可以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和相關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因為不小心打破了同學的玻璃杯,被大家笑話,感覺自己成了旁磔的人。
2. 初中生:他無意中泄露了考試的答案,結果全班都被罰抄寫,他覺得自己旁磔了全班同學。
3. 高中生:他的父親因為涉嫌貪污被抓起來了,他也因此成了旁磔的人,被同學們白眼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