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子
成語(Idiom):牯子(gǔ zǐ)
發音(Pronunciation):gǔ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牛背上的木樁,比喻被人利用、壓迫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牯子,古代牧民常用的一種馱運工具,是一根木樁插在牛背上,用來馱運物品。這個成語比喻被人利用、壓迫的人,處于被動地位,缺乏自主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用來形容被人利用或壓迫的人。比如,一個頂頭上司經常讓下屬加班加點,而自己卻享受休假的待遇,可以說下屬是牯子。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在那個時代,農民常常使用牯子來馱運重物。牯子背負著重負,受到了人們的壓迫和利用。因此,牯子成為了被人利用、壓迫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牯子是一個名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被動地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是公司里的牯子,從來沒有得到過應有的回報。
2. 這個辦公室的牯子總是被老板壓榨,從不敢有絲毫怨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牛背上的木樁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想象自己是牯子,被人利用、壓迫的情景,以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有關中國成語的知識,可以閱讀相關的成語故事書籍或參加成語學習班。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想當牯子,我要自己做決定。
2. 初中生:老師總是讓我背很多作業,我覺得自己像個牯子。
3. 高中生:學習壓力太大了,感覺自己成了學業的牯子。
4. 大學生:實習期間,我做了很多瑣碎的工作,感覺自己是公司的牯子。
5. 成年人:我一直在為公司辛勤工作,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真是個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