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濫
成語(Idiom):違濫(wéi làn)
發音(Pronunciation):wéi l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違反法紀或道德準則,濫用職權或權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違濫是由“違”和“濫”兩個詞組成的成語。違指違反、違背,濫指過度、不當。違濫表示違反法紀或道德準則,濫用職權或權力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違濫一詞常用于描述官員、管理者或權力人士濫用職權、違反法律、道德準則的行為。它可以用來批評腐敗現象、不公正的行為,或者警示人們不要濫用自己的權力和職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違濫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曲禮上》一書中。相傳,古代有個官員叫孔子,他擔任魯國的官職。有一次,孔子去拜訪魯國君主,路過一片農田時,看到有人在田地里放牛。孔子覺得這是違反規定的行為,于是責備放牛者違濫職權。這個故事后來被人們引用,形成了成語“違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官員因為違濫職權被撤職了。
2. 這個公司的高層違濫權力,導致了嚴重的財務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違濫”與濫權、違法聯系起來記憶。濫權表示濫用權力,違法表示違反法律。通過聯想,可以更容易記住違濫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違濫,還有許多與濫用職權、違反法律、道德準則相關的成語,如“貪污腐敗”、“獨斷專行”等。學習這些成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概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違濫了老師交給他的責任,沒有完成作業。
2. 初中生(13-15歲):這位官員因為違濫職權被罷免了。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行為違濫了社會道德準則,引起了公眾的不滿。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政府官員的違濫行為嚴重損害了社會公信力,需要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