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
基本解釋
◎ 仁德 réndé
[benevolent moral integrity] 待人寬厚而好施恩德
詳細解釋
指致利除害愛人無私的崇高道德。《逸周書·大聚》:“生無乏用,死無傳尸,此謂仁德。”《淮南子·繆稱訓》:“善之由我,與其由人,若仁德盛者也。”《后漢書·魯恭傳》:“進柔良,退貪殘,奉時令。所以助仁德,順昊天,致和氣、利黎民者也。” 唐 韓愈 《論孔戣致仕狀》:“此誠陛下仁德之至。”
成語(Idiom):仁德(rén dé)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d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德高尚,具備仁愛和道德的品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仁德是指一個人具備慈悲善良的心,對他人充滿愛心和關懷,并且遵守道德規范。這個詞語強調了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以及對待他人應該寬容和仁慈。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仁德這個詞語常用于表達對品德高尚的人的贊美,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和品質。在社會交往中,仁德是一種重要的價值觀,對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和諧非常關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仁德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論語·衛靈公》。孔子曾經對衛靈公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其中,“孫以出之”指的是仁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仁德是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仁”和“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以仁德著稱,深受大家的尊敬。
2. 只有具備仁德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敬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仁”字和“德”字的形狀與其含義聯系起來進行記憶。例如,“仁”字的上面有一橫,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德”字的上面有一個“彳”字,代表著人行走在道德的道路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人志士”等,來擴充對于仁德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學會仁德,做一個好人。
2. 初中生:仁德是社會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品質,我們應該互相尊重和關愛。
3. 高中生: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應該堅持仁德的原則,不傷害他人利益。
4. 大學生:仁德不僅是個人的素質,也是社會的基石,我們應該積極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