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寤
成語(Idiom):感寤(gǎn tū)
發音(Pronunciation):gǎn t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感受他人的苦難或喜悅,與之產生共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感寤指的是能夠深刻地感受他人的苦難或喜悅,并與之產生共鳴。它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和共同體驗。通過感寤,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并與之相互關心。這個成語在中國文化中被廣泛應用,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親近和共同體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感寤常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對他人的遭遇或經歷產生深刻感受的情境。它可以用于表達對他人的同情、關懷和理解,也可以用于表達與他人共享喜悅和悲傷的情感連接。這個成語在社交、人際關系和情感交流的場合中經常被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感寤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君子感寤,小人察言。”這句話意味著君子能夠深刻感受他人的心情,而小人只是關注別人的言辭。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感寤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共鳴。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感寤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感”和“寤”。其中,“感”表示感受、感知,而“寤”表示覺醒、領悟。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表示共鳴和理解他人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別人的困境總是感寤備至。
2. 我們應該學會感寤他人的痛苦和困難。
3. 只有通過感寤他人,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他們的需求和心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你可以通過將“感寤”與“感受他人的苦難或喜悅”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你可以想象自己能夠感受到他人的苦難或喜悅并與之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感寤”相關的成語,如“感同身受”、“同仇敵愾”等。這些成語都強調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接和共同體驗。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看到同學受傷了,我感寤他的痛苦并去幫助他。
2. 初中生:我通過閱讀了解到了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生活的艱苦,我非常感寤他們的困境。
3. 高中生:在社會實踐中,我感寤到了那些生活在貧困山區的人們的辛苦和堅持。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感寤”這個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