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特
基本解釋
(1).指單身的人。《左傳·昭公十四年》:“長孤幼,養(yǎng)老疾,收介特。” 杜預 注:“介特,單身民也。”
(2).孤獨。 漢 王逸 《九思·怨上》:“哀吾兮介特,獨處兮罔依。” 三國 魏 曹植 《閑居賦》:“何吾人之介特,去朋正而無儔。”
(3).孤高,不隨流俗。《后漢書·馬融傳》:“察淫侈之華譽,顧介特之實功。” 李賢 注:“介特謂孤介特立也。”《新唐書·李絳傳》:“ 絳 居中介特,尤為左右所不悅。”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下:“ 蒙 既登公門,公之介特真淳,豈不素知。”《明史·劉鉉傳》:“ 鉉 性介特,言行不茍。” 章炳麟 《<無政府主義>序》:“故有樂羣就眾,亦有介特寡交,人心不同,慮如面頰。”
成語(Idiom):介特
發(fā)音(Pronunciation):jiè t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言辭犀利,能言善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介特是由“介”和“特”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介”意為犀利、鋒利,“特”意為特別、出眾。合在一起,表示人的言辭銳利、善辯能力出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介特多用于形容人的口才出眾,能夠用言辭犀利、善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常常用來形容辯論、辯駁、辯論會等場合中的能力出眾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介特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相傳,在戰(zhàn)國時期,有一位名叫介子推的政治家和辯論家,他以其出眾的口才和辯論技巧而聞名于世。他能夠以犀利的言辭和精準的邏輯擊敗對手,因此被人們稱為“介特”。這個成語由此而來,用來形容具備類似口才和辯論能力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介特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固定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辯才出眾,簡直就是個介特。
2. 在辯論會上,他展現(xiàn)出了他的介特,讓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介特”這個詞語的發(fā)音和形狀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用犀利的言辭和特別的能力來進行辯論,從而形成對這個成語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辯論技巧和口才有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書籍和資料,提高自己的辯論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回答又快又準確,真是個介特。
2. 初中生:他在辯論賽中的表現(xiàn)太棒了,完全展現(xiàn)出了自己的介特。
3. 高中生:只有具備介特的人才能在辯論場上取得勝利。
4. 大學生:他的辯論技巧非常高超,可以說是一位真正的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