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剌
基本解釋
(1).助詞。用于語尾,以加強語氣。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怕曲兒捻到風流處,教普天下顛不剌的浪兒每許。” 元 喬吉 《兩世姻緣》第一折:“對門間壁,都有些酸辣氣味,只是俺一家兒淡不剌的。” 清 洪昇 《長生殿·彈詞》:“破不剌 馬嵬 驛舍,冷清清佛堂倒斜。”
(2).助詞。亦作“ 不倈 ”。表轉接語氣。 元 關漢卿 《拜月亭》第三折:“我怨感,我合哽咽;不剌你啼哭,你為甚迭?” 元 鄭廷玉 《后庭花》第三折:“我敢搠碎你口中牙,不剌這是你家里説話。” 元 石德玉 《秋胡戲妻》第四折:“那佳人可承當,不倈我提籃去采桑。”
(3).助詞。亦作“ 不倈 ”。表順連上句,并加強下文語氣。 元 金仁杰 《追韓信》第三折:“今日又不曾驅兵領將排著軍陣,不剌怎消得我王這般捧轂推輪。”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一折:“不離了舞榭歌臺,不倈更那月夕花朝。” 元 無名氏 《凍蘇秦》第二折:“我若見俺那高年父和俺那大賢妻,不倈你著我説一個甚的。”
成語(Idiom):不剌
發(fā)音(Pronunciation):bù l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剌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意思是不服從、不順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剌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不”表示否定,第二個字“剌”表示剌激、挑戰(zhàn)。合在一起,表示不愿意服從、不順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剌常用于形容個人或群體對權威、規(guī)則等的不服從。它可以用來描述一些不愿意接受指導或約束的人或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法。在古代,士兵要服從將領的命令,不得私自行動。如果有士兵不服從命令,私自行動,就會被稱為“不剌”。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yōu)槌烧Z,用于形容不順從的態(tài)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不剌”由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不剌的人,從來不聽別人的建議。
2. 這個團隊里有幾個不剌的人,總是不愿意按照規(guī)定的步驟去做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不剌”與不愿意服從的態(tài)度聯(lián)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一邊,不愿意向前走,表示他不剌。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不受約束”、“不遵守規(guī)則”等,以擴展對不服從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剌爸爸媽媽的安排,我要自己決定去哪里玩。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寫作業(yè),但我不剌,覺得太枯燥了。
3. 高中生:我不剌社會上的一些規(guī)則,覺得它們束縛了我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