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天日
基本解釋
喻脫離災難、禍患,重見光明。《舊唐書·后妃傳上·中宗韋庶人》:“帝在 房州 時,常謂后曰:‘一朝見天日,誓不相禁忌。’” 清 魏源 《圣武記》卷七:“土司一取子婦,則士民三載不敢昏,士民有罪被殺,其親族尚出墊刀數十金,終身無見天日之期。”
成語(Idiom):見天日
發音(Pronunciation):jiàn tiān r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被壓抑、被隱藏的事物或真相被揭露、暴露出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見天日”源自于《史記·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為齊王諫,王不聽。忌謂王曰:“王將見臣于頤京而聽臣諫否?”王曰:“將。”忌曰:“臣請擊壤而死,王可聽臣之諫也。”王曰:“賜末車。”忌辭色不變,出而擊壤而死。王果聞其言,乃召臣而聽之。”意指事物或真相被揭露、暴露出來,不再被隱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事物或真相被揭示、暴露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犯罪行為被揭露、陰謀被識破、秘密被曝光等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見天日”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的歷史典故。據《史記》記載,鄒忌是戰國時期齊國的一位忠臣。他多次向齊王提出忠言,但齊王都不聽從。最后,鄒忌決定用自己的死來證明自己的忠誠。他請求齊王給他一個機會,如果齊王聽從他的忠言,他會在京城的廣場上擊壇而死。齊王答應了他的請求,結果當鄒忌真的在廣場上擊壇而死時,齊王才意識到自己錯過了一個忠臣的勸告。這個故事中的“擊壇而死”就是指事物或真相被揭示、暴露出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由動詞“見”和名詞“天日”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終于,他的罪行被揭露,見天日了。
2. 這個丑聞終于見天日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成語“見天日”與揭示、暴露真相的意思聯系在一起。可以想象一個黑暗的房間,事物被壓抑和隱藏在黑暗中,直到有人打開窗戶,陽光照射進來,事物才見天日。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揭示真相相關的成語,例如“揭竿而起”、“揭露真相”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那個小偷終于被抓住了,他的犯罪行為見天日了。
2. 初中生:這個公司的貪污丑聞終于被曝光,真相見天日了。
3. 高中生:歷史上許多陰謀都在最后被揭示,真相見天日了。
4. 大學生:社會對于腐敗行為的零容忍,讓越來越多的腐敗案件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