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
基本解釋
(1).謂規、矩、權、衡、準、繩。 北齊 劉晝 《新論·適才》:“規、矩、權、衡、準、繩,六法殊形,而各有任。”
(2). 南朝 齊 謝赫 《古畫品錄》謂繪畫有六法: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見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后以為 中國 繪畫的總法則和代稱。 清 姚鼐 《題句容學博馮墨香小照》詩:“君實精六法,自摹山水樂。” 林紓 《跋戴文節遺墨》:“ 文節 之精於六法,未必不有所授。” 郁達夫 《為靄民先生題經公頤淵畫松》詩之二:“六法通靈力有餘,暮年點筆勢凌虛。”
(3).佛教謂六法戒。其說不一,撮其要者有:(1)謂染心相觸,盜人四錢,斷畜生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2)謂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誑語,不飲酒,不非時食;(3)謂不尊敬佛,為尊敬法,不尊敬僧,不尊敬戒,不尊敬定,不尊敬諸善知識。
(4).佛教稱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為“六法”。 宋 沉遘 《章獻皇太后忌日齋文》:“伏愿往憑六法,超脫五門。”
成語(Idiom):六法(liù fǎ)
發音(Pronunciation):liù fǎ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管理國家的六項法律法規。也用來形容一國的法律體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六法是指刑法、民法、經濟法、行政法、國際法和憲法這六個方面的法律法規。這六個方面的法律構成了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用來規范國家的社會經濟活動、行政管理、國際交往等各個方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描述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是否完善、健全,也可以用來討論法律的適用范圍和權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六法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漢書·律歷志》中,當時是用來描述漢代的法律制度。后來,六法的概念逐漸擴展,成為了指代國家法律體系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六法是一個名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六法非常完善,為國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2. 六法的實施需要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六個法律領域的名稱分別記憶,并結合相關的法律知識進行學習和理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各個法律領域的基本原理和相關法律法規,深入了解國家的法律體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學習了六法,知道了國家的法律很重要。
2. 初中生:了解六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3. 高中生:學習六法是為了將來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律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