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論
基本解釋
毛澤東作于1937年8月。編入《毛澤東選集》第1卷。總結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危害革命的教訓,提出并論述了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一系列相對完整的矛盾學說的理論體系,指出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本質和核心。強調對具體事物作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嚴格遵守的一個原則。指出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決定了事物的性質。該書是毛澤東的哲學代表作之一,對唯物辯證法基本理論提出了許多獨創性的見解,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矛盾論(Máo Dùn Lùn)
發音(Pronunciation):máo dùn l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辯證唯物主義中的一種觀點,認為事物的發展是由于內部矛盾的存在和斗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矛盾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之一。它認為,事物的發展是由于內部矛盾的存在和斗爭。矛盾是事物內部相互聯系的兩個對立面,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并通過斗爭推動事物的發展。矛盾的存在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解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關鍵。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矛盾論常用于描述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討論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問題時,可以運用矛盾論來分析和解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矛盾論最早由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后來被馬克思主義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矛盾論由“矛”和“盾”兩個字組成,形象地表示了對立面的斗爭和相互制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問題涉及到了矛盾論的核心觀點。
2. 在解決矛盾問題時,我們要善于運用矛盾論的思維方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將“矛”和“盾”兩個字形象地聯想到對立面的斗爭和相互制約。可以通過繪制矛和盾的圖像,或者用矛和盾的形狀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深入學習辯證唯物主義理論,了解更多關于矛盾論的內容。
2. 閱讀相關的哲學、社會科學著作,探索矛盾論在不同領域的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矛盾論告訴我們,只有通過努力和奮斗,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2. 初中生:我們要善于分析問題的矛盾所在,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 高中生:學習矛盾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社會的變化和發展。
4. 大學生: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研究社會問題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