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協
成語(Idiom):嚇協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x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嚇得發抖,害怕得不敢動彈。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嚇協的“嚇”指受到驚嚇,害怕;“協”指協調、一致。嚇協形容人受到驚嚇后,全身發抖,連動也不敢動彈的樣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因害怕而嚇得發抖,或形容人受到驚嚇后不敢動彈的情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嚇協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所著的《楚辭百傳》一書中。故事中,楚國的大夫子牟將軍在戰場上被敵軍追擊,嚇得全身發抖,不敢前進也不敢后退。這個故事成為了嚇協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嚇協屬于形容詞+動詞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嚇協得渾身發抖,不敢說話。
2. 小狗被大狼嚇協了,躲在角落里不敢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嚇協”音近“嚇死”,想象一個人嚇得快要死掉,全身發抖,連動也不敢動彈的情景,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害怕、驚嚇相關的成語,如“嚇破膽”、“嚇得魂飛魄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被大狗嚇協了,哭了一整天。
2. 小學生:看到蜘蛛,小紅嚇協了,連忙跑開。
3. 初中生:考試前一天晚上,小玲被數學題嚇協了,一整晚都沒睡好。
4. 高中生:聽到突然的巨響,學生們嚇協得紛紛四散逃離教室。
5. 大學生:在山上迷路,小明嚇協了,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