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闕
成語(Idiom):斷闕(duàn quē)
發音(Pronunciation):duàn qu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斷絕、中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斷闕指中斷、中止,斷絕了前后相連的事物,使之中斷不續。常用于描述事物或情感的中斷、中止。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斷闕常用于描述人際關系、工作進程、學習進度等方面的中斷、中止。可以用來表達某種事物或情感的突然中斷,或者表示某種連續性的中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斷闕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左傳·宣公十三年》:“是歲也,季孫之盟,斷闕于陳。”意為宣公十三年,季孫與陳國的盟約中斷。后來逐漸演變為用于形容中斷、中止的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斷闕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斷”是動詞,表示中斷、中止;“闕”是名詞,表示斷絕、缺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突然離職使公司的工作進程產生了斷闕。
2. 這場暴雨使得交通中斷,導致了斷闕。
3. 學習的中斷會導致知識的斷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斷闕的“斷”字,表示中斷,而“闕”字,可以聯想為缺失。通過聯想記憶,可以幫助記住斷闕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其他與中斷、中止相關的成語,如“中斷”、“中止”等,可以幫助拓展對斷闕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下雨天使得我們的足球比賽斷闕了。
2. 初中生:突然停電使得我們的學習進程產生了斷闕。
3. 高中生: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們的畢業典禮產生了斷闕。
4. 大學生:實習期結束后,我和同事之間的聯系就斷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