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吏
成語(Idiom):莊吏
發音(Pronunciation):zhuāng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莊嚴正直的官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莊吏是指在古代中國,品行端正、廉潔公正的官吏。他們以莊重、嚴謹的態度履行職責,不徇私情、不貪污受賄,以公正的法律和政策來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官員廉潔公正,恪守職責的品質。也可用于形容個人的品行正直,不受誘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吏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原文是:“至于莊吏,亦何必正乎?”意思是說,對于官吏來說,是否必須要廉潔正直呢?這個成語后來逐漸演變為贊美官吏的品行和道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莊吏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莊”是形容詞,表示莊重、嚴肅;“吏”是名詞,表示官員、官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莊吏,一直以來都以廉潔公正著稱。
2. 這個國家需要更多莊吏來治理社會秩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穿著莊重的官員,手持法律和公正的天平,嚴肅而正直地履行職責。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守正不阿”、“清廉正直”等,來進一步豐富對廉潔公正品質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做一個莊吏,不要作弊。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應該向莊吏學習,堅持正義,不貪圖私利。
3. 高中生(16-18歲):在這個腐敗的社會里,我們需要更多的莊吏來治理國家。
4. 大學生及成年人:作為一名公務員,我要以莊吏的標準要求自己,廉潔奉公,不貪污受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