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舌兒
基本解釋
即百舌鳥。 唐 盧仝 《悲新年》詩:“新年何事最堪悲,病客遙聽百舌兒。” 宋 蘇軾 《如夢令·春思》詞:“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 宋 范成大 《五月聞鶯》詩之二:“一聲初上最高枝,忙殺嘔啞百舌兒。”參見“ 百舌鳥 ”。
成語(Idiom):百舌兒
發音(Pronunciation):bǎi shé er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能言善辯、能說會道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百舌兒是一個形象化的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能說會道,口才極好,能夠滔滔不絕地說話,并且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百舌兒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能夠在交流中表現出色,能夠口若懸河的人,無論是在演講、辯論、還是在社交場合中都能游刃有余地與人交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百舌兒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在古代有一只鳥,它有著非常出色的口才,能夠模仿各種聲音,包括人的說話聲音。因此人們就用“百舌兒”來形容那些能言善辯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百舌兒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百”和“舌兒”。其中,“百”表示多樣性、豐富性,而“舌兒”則表示口才、說話能力。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真是個百舌兒,能夠說會道,無論什么話題都能夠談得頭頭是道。
2. 她的口才真是了得,簡直就是個百舌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百舌兒”這個成語與能夠說會道的人進行聯想,形象地描繪一個能夠滔滔不絕地說話的形象,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百舌兒相關的成語,如“巧舌如簧”、“能言善辯”等,來擴展對口才和說話能力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我們班的百舌兒,總能夠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問題。
2. 初中生:他在辯論賽上的表現真是太棒了,完全展現了他的百舌兒本色。
3. 高中生:她的口才非常了得,簡直就是個百舌兒,能夠說服任何人。
以上是關于“百舌兒”成語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